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两边是那时候比较普及的没有门窗的称为风火筒子屋的建筑。外档不设门、窗,用今天的话说,是人性化考虑所致。行人不会担心蔸头淋下一盆水或者掉下一个什么物件受惊、受伤、受害。也不会忽然谁碰了谁。外面安全第一,里面别有洞天,靠天井采光,根据屋的长度来决定天井多寡,一点不会黑咕隆咚。既为行人又顾屋主,双向考虑,匠心独运,全面周到。
墙体是裸露的,砖面朝外砌一条后,砖面朝上砌一条,反复叠加砌至最高处。没有包装粉刷,俨然钢浇铁铸,历数百年雷电劈刺、风霜雨雪袭击未蚀。一层层缝隙清晰可见,一块块砖面光可鉴人不氧化一点皮,严丝合缝不脱落一块砖,不出现一道口,实为奇迹。巷道人踩马踏,竟无丝毫破损印记。其经久耐用超出想象,无门窗的高墙有防盗之功效,鼠窃狗偷撬门入室者徒叹奈何。
这么好的巷子,是谁出资修的,是哪个建筑队承建的?因为这在以前是很寻常又自然而然的事,没有什么流传有序的记载,只能来一个想当然。既然叫卢家巷,想必就是几百年以前一个姓卢的大官人或者叫卢员外的出资主持办理的。是不是这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人都曾经受益于巷子,巷子的良好印象铭记在许多人心中。
巷子左边风火筒子屋,是当时赫赫有名公私合营的一个名称叫得大的糕点厂统辖,在那里用独特秘方制作芳香四溢举世闻名的桂花糖等几十种成品;右边风火筒子屋则是多家联合入住,在统一中(通道共享)又各成体系各住一段。再隔壁是药材公司。巷子进口靠堰塘,出口抵街道 。巷子衔接的街道两里多长,两边一家接一家店铺、民居排列。街道是一横,巷子是一竖,呈丁字形状。这样讲不完整,又应该是十字形状的,巷子出口没有阻拦,可以通关而过。跨过街去,走三百多米就到沅水大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