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57|回复: 1

安乡重建范仲淹读书台古文资料选译(六):重建范文正公读书台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30 17: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3-7-30 17:22 编辑

安乡重建范仲淹读书台古文资料选译(六)
重建范文正公读书台记
          张  绰(1)

范国强.jpg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仲淹第三十代孙范国强(右二)
在北京会见安乡范仲淹读书台重建办的朋友(2023年5月28日)


【原文】
  天下事惟创为难耳,而因亦不易(2)。如我安邑范文正公书台, 自宋至明历今,成而败,败而成,不知凡几(3)甚矣!其由来旧也,迨后(4),数被逆变盘踞,斯台将化为乌有。嗟乎!硃池墨沼之形宛然犹在,而台榭屋宇(5)尽归荒烟蔓草之滨。越百余年,先贤神灵,久无栖止,春秋祀典,徒托虚名,其不深入凭吊而凄惨者盖亦寡矣!
【注释】
(1)张绰:字裕如,号伟哉,滇南浪穹人。由进士出身,原任四川彭山县,乾隆十年(1745)夏莅任安乡知县,有新政。
(2)天下的事情创业难,守业也不容易。因,因袭、继承,引申为守业。
(3)不知凡几: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指同类的事物很多。出自唐·郭受《寄杜员外》诗:“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
(4)迨后:之后,或等到后来。迨(dài):等到,达到。
(5)台榭(tái xiè),台和榭。亦泛指楼台等建筑物。屋宇:房屋,房子。
【译文】
    天下的事情创业难,守业也不容易。比如我们安乡县的范文正公读书台,从宋朝到明朝到现在,建成后又败落,败落后又再建,不知道反复了多少次,越来越厉害啊!这个现象由来已久,到后来,好几次被叛贼盘踞,读书台几乎化为乌有。哎呀,读书台的珠池墨沼宛然还在,但楼台屋宇尽成了江滨的荒烟蔓草!这种情景,已经有了百余年时间。先贤神灵,长期没有寄居停留的地方;春秋两次祭奠,只是徒托虚名,不是深入凭吊,而感觉凄惨者当然少啊!
【原文】
  乾隆乙丑(1745),余简膺是邑,望故址,想遗泽(1),意欲复建,畏其难成,不果。越丙寅(1746),谋之众,佥曰(2),是不难,惟乞余一募引(3)为之先。余当执笔为文,择其素所服于众者分任募事。果未几,即集有数百余金。余曰:是可议建也。又择老成绅士胡文谟、张位、胡世琦、张骏、徐通、金有灿、周允和、彭启宣以董兴作(4),相度形势,鸠工庇材(5),先即其原有荒台开拓补砌,台之上建大门、正堂、楼房各三间,左右耳房各二间,又正室后楼房三间。兴工于丙寅(1746)季夏,告成于是年季冬。虽曰余倡其事,众捐其赀,毋亦范文公之神默相于冥冥中而助其成矣乎?何兴之捷也!
【注释】
(1)遗择:留下的德泽。
(2)佥曰:古代文献中的一种用语,通常出现在《尚书》和《周礼》等古代经典中。它的意思是"众人共同说道"或"众人齐声说",表示多人一起发表言论或表达共同观点的情况。
(3)募引:募集资金的广告或文书。
(4)董兴作:董,本义为鼎董,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假借为监督、管理。兴作:兴造制作,兴建;兴起;着手进行。
(5)鸠工庀材(jiū gōng pǐ cái):招集工匠,准备材料。
【译文】
  乾隆乙丑年(1745),我受命到安乡县。眼望读书台故址,回想先贤遗留的德泽,想要重建,但是害怕难得办成,没有结果。第二年,即丙寅年,向大家问计,都说:这事不难,只请我先写一份征募重建资金的倡议就行了。我当然乐意执笔为文,并且挑选平素被大家认为能干服众的人负责征募事务。果然没几天时间,即征集数百余金。我说:现在可以讨论重建读书台的事情了。又选择老成绅士胡文谟、张位、胡世琦、张骏、徐通、金有灿、周允和、彭启宣等人作为监督管理,负责读书台重建工程。实地考察,设计规划,招集工匠,准备材料。首先就其原有荒台开拓补砌,台之上建大门、正堂、楼房各三间,左右耳房各两间;然后又在正室后面建楼房三间。整个重建工程兴工于丙寅(1746)季夏季,竣工时间为这年的冬天。虽然说是我首倡这件事情,大家捐赠的资金,但仍然不能不说是范文公的神灵默默相助于冥冥之中,否则,重建工程哪里会有如此之快捷!


170557cevnpxcxe1nc0f2n.jpg
书台探幽——安乡县范仲淹思想文化研究创作研讨会

【原文】
  然有祠无僧,有僧无产,恐不能久,将奈何?余乃复逐细清理,有原设祀田,被佃民暨道士等欺占者约田五十余亩,地四十余亩,给僧收粒,为春秋祭祀需。周围栽植柳树数百株,左右沼池,仍复开筑,青葱掩映,绿波藻迥,贤人君子,赋诗赠答于其上者,往往留连不忍去。视前之草茅闭塞,荆棘丛生,时相去何如耶?苟非有创之于前者,今日何以有此!若曰名虽因也,实同于创。余则何敢所冀者,今以前为因,后又以今为因,斯台庶永垂不朽矣!于是乎记。
【译文】
    但是,有祠庙没有僧人,有了僧人而没有庙产,恐怕不能持久,该怎么办呢?我只得重新逐细清理,发现有原设的祭祀田产,被佃民和道士等欺占者约田五十余亩,地四十余亩,收归僧人,其收入作为春秋祭祀的开支。祠庙周围栽植柳树数百株;左右沼沼泽地和池塘,仍然照旧开挖修筑,青葱掩映,水草绿波环流。贤人君子,在池塘旁边赋诗赠答,往往留连不忍去。
    回想以前草茅闭塞,荆棘丛生,两相比较相差好远啊?如果没有以前读书台的创建,哪里会有今天的读书台!如果说现在仍然沿袭过去名字叫读书台,这次实际上等同重新创建!我所大胆希望的是:今天以前天为因,后天又以今天为因,希望读书台因因相袭,永垂不朽!
    于是乎记。


雨后荷塘溢清香.jpg
雨后荷塘溢清香(王显翱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 17: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读书台因因相袭,永垂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9:56 , Processed in 0.0445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