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建设吨粮田的两个难点及建议 程镇抚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吨粮田创建”。近10年来,常德市一直保持水稻播种面积880万亩以上,总产稻谷380万吨左右,均居全省首位。但不是水稻强市,亩产不高,效益不佳。建议适度推广李青山父子种植再生稻模式,缓解矛盾,扩建一批吨粮田。 [size=16.0000pt]一、常德建设吨粮田的两个难点 (一)亩产过吨难 近三年总体离“吨粮田”目标遥远。2020年,全市水稻播种总面积882.87万亩、总产372.39万吨,单产421.79㎏/亩。2021年,全市水稻播种总面积885.68万亩、总产380.03万吨,单产429㎏/亩。2022年,全市水稻播种总面积883.8万亩,总产377.53万吨,单产427.2㎏/亩。 其实,常德农民种植水稻,偏上水平为:早稻单产500㎏/亩左右,中稻、晚稻单产600㎏/亩左右。可见,种植双季稻,可以达到吨粮田标准。国家政策也提倡南方省份种植双季稻,湖南省农业厅也鼓励全省发展双季稻。但是,常德很多农民全年只种植一季水稻,即:中稻。目前,绝大多数农民种植一季稻达不到过吨的标准。 为什么常德很多农民不种植双季稻,只种植中稻呢? 这是水稻生长对气候的要求及常德独特气候决定的: 水稻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是18~33℃,最低10℃。插秧的适宜温度25~30℃.最低13℃。在10℃以下,且刮风的天气,谷芽和秧苗会出现死亡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单产。水稻灌浆结实的适宜温度是23~28℃,最低13℃,最高35℃。低于13℃,或高于35℃,就会出现稻谷空壳,从而严重影响单产。 常德3月份、4月份气候极不稳定,有一到多次“早春低温”,即“倒春寒”现象,大雨大风,气温在10℃以下,不宜早稻生长。7月份,有持续高温现象,不宜早稻灌浆结实。10月份有“寒露风”,有害晚稻生长。11月中旬以后往往气温15℃以下,甚至出现雨夹雪、气温0℃,不宜晚稻灌浆结实。 所以,常德种植早稻、晚稻有较大风险,很多农民不种植早稻和晚稻,只种植中稻。 (二)种植水稻赚钱难 1.大众产品价格低。常德农民种植的水稻虽然基本都是优良品种,但这些品种都已基本推开普及,没有鲜明特色,市场差异性小,竞争剧烈,价格上不去,近五年价格为120~140元/50㎏。有人指责政府把粮食价格控制太低了,是错误的。其实,政府的收购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常德水稻价格低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竞争优势。 2.规模效益难实现。常德由于人均水田面积少、且分散,种植大户不多。全市水稻合作社不到200家,水稻种植面积上千亩的可算是凤毛麟角,西洞庭有3个,一般的乡镇没有,一个县也是屈指可数。目前没有发现上万亩的,西洞庭曹国辉2023年种植4600亩水稻,可算是鹤立鸡群了。总的来说,常德水稻种植大户不多,大户不大,难实现规模效益。 3.成本大。一是生产成本大,700~800元/亩;二是土地流转费高,400~600元/亩。 农民种植一季中稻,按中等偏高水平计算,单产600㎏/亩左右,毛收入1500多元/亩,赚的基本就是自己的工钱和土地费,700~800元/亩。如果租田、雇工,那就只有微利。如果遇到较大灾害,或有失误,就会亏本。 二、李青山父子种植再生稻迎刃而解两个难点 (一)破解亩产过吨难 我国南方省份气温较高,可以大力推广双季稻,但北方省份气温较低,只能种植一季稻。常德处在南北之间,南、北气候分界线上,与南方、北方都有明显差别,种植一季半水稻比较适宜。湖南省农业劳动模范、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毡帽湖村村民李青山带领两个儿子李本宏、李本军,近10年来一直种植水稻近千亩,摸索出了一条避开不良气候的经验,8月中旬收割头季稻获单产650~800㎏/亩。再利用稻蔸生苗,生产稻谷,又获单产250~350㎏/亩,绝大部分亩产过吨,实现了建设吨粮田目标。 (二)破解赚钱难 1.李青山父子种植的再生稻具有如下三大优势: (1)环保生态 一是基本不用农药。再生稻生产期短,全期仅2个月左右时间,病虫害很少。因禾蔸覆盖地表、时间短,几乎没有杂草。因而,基本不用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 二是用肥很少。再生稻秸秆细短,生长所需营养少,基本依靠头季稻蔸的剩余营养生长,因而使用肥料很少。 (2)稻米营养丰富 再生稻的生育期为8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阳光充足,气温30℃左右,比较适合水稻生产,可确保稻谷饱满。 众所周知,动物胚胎营养丰富,是上等滋补品。各类瓜果和蛋,其内紧贴壳、皮的那部分物质富含各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营养价值最高部分。