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8|回复: 2

许振源谈书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31 10: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3-7-31 10:23 编辑

        谈及邮票上的三幅行书字体,不得不先说一下关于行书的几个基本方面,共谈三点,即:一、有关行书的几个基本认识;二、对今年邮票上专门发行的三幅行书的认识;三、集邮与习书的体会。

          首先,关于行书的几个基本概念

        1、 什么是行书?顾名思义,即是行。此种行不是正步走,也不是跑步走,而是随意走随便走,不急不慢,少急少慢地走,俗称随手字,也就是行。行书是一种书体,它是介乎楷书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独立书体。辨别书体的依据是:看它字体的形质,而不看其用笔的姿纵,具体的说,是看其部首的代替,连笔牵丝方圆等等。行书又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以楷书为体,草书为用者谓之行楷书;以草书为体楷书为用者谓之行草。
         行书以前又称行狎书,其实很多很多年以前,行书在书体中并无任何地位。秦时定的八种书体中(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隶书、殳书)没有行书。东汉定的六种书体中(古文、奇字、箫、缪篆〈摹印〉、虫书)也没有行书,唐以后又归结为篆、隶、草、真四种书体。这说明行书是在没有地位中逐步地产生和发展,因此历史上曾有人说“行出于隶”,也有人说“行出于楷”,也有说“行早于真”,有的专家从考证中得出了结论,行书的创人是东汉的末期的刘德升,定刘德升为行书始祖。从以后的考古发现中,以及从我们现行的简化字体产生及定形中,我们可以看出,硬将行书定为某某为发明者,不见得合乎实际,这方面可商讨、琢磨。我认为行书是自有比较固定书体必展中的必然产物。只是在某个发展阶段,由某些人归结、概括成形了(以下)而已。试想,我们现行的简化字体,难道即可以定为解放后才有的吗?简化的汉字,解放前早就成在,并使用和发展着,只是解放后统一将它规范了而已。
         行书的特点:一是化繁为简;二是牵连呼应,变化协协调(如笔断意牵),上下左右牵连、连笔等。三是结体多变,多彩多姿(如不方不圆、亦方亦圆、离方遁圆、大小相间、轻重有序、长短肥瘦协调等)。四是运笔可以吸收各种书体,用笔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五是用墨可浓可淡,可润可燥。
         至于行楷行草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一一赘述。无论行楷行草,它必须保持字形的独立,此点很重要。因此,行书是一个独立的书体,它讲究精、气、神、韵。它的点画是行书用笔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横竖是字的骨体,点是其眉目,撇捺是字的气势的舒展,钩是其雅趣的显露,牵丝是字脉的贯串,转换是其筋的融结,轻重肥瘦是字的血肉肌肤。总之,它的形质多姿,字体流畅,既有楷书的沉静,端庄;又具草书的飘逸,清爽。所以行书被世人独爱,历史上以及现代有很多书法家都是在行书方面获得了美名,并且创作出了传世之名作。
        今天在这里主要是说说邮票上的行书,所以关于行书的结体,行书的笔顺,行书的用笔,以及基本笔法,章法,就毋须再说了。至于赏行书,我也说不出个统一的标准,“仁者见仁,再说关于邮票上的三幅行书
        今年邮政总公司专题“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节诗”三套行书(邮)票,这在中国邮票发行史上是首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行的邮票上的文字有行书书体字样的不少,如“刘胡兰”、“人民英雄纪念碑”,文革票中的“文七”、“文八”,“唐诗三百首”中都有等等。但那不是为书法作品而发,只有这次才是古今中外所独创。这三副行书是中国历史上三个不时代三位书法家在三种不同位置三种不同心态时的作品这三幅作品不仅是代表了作者创作的高峰,也是代表了当时那个时代当时那个时代一流作品的顶级之作。历史上曾称这三幅作品为天下第一、二、大行收。邮政总公司这次发行这三套票,对于宏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提高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促进集邮事业的繁荣,推进行书书体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三幅行书谈点认识(附说明一下,三幅书,除兰亭序外,余品词有掉句掉字,如要看全文,请参看资料附件)。
