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20|回复: 17

《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 16:45: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7-1 16:59 编辑

《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一)

k蟞龐 2023-07-01 10.16_1_edit_238041641205912.jpg

第一章  津市市场

第一节 早期市场的形成
一、江河之利

    澧水有水运记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3年,即由楚怀王颁发的鄂君启节。启节是一种享有特权的水陆两路运输免税通行证,其中对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数量、折算方法、禁运物资等,均有严格规定。鄂君启节中标明的水运路线就含有澧水。不过,那时还没有澧州,至于津市,则可用本地的一句俚语来形容,即:“洞庭湖里吹喇叭,喇哩喇哩(哪里哪里)”。
    澧水西来,流经澧境时,已是澧、道、澹、涔、松五川漫浸,最终河口的形成历经了一段非常漫长的岁月。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始置漕州,其治所一直在澧水两岸徘徊,直至明洪武五年(1372)澧州州治完成了它最后一次的迁徙。当它从东南四十里的新城(现新洲)迁回至北岸的澧阳县旧址时,其州东二十里远的津市,仍只是一个洲渚连片、袅袅炊烟、白鸥翩飞的渔村。
    作为五川的汇聚地和洞庭湖的入湖口,津市襟江带湖的水运便利显而易见。逆澧水西上,木帆船可至澧县、临漕、石门、慈利、大庸、桑植、永顺乃至湘鄂西大山腹地;顺流而下,船可入洞庭湖去往常德、益阳、长沙、岳阳、汉口等各大口岸;往北,船可循北水(虎渡、松滋河)进长江直抵沙市、宜昌,成为湘北通往长江的捷径水道;涔、澹二水俗称后河,环津市之北而洄潆于整个澧阳平原;九澧中唯有的一条流经于南岸的道河,几乎覆盖了临澧的大半个县境。故而以津市为辐辏,形成一个包括桑植、大庸、慈利、石门、临澧、澧县、安乡以及湖北鹤峰、公安、松滋诸县在内的湘鄂边约2万平方公里的自然经济区。
    “南州之美莫如澧”,这话出自于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其实,这美不仅仅是指景色之美,更多的是指一个地方的富庶。澧水流域分东西两部,东部沃野千里,盛产棉花、稻谷、油菜、小麦、花生、甘蔗、水产等;西部群山绵延,盛产桐油、木材、皮油、梓油、药材、茶叶等。津市作为水运中枢,无疑会收敛起这来自四方的财富。由是,历经明清两代,津市便从一个小小的渔村,蹿升为湘西北的一个繁华都会。
二、物资集散
    明始,澧州、安乡两地设水马驿,津市位于两驿之间。大船到津市后再往上因水浅而不能西行,行旅多于此换船或陆行,州府便在此设立官渡及铺递(俗称津市渡或津市铺)。津市遂为省、府、州、县间物资往来的中转地。这其中最大的两项运输便是漕粮和食盐。漕粮即为“税粮”,明清两朝,湖南为朝廷漕粮的主要征收地,澧州是产粮区,除地丁赋税外,另有大量的剩粮外运。食盐为国家专卖,自实施盐引制度以来,津市历为澧州盐岸。盐产地分淮、川两种。淮盐船运溯江而上至汉口,经岳阳过洞庭至常德,转运津市后发往澧州属下各具。而川盐则出三峡后至宜昌或沙市,由虎渡河或松滋河运抵漕州东境的白杨堤,经津市转运至澧州属下各县。清初额销淮盐26000引(89440担),后逐年上升,清光绪年间,川淮并销,干脆将澧州盐务督销局设在了津市。
    漕粮交兑与食盐入岸均属长途运输,在此过程中便有了单程往返的问题。于是,其他物资参与水运的情况就出现了。盐船饭回时会带走江南紧俏的稻谷,而漕船回转时也会带来邑外的手工业产品。这种频繁的物资流通,最终促成津市港口的形成。在津市集散的农产品中,以棉花、桐油、谷米为大宗,次为杂粮、豆类、蚕茧、茶叶、五倍子、牛皮、茯苓、十碱、土布、木材等。其覆盖面除整个澧水流域外,另有毗邻的湖北石首、松滋、公安以及滨湖的南县、华容等环洞庭湖地区。宣统二年(1910),《湖南乡土地理参考资料》载:“津市为大米市场,米谷、棉花、枯饼之贸易甚盛,轧花机器至万余架云。”淮盐的运输,促成了津市与江南的商贸往来,这也是江南会馆在津市建馆甚早的原因,其间,江南人启动了澧州的缫丝业和油榨业,并将当地的山货土产带回江南。晚清徽商胡述官在津市开办土丝业兼榨业,告老返乡时,不顾旅途劳顿,将七副上好的金丝楠棺木运回老家。