再生稻因为细长,口感好,碾米时不抛光,保留了米与谷壳之间富含各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那部分物质。相反,大家通常在商场买的稻米,商人为了迎合广大消费者,追求美观、口味好,碾米时进行了抛光,把米与谷壳之间营养价值最高的那部分物质剥掉了,作了生产饲料的原料,只剩下了淀粉。所以,再生稻米比常规稻米营养价值高多了。 (3)口感好。再生稻米煮成饭后,松软,口感比抛光后的常规大米饭更好。 2. 十分畅销 李青山父子种植的再生稻由于具有以上三大优势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不少消费者不仅自己食用,而且还用作礼品馈赠亲朋好友。10多年来,李青山的再生稻米在省内外十分畅销,一般两个月内就销售完全部产品。在西洞庭管理区一带的销售价为15元/500ɡ(袋),在北京、广州、武汉、长沙、常德等城市的销售价为20元/500ɡ(袋)。 3.成本低 再生稻因为免耕、不用种子、使用肥料少、基本不用农药,重复利用土地,因而成本低。仅200元/亩左右。 李青山父子种植再生稻纯收入3000元/亩以上,这样的效益目前在农村十分可观! 三、建议常德适量推广再生稻,扩建一批吨粮田 我国精英阶层和中产阶级及其家庭约有3亿人口,适合消费再生稻米,每人每天需求量为半斤左右,全国年需求量理论值273.75亿公斤,市场巨大,需要种植1亿亩再生稻。目前,虽然我国中南部有人种植再生稻,但是,因为国家鼓励南方省份种植双季稻,不提倡再生稻,大多数农民技术远不及李青山父子,单产一般200㎏/亩以下,因而只有少量种植,主要是自己消费,基本没有形成商品。前面已经论述,常德具有特殊性,种植双季稻有较大风险,只种植一季中稻又没有效益。所以,建议常德在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政策方针、坚持提倡农民种植双季稻的基础上,动员那些坚决不愿意种植双季稻、只种植一季中稻的农民,学习李青山父子种植再生稻,以扩大全市水稻种植面积和吨粮田面积,增加水稻总产,提升常德水稻品质、品牌。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把适度推广再生稻种植作为落实中央2023年1号文件,创建吨粮田,推动常德水稻生产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要完善政策扶植。把再生稻面积视同复种水稻面积,享受响应优惠政策。 (三)要搞好宣传引导工作 1.宣传再生稻具有生态环保、营养丰富、口味好、产量高、成本低等优势。提醒消费者分清再生稻与野生稻,野生稻也被部分农民称为再生稻,有两种:一是漏收稻谷自然发芽长成;二是野外自然生长的,是与当代人工种植的完全不同品种的水稻。两种野生稻都单产低,口味差。 2.宣传李青山父子种植再生稻的技术特点:关键是如何规避不宜气候,或把不宜气候对水稻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李青山父子探索出了一套十分详细完整的成功经验。这些宝贵经验是生产力,还不为大家所知,不宣传推广是极大的浪费。 3.宣传李青山父子的新观念:科学投入肥料,稳赚不亏。期望多高的产量,就必须投入响应数量的肥料。为了打下再生稻高产基础,必须投入足够肥料争取头季稻单产800㎏/亩以上。 (四)要培育县级、乡镇(级)和村级再生稻种植示范点,组织群众参观学习。 (五)要完善机械化收割。机械化收割造成稻谷浪费100斤/亩以上,再生稻减产20%左右。要组织力量继续科技攻关,在履压带宽改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收割机。 (六)要完善耕地政策。 国外农业种植不仅不出土地费,政府还有补贴。中国也一样,政府不收农业税,还有很多惠农政策。但现实中,惠农政策主要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包括了不种田的人,而种植大户不仅享受不到惠农政策,反而要出土地费。耕地是用来种植庄稼的,不是用来收出租费的。耕地已经不是每个农民生存的根本,不耕作的人不应占有耕地。有的人已在城里就业,甚至退休了,在农村还有耕地,由其亲戚收出租费,领取国家有关补贴,这不利于农业发展。应该收回,无偿给农民耕作。 (七)要把握好政府作为与尊重市场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关系。政府充分作为可以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主要是引导宣传、普及技术,让李青山父子再生稻种植模式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健康发展。要吸取常德过去采取行政命令手段发展“草食动物”和“五个百万亩工程”失败的教训,不要下达推广任务,不强制基层和老百姓种植再生稻。提醒农民群众,市场风险由个人负责。如果再生稻面积太大,再生稻米价格必然下降,从而效益会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