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5|回复: 2

萧骏琪:平平仄仄说对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7 10: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3-7-7 10:25 编辑

平平仄仄说对联

萧骏琪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稳、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小时候,常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学究先生”聚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平平仄仄”着。他们有时为一首对联中间的某个字争得面红脖子粗,或者拍桌子摔板凳。
       我从小就喜欢对联,也曾试着去撰写对联。觉得对联是最好的文字体裁,它能把你的意思用最少最短的文字叙述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讲究了对仗和平仄,让人读起来感觉到文字的魅力与生动。
       在我的家乡,如果有红白喜事,会贴对联表示喜庆或哀悼。红喜事尤甚,如果是结婚,在“坐花筳”的那一天,新郎家的整个门楣和窗台都贴得“红扯扯”的,以示吉利。我喜欢观赏对联,虽不像学究先生般摇头晃脑、评头论足,但对联上的每一个字都看进心里头了,至于是好是歹,则是我个人的鉴赏水平了。记得和我一板之隔的邻居张建辉、刘小平结婚,对联是请一个名叫许老师的老太太写的,她写的是嵌字联,在嵌“小平”的时候,是这样写的。
       小事大搞建造新人
       平风息浪洞房花烛
       尽管那时我年龄不大,但对这副对联仍感到惊讶:“小平”两字倒是嵌进去了,但读起来如刺卡其喉,觉得其水平不敢恭维。结婚是“小事大搞”吗?为什么要以“平风息浪”去对?“建造新人”与“洞房花烛“,对上了哪个字啊?如果硬要说这是对联的话,小平两个字嵌进去了,“红扯扯”的确实如此。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全国上下一片欢欣鼓舞。桃江县合水桥(今属三堂街镇)有一位叫龙逸才的教书先生,就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以示庆祝:
       本日果然亡日本
       皇天竟不佑天皇
      上联中的“果然’两字,表达了抗战胜利其实是在我们意料之中的,下联中的“竟不佑"三个字,亦表达了我们对侵略者发自内心的讥讽和嘲笑。
       这副对联采取了序列的手法,就是将对联中的一个词或者一个词组的顺序故意做了一个调换,从而达到预料中的意义。而且,“本日”和“日本”,“皇天”和“天皇”几个词巧妙地倒置排列,让人读起来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邻居一位老先生玉书大嗲和我说过他撰写的一幅挽联,他老告诉我,死者是一位60多岁的女性,上面还有个婆婆,死的日子是11月。那副挽联是这样撰写的:
       上承老母,下绕儿孙,外境正堪甜,忽别良辰泉井冷;
       序属仲冬,时逢葭月,岭梅枝竟放,雪飞哀止素冠寒。
       死者住的地方叫泉井洞,这副挽联最大的特点是恰到好处地嵌进了“泉井”两个字。“冷”和“洞”在我们这一带读起来是谐音。冬天的泉井本来就是暖的,但因为死者离去的缘故而变冷了。上联的“冷”和下联的“寒”对仗工稳,但遗憾的是,“忽”和“雪”的对仗牵强,而且,两个字都是仄声,这样会影响这副对联的总体美。
       在15年前,堂叔萧晓岚从大栗港镇国土所退休后,在家乡修了栋房子并做了个立屋酒。那一天,宾客盈门、车水马龙,对联自然是少不了的。我是照例浏览了所有对联,发现其中两副堪称绝对:
       才名岂借清臣显
       贵姓早从汉相传
       “清臣”这里指的是纪晓岚,“汉相”即是萧何。这副对联就隐藏了堂叔的名字,而且不显山不露水。
       叔叔叫萧晓岚,婶娘叫胡谷兰。还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晓霞去,晚霞来,福地安居,自有胸襟怀野谷;
       岚气飘,花气漫,闲情永在,常邀宾客赏幽兰。
       此联恰到好处、浑然天成,上下联的联首和联尾毫不牵强地把叔叔婶娘的名字嵌进,还说明了主人夫妇荣退后的田园生活。上下联仅仅用短短的34个字,不失为一副好联。
      对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之一,相传为五代后蜀主孟昶所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
     下面是一个民间故事了。传说在好多年以前,有一位游学先生游学到了本地,地方读书人为了刁难他,尽出些当地地名做成对联让他对。游学先生初来乍到,怎么知道这里的地名呢?结局肯定是一副对联也没有对上。他恼羞成怒之余,也出了一副上联:
       黑白难分,叫我怎知南北?
       现在轮到那些自以为是的读书人张口结舌了,这可怎么对啊?有颜色有方位的。他们激烈地争吵了一会,也争不出什么结果。其中一位提出要去扶乩,请仙人指点迷津。       几个人摆好香纸蜡烛,虔诚地祈请了一番,仙人果然到了。可是,显示在茶盘上的字是:来年6月初3。       10个字的上联,怎么对的是6个字呢?如果说这个是对联的话,整个上下联半分钱关系也没有。这些人更加是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了。       到了次年6月初3的这一天,这些读书人相聚在一个屋里,正在为去年的对联绞尽脑汁。忽然,门被敲开了,一位笑容可掬的老头拿着一个布袋,鞠了个躬,说:
      青黄不接,与你借点东西。      对联就这样可爱有趣,喜欢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7 10:5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文人对文学研究颇多,就是对自然科学不太感兴趣,以至于到了十九世纪落后于世界,顶不住坚砲利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8 17: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白难分,叫我怎知南北?青黄不接,与你借点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9 14:20 , Processed in 0.0316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