    人因商而聚,明永乐年间,津市的市井繁华已远胜过它的州府澧阳城。藩封于澧城的华阳王,自小生长在奢靡的成都,哪堪澧州城的冷清。倒是州东二十里繁华的津市,对他有太多的吸引力,于是,在他与他的子孙里,无论是津市北岸的市井,还是南岸的关山,均留下了他们太多的印痕。如,城区的太子庙,尽管实体早已无存,但其地名却永久地保留了下来,而南岸的关山,华阳王将其辟为园囿,那里生长的杨梅,至今仍是津市人泡酒的首选。
    毋庸置疑,津市的繁华得益于澧州自身的发展。从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二百多年里,澧州人口增加了近8倍,耕种面积增加了近5倍(均为膏腴的湖田)。加之双季稻大面积推广和产量的提高,使得粮食自给有余。人口的增长与粮食的剧增,加快了津市港口物资集散的深度与广度,这一时期,澧州的稻米除在九澧流通外,已延伸至汉口、湘潭、九江等外埠米市了。
    清咸丰至光绪的这60年间,是津市市场的繁盛期。以茶、木、油、盐、钱庄为主的五大商业占据了津市市场的半壁江山。为英商代理红茶出口的粤人卢次伦,以湖北的鹤峰、五峰及湖南的石门等三县边境为基地加工红茶,并在渫水上游的泥市建有规模宏大的泰和合茶号,其成品均由船运和骡驮运抵津市,再由津市换船转输汉口。为此,仅疏浚渫水至澧水的航道及鹤峰通往石门的骡道,就耗银万两之日。“泰和合”号从开办到收束的近三十年里,经津市转输汉口的“宜红”茶累计有数百万公斤。而水道与陆路的修通,又为日后津市与石门山区的贸易往来带来极大便利。仅以桐油为例,石门西北乡为桐油的主产区,磨岗隘又是全县最大的桐油集散地,仅桐油收购商就有数十家,丰水期木帆船通航津市,枯水期则用骡驮、人背,返回时则带上津市的青布、食盐等物资。一行少则十几,多则数十人,有首船工号子流传至今:
澧水河上常行船,洗衣姐儿认得全。
棒捶催我把路赶,转来记得带绸缎。
闯过擂鼓到新安,到了合口逮中饭。
    汉口开埠后,城建木材需求陡增,这无疑刺激了澧水流域的排筏业。有趣的是,澧水流域的木材集散地在合口,而交易却在距它50里远的下游津市。一时间,津市木商大红大紫。清同治九年(1870),长江大水,松滋决口,夺虎渡河旧道南侵,其中一支与涔水贯通,成为津市通往沙市、宜昌的捷径水道。自此,津市与沙市、宜昌两地有了经贸往来。
    汉口开埠的另一大改变,就是粤货(又称南货)不再经岭南入湘,而是改走海路经上海逆长江至汉口,由岳阳城陵矶入洞庭湖转输湖南各地,湖南的贸易中心遂由湘潭转移到了长沙,湘北的物资流向也随之发生变化。于是,在清朝晚期,一个以宜昌、沙市、汉口、长沙、常德、津市等地为主的湘鄂边经济贸易区藉以形成。
三、牙行繁盛
    牙行一词始见于明代。即以经营牲畜、农产品及手工业品为主;也有居间雇船包揽水运的,称埠头。经营牙行须经政府批准,并交纳税课。牙行在交易中起着“评物价”“通商贾”,代政府统制市场、管理商业的作用,故也称官牙。凡牙行经营之商品,批发交易必须经牙行定级定价,抽取行佣,方能成交。买卖双方不得在行外自行交易,故经营牙行是一种封建特权。
    津市既为九澧流域物资集散地,牙行历来繁盛。经营牙行需向官府请牙帖,并缴纳帖费与牙捐,就如现今办理工商、税务证一般。缴费标准按不同区域,市场越是繁盛,缴费越高。津市属繁盛之区,帖费标准为最高区域之一。清末其帖费标准甲等每帖制钱1500串,乙等每帖1000串,牙捐每年按帖本缴纳2%。民国后,津市的帖费分为五等:一等500银圆,二等400银圆……直至五等100银圆。牙捐按帖本的10%缴纳。五年期满后帖费减半,经营货物以五色为限,不足五色的每加一色交银150元。牙帖又分等则,即有甲、乙、丙几种,农副产品多属大路货,津市除雄黄为甲种、桐油为乙种外,其他均为丙种。种类高的,帖费和牙捐就高。
    由于津市是一个农村性质的消费城市,故而市场的淡旺随农作物的上市而决定。一般情况下,稻谷登场即预示着旺季的开始,特别是棉花上市后市场便进入鼎盛期。故民间有“九金十银”之说。这就使得津市多数牙行有着多种化的经营种类(一般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类),即应合了当地的一句民间俚语:不在一棵树上吊死。除等货上门外,常自营自销。