端午节,赛龙舟,是洞庭湖滨的传统习俗。有史以来,汉寿县好些地方都举行过端午节龙舟赛。记得我第一次看龙舟赛是在1946年。那时,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社会。不过日寇已经投降了,社会比较安定。那天刚在吃过节日午饭,就听见从西面张家湖方向传来轰隆隆的龙舟大鼓声。
张家湖湖面约3000亩,这次有八条龙舟参赛。我们周家湾也有一条龙舟,而且三叔还是桡手。我快10岁了,只听爷爷说过,赛龙舟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但从来没有看见过。因为幼时跟着奶奶到处躲日本佬。兵荒马乱的,逃命要紧,没有听说哪里有龙舟赛。所以,现在一听到鼓响,心里就急得像猫爪子抓,直想快些去。奶奶说:“你别急,三叔是划龙船的,他都没出门,你去看什么呢。”接着又解释说:“那鼓声是催人的。”
不一会儿,三叔收拾停当,上穿白家机布短袖袿儿,下着黑家机布短裤,倒也十分英俊。他听了奶奶的一番叮嘱,就迈步出门。我紧跟其后,兴致勃勃地到约定的张家湖东岸周家湾走去。
大约是下午两点,我们到了湖边。那儿早聚集了10多名周氏家族的青壮年,一色的白袿青裤,非常整齐。每人手持一柄杉木桡片,三叔也马上分到了一片。一个个好像出征的战士,豪情满怀,意欲争夺头名状元。
桡片两面,用墨笔竖写着“爱莲堂”三个大字,还涂上了桐油。“爱莲堂”是周氏的堂号。只要看到谁有“爱莲堂”三个字,就知道是姓“周”了。爱莲堂起源于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散文《爱莲说》。我们周氏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爱莲”二字定为了堂号。
持着“爱莲堂”桡片的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满面红光,自感荣耀。龙船是借用的一条农用小木船。那船早已停靠湖岸。有个年纪较大的人和三叔嘀咕了几句。接着,三叔就转身对我说:“容生,龙船上很危险,不能坐小孩,你就坐在这田埂上等我,只一会儿就划完了。不许走动,不许玩水!”
三叔平日里很疼爱我,对他的话,我奉若圣旨,谨遵不移。现在三叔要我坐在田埂上等他,我就像很懂事地连声回答说:“好,好。”
说着,只见打鼓佬抱着一面大鼓,跨进木船中舱,站在鼓后。舵手早已站在后舱,紧握着一柄大艄桨。接着18名桡手,分坐船头和两边船舷。坐船头的两人,称为头桡。将农用船代作龙船的,被称为假龙船。真龙船狭长,船头有彩色大龙头。听说只有县城北门河下赛龙舟时,才能看到。乡下赛龙舟都是假龙船。假龙船船肚大,船头宽。船头可以向前并排坐两位桡手。这两人力气大,本领强。行船时,两人高举桡片,在空中随着鼓声摇晃。如果到了抢码头的关键时刻,桡片就下水划动,带头使劲。所以现在安排工作时,如果强调领导带头,就比喻说,“头桡要下水呀”!如果抢码头获得头名,这两人还同时倒立船头,炫耀胜利。
当时,周家湾看龙舟赛的男女,早到了徐王家湾码头,在湖边的树荫下汇成了黑压压的一片。徐王家湾位于张家湖南端,是参赛龙船的始发地。那地方我从来没有去过。我家早年从周家湾向东迁到了3里外的廖家巷。所以湾里有什么统一活动,俺家往往要慢一着。比如这次看龙舟,我就没有赶上大伴。
很快,我们周家湾龙船准备就绪。只见鼓手擂响大鼓,桡手们随着鼓声节奏在水中划动,舵手慢慢摇动大艄桨。龙船离岸向湖心冲去。船头举在空中两把桡片,活像龙须飞舞。坐在两边船舷的桡手们一齐划动,手起水花放,飞速向前进,好像蛟龙出水,又壮观又威武,看得我心花怒放。
我望着远去的船影,心想好多龙船在一起比赛,那该是多么的热闹呀!真想壮着胆子闯过去。可是三叔说过,不许我走动啊。龙船很快离开了我的视线。微风吹拂,湖水涟漪,鱼虾、水鸟早被阵阵鼓声吓得躲藏了。我呆望着湖水,顿觉得心头空虚,却又无可奈何。
突然,隐约看见一股青烟徐王家湾码头升起,同时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爷爷曾经讲过,龙舟赛鸣放鞭炮,就是给头名祝贺,也是奖赏。现在我可望而不可即,好羡慕那些码头上的人。
鞭炮声响过3次,等于告诉我赛船从码头出发,到北面指定的地点已经返回了3次。此时,被薄云蒙面的太阳,渐渐西下,我依然凝视湖面,兴奋地眺望徐王家湾码头,等着那悦耳的胜利的鞭炮声。
可是,望来的却是我们周家湾的龙船。船上不见“龙须”舞动,好像一条受了伤的多脚虫。桡手们离船上岸,闷闷不乐,好像有什么心事。有人悄悄嘟囔说:“这船太笨了,人家的船好轻巧,听说船底还抹了猪油。”又有人补充人说;“不完全怪船,桡手动作也不齐,平时没练过嘛。”
打鼓佬见听了,连忙放下大鼓,用鼓槌轻“嗵”的一声,若无其事地说道:“现在还讲什么,明年再来。”说着,就要大家把桡片送到祠堂里去。三叔把桡片委托了别人,便领我回家。
周家的祠堂房子比较大,开设了小学。第二天我去上学,果然看见祠堂后仓里,有一堆整整齐齐的桡片。心想,即使龙舟赛的热闹场面没有看到,也要把桡片多看几眼。甚至还窃喜长了见识,因为有的同学不认得桡片,还不知道那带把的木板儿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