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与姓氏掌故之
春华秋实高家湾
高家湾位于今十字路村新铺岗片6组,一条东西走向的山丘峰峦,约200米长,民户建房依山势坐北向南,远望青山风景,满眼尽收。山丘下有约1000平方米的扁长水塘一口,塘之南两尺小道向东伸延,道之右,稻田坵块相连400多亩,春华秋实,养育着这里勤劳朴实的村民。互助合作化时期,就叫高家湾互助组,有居民二十多户,一百多人。户户鸡鸣犬吠,击柝之声相闻,邻里亲和。自从八公桥至桃源的公路修通,客班车运营,交通便捷,生活富裕,村民或远徙都市,或就近迁移公路两旁,自建二三层的小民宅,享田园之乐。现在高家湾只剩三五户,故土难舍,将房屋翻修,处静而安。昔日的两尺道今已水泥硬化3.5米宽的村道了,终端与桃凌公路相连接,农田作业全部机械操作!
历史以来,这里曾经居住着多户高姓。远溯至明朝中叶,有高乐善从江西徙居西东村岩桥港入籍,至五世高廷恕,分户析家至此,卜居如斯,便称此处为高家湾。道咸同光年间,本里高旷,诗高名重,光绪《桃源县志》列有行传,惜世次失考。 高旷(1850-1894),原名,字墨秋、。,工。自握笔学文,看淡科举功名。偶作诗章,惊艳四座,然不以此作为进取之路。其父行商湖北思南府,兄高正卿在思南考取诸生。同治初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北进湘鄂,本地土寇蜂起,时局动荡。高旷兄弟避乱奔蜀,经历巫峡、瞿塘峡、艳预堆等地,历览山川地貌奇景。凡古昔名胜之区,烽镝风波,羁愁旅况之苦,一一表述在诗中。回归源本里,与名儒向光谦交游甚笃,多得指陈,于诗益进,为五言、七绝句诗独领风骚,冠冕当代。光绪《桃源县志·艺文志》收录高旷五言、七言诗多达68首。如《沅江棹歌》:沅江江流湾复湾,西来遥出辰龙关。月挂斑竹影,将古愁过君山。棹歌,船夫行船时所唱的歌。诗歌中用通俗的语言,展现出情景交融,人与自然相处的宽阔胸怀。高旷终身以吟咏为乐,世人不解者,问旷,旷以诗回答:“饥肠卅载习藜羹,紫蟹黄花醉拥觥。我去白云无伴侣,空山辜负几多情。”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著有《樗散轩集》。
高家湾地窄人多,析家分居老铺岗的高氏后裔高保臣,因家贫,只读完小学,辍学回家务农。保臣身壮体伟,常以肩挑谷米以劳力谋生。时政鼎革,任农会主席,沅上乡长。遂之,递任乡镇书记等职,在政以亲民见著。娶妻罗冬英,生四子,各皆成家立业,惟长子高勇,位至副厅级干部,三子钟子进,全国劳动模范,昆仲浑金璞玉,当代典范。 高勇(1949一),字承宽,号永长。1969年参加工作,2009年9月从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休。高勇出生农家,耕读为本。虽家境贫寒,然幼承训教,胸怀青云之志,不忘稼穑之宗。从广播员起步,抱春携夏,背秋涉冬,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或书记,或主任,职位 不断升迁,亲民本色依旧。浸润乡镇二十载,去了童稚,多了成熟。不惑之岁,进入都市,历区、局党政部门,累迁常德市人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副主任。领导岗位四十春秋岁月,转瞬鬓角呈霜,花甲重合;时已子孙绕室, 尽皆学业有成,或军校学士,或清华硕士,供职不亚其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回首当年,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笃行致远,不负韶华。高勇在职期间,湖南省政府记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多次获省、市嘉奖表彰。 钟子进(1963一),高中文化。1985年招农民“轮换工”,成为乡邮员。因工作出色、成绩突出,1994年经国家邮电部吴基传部长亲批,破例招聘为全民合同制工人。在乡邮岗位的35个春夏秋冬,钟子进所投递的段道,邮路总长132公里,其中55公里是山间小道,服务人口2.5万。每天行程近200公里,负荷100多斤。踩坏自行车17辆,穿烂“解放鞋”130双。2004年改骑摩托车,又骑坏4辆。共计行程超过150万公里。30多年完成了60多年的工作量,累计投递报刊、信件、包裹1200余万份无差错。在业余时间和投递途中,提供科学技术致富信息,为农户作了2000多件力所能及的多年来没有掉过一次班,所投递的邮件无差错、无丢失、无损毁、无用户申告,直投率100%,疑难信件,件件有着落。在投递邮件的同时,还为农民代购农资,方便村民。2005年至2021年为代购种子900多公斤,代购叶面肥11.8万包,代购农药5000多公斤,传播农业知识和致富信息400多条,使农户脱贫致富,惠及6000多人。钟子进,一名乡村投递员。1994至2007年, 11次荣获邮政部门模范称号,2010年被国务院授予“劳动模范”。钟子进坚守平凡的工作岗位,勤奋一生,敬业爱岗的精神令人钦服! 高家湾里,老铺岗上,何山川毓秀聚于一门耶?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当如是也。 (摘自童桂林著《千年蹇家溪》有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