在长期的经营中,他们还摸索到了一整套的经营模式,如:客商前来收购货物,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们就为其提供饮食、住宿服务;客商收购的货物,需要地方储存,他们便增建仓库,开展货物存放业务;客商做完了交易,准备启程返回时,他们便帮助客商雇请车船、骡马、人工,客商虽然要另付一部分中介费用,然而由于牙行能够保证运输环节的安全,这些客商也往往欣然接受,由此可见,牙行在商品贸易中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环节,他们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一个市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12年至1917年间,津市有牙行47家。其经营的货色有棉花、桐油、粮食、山货、茶叶、土果、鱼虾、船、纸、铁、炭、煤、柴、烟、饼、丝、纱、靛等 18种。1934年,津市较大的牙行增至64家,占当时工商业总户数的10.8%,资金总额为银圆72万元。其中:油行9家,粮食行17家,花纱行17家,山货行8家,水果行4家,牲畜行6家,鱼行3家。这些牙行都有较大的经济实力,垄断了澧水流域及滨湖邻近各县的桐油、棉花、土纱土布等农副产品市场。一个市镇的繁荣与否,仅从它的牙行拥有量便能看出。津市牙行繁盛,其主要原因仍是占了水运的便利。
    《直隶澧州志》载:“澧接黔蜀,达荆襄,通吴会,四方之所萃,百货之所走,亦南楚都会也。”这里所说的都会,即是澧州当时最大的市镇--津市。
    ......待续。

wKgBs1hh36yAJ2FBAAykIfM5XJM339_edit_173187745530703.jpg



56075_edit_1731225642804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1 16: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所说的都会,即是澧州当时最大的市镇--津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1 17:46: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历史悠久在日月长河中光大!千年的延续可爱的古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1 17:52: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九澧门户,湘北明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1 19:17: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明津史,点赞雷局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1 19:4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大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1 20: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1 22:46: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老津市,九澧门户,湘北明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06:32: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协邱渭波 发表于 2023-7-1 16:51
这里所说的都会,即是澧州当时最大的市镇--津市。

谢谢版主邱老师的临帖首赞支持与精彩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06:34: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彭淑娥 发表于 2023-7-1 17:46
津市历史悠久在日月长河中光大!千年的延续可爱的古市!

谢谢彭老师的支持与精彩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14:57 , Processed in 0.0409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