       关于《兰亭序》,王羲之写此幅字时心情比较舒畅,虽然他对人的生死方面处在一种虚幻的境界中,提出了“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句,但毕竟在少长咸集,群贤毕至,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激湍的优美环境之下,情绪 还是很愉悦的。加上他从小在卫夫人指导下学习鐘书,基础扎实,又在好的环境,好的气氛,好的情绪之下,文思泉湧,挥毫泼墨,别具一格地创作了这幅名传后世的独一无二的佳作。整幅作品如行云流水,沉着痛快,气势连贯。其用笔多用尖锋,如轻歌曼舞,使人赏心悦目。作品中迭宕起伏,欹侧奇正,十分和谐。尽管十分随意,但其中心线始终保持得十分得当。有人测试,他的这幅字的中心线与基座的倾斜度始终不超过百分之三。这幅字的另一特点是,同字字形不一,用笔方面笔法各有不同。
         这幅字的一提一按,一点一画,一转一折,都有着奇妙的变化,使人看后能悟出它的“穷变化,集大成,致中和”的大道理来。它的博大精神深藏在字的精微湖南老年人《书画精粹》(二OO六年六期)最近转载某公一文评《兰亭序》说:兰亭结构的特点有三:一是以楷为本,游丝牵连;二是点画跳跃,变化多姿,三是以欹为正,行立交替。这个评价十分恰当。若从每个字,每笔来看,也能体现上述特点。如“永”字提(点下一笔)延长了起首的竖折,用牵丝交代了来龙去脉,捺用隶法,此字以中竖为界,左密而短,右大而疏,但保持着动的平衡。提、撇、短撇、捺四画于中竖交接处,接而不实,不卡脖于一点,显得十分自然;又如“年”字,字形狭长撇重顿而后略去(撇去)。其中三横的写法又各不相同,第一横露首露尾;第二横转首露尾;第三横重首折、圆收尾。三横笔起中竖,由于此种大藏大蓄之势,故而下行劲健。二三横之间以点相连,显得气势雄健,笔力充沛。全篇二十个“之”字,六个“一”字,可说字形各异笔笔不同。诸君可细观之。
        总之《兰亭序》这幅字,老练圆熟,精细工巧,通篇跌宕起伏,挥洒自如,看成不出有什么做作之处。可以说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分寸得当,尽如人意,使人见之妙趣横生,所以一直为古今人赞赏。梁武帝说:“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说:“详察古今,精研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少逸乎。观其点曳功,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阗识其端,心摹手进,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因此,太宗之至爱此件成为他的陪葬之品。后来此副作品竟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从《兰亭序》的整幅作品而言,确实是无可挑剔,美妙之至,但我认它也并非字字珠玑,笔笔精到。若从某字某笔分开来似有不足,但放在其整篇中却又显得不十分得体,十分自然,恰到好处。今年老年人《书画精粹》上转载了一篇文章,说《兰亭序》不能算是天下第一行书。它的位置应该让给颜真卿的《祭侄稿》这种评价。他提出很多理由,对历史上的一些东西,特别是艺术品的评价,当然可以见仁见智,而不必一口清,望诸君思之。
       关于颜真卿的《祭侄稿》。颜真卿是唐时的大将、大文人。文可挥笔论战,武可持戟杀敌,文武双全,位高权重,书法上创立了为世人传诵的颜体。在安史之乱中他打了败仗,侄儿和老兄被敌俘杀,他痛恨之至。在那时,他处在爱侄、痛兄、恨敌,而又在当时皇帝老爷对他颜氏一门英烈的态度尚未作大表大彰的情况下,他又有些愤慲的情绪,在此种情况下,他写出了惊世之作《祭侄稿》,这是一幅极美的行草。写此书时,他哀思勃发,顿挫抑扬,奇伟跌宕,气势浩大,不拘绳墨,自然天成,他纵笔一挥,一泻千里,字字遒劲、流畅,使转浑圆,藏露相宜,形纵意敛,方中取圆,内气充沛,陈传席先生在中国书画报上撰文,评此书应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里由,将此件与《兰亭序》相比,提出了八大特点(可参看老年人《书画精粹》二年五期 ,这八大特点是:一、格调高古;二、既散又淡;三、运笔自然;四、苍而秀、秀而苍;五、笔墨酣畅,气势连贯;六是用笔内在变化大,干湿浓淡、疾徐缓急,十分和谐 ;七是磅礴中见潇洒,雄放中见秀韵;八是气势开张,圆笔居多。总之,整幅作品:大气、苍秀、气势、天放、圆浑连贯自然。他用浑厚、端庄、开张的笔法,代替了劲俏,结构遒绕圈的“二王”书法,使古法书法之风为之一变,确立了颜体独特的书法地位和新的书风。所以古人评:颜的书法有“四美”:即“中和之美,自然之美,变化之美,  刚之美”。这四美用于此《祭侄稿》也是很恰当的。对于颜体的书法古今多有评价,我知道 既少,也不可能一一例举。总之,这是一幅十分优美的行草书,是一幅名贯中华举世尽有书法杰作。
        关于苏轼的黄州寒食节帖。寒食节又名禁烟节,是纪念“介子推不仕”而为晋文公所定的一个节日,现在已几乎被人遗忘了,此事不多说。苏轼是宋代名家,所谓‘苏、黄、米、蔡“。宋代四大书法家的首席代表。他官不高,权不重,但文章、词赋、诗书都是很杰出的,都居于高位。写此幅字时,穷困潦倒,很不得志。在寒食节写诗,挥笔创造了此幅极为绝好的行草相间的作品。此幅作品,字有“二王”之风,颜公之气,显现他一贯强调的“精、气、神、韵”的特色,以及“精、气、骨、肉、血”五韵俱全之风采。他的字独具一格,自成一流。既有二王的姿媚,又具颜鲁公、杨凝式雄伟浑厚之气势。其作品比王书来说尚有过人之处。王的作品,其中心线与基本线不超过百分之三(曾有人测试过)。而苏书的中心线与底线的倾斜度,锐角达度,人的这种倾斜之态,兼之以肥瘦相和,肉丰骨劲的笔法相配合,实现了疏纵跌宕,神气飞扬的意境。字中的“年”字以及其它的字形,笔法中都可看出王颜的字迹脉胳来。这幅诗稿字形用笔轻重交替,大小穿插,虚实相间,对比强烈,节奏分明,气韵十足,真不是天下第三大行书。
      上述三幅书作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顶尖地位之作,是我国书法作品中传世的瑰宝。三幅作品体现了三个时代行书书法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点。我认为唐的颜体书比晋时二王的书法丰富发展了,宋时苏的书法又集了王、颜书法之大成,并且又有所创新和发展。至于排名次上,二、三,我觉得并非是一代不如一代。在书法方面,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有古人说的那种“言必讲尧舜”,总是今不如昔。如果我们对书法作品的评价总是言必称“二王”,总是存在着后人不如先人写得好,我看似乎有占失偏。不过话又说回来,从书法整体的发展史来看,到现代,它已从实用性、群众性,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须臾的应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已是进了象牙塔,成为纯艺术性的东西了,古人说的“文房四宝”真正是成了宝,很快就会成为古董了。关于集邮与书法的体会,在座诸公都是行家,都江堰市有深切的体会,我不再罗嗦。最后补充一句,今天我这个发言,等于是一一街头小贩在巷口叫卖。本钱极少,贷也不多,质次伪劣品掺和在一起不当不妥,错偏之处,敬望诸公见谅,并祈当面指正。

        许振源   二O一O年九月十六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 10: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许振源谈书法》,值得书法爱好者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2 07:47: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巧中 发表于 2023-8-1 10:37
《许振源谈书法》,值得书法爱好者学习。

谢谢您对文章的肯定!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6:54 , Processed in 0.0346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