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062|回复: 3

范仲淹就读安乡县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11 17: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3-8-12 10:38 编辑

范仲淹就读安乡县考
应国斌

171825ebnhooz7h4ztb8hb.jpg
划粥断齑       熊长青绘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即今江苏苏州)人。他是一位正直、有远大理想的政治家,是北宋第一次政治革新“庆历新政”的领袖(1)官至陕西四路安抚使,参知政事。去世后,谥“文正”。按宋代封谥的礼制,“道德博洽曰文,经天纬地曰文,内外宾服曰正”。文正当为大臣的最高谥号。在文学上,他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脍炙人口的处世名言。范仲淹流传下来的词作虽然不多,但他却是宋词中“言志”一派的先驱者。在宋仁宗时,他镇守西北边疆,号令严明,爱护士卒。他把边塞诗的内容带进词的领域,使词具有较多的社会内容和开阔的风格(2)。它的出现意味着当时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词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消闲娱乐品,它其实应该而且可以用来表现士大夫的壮烈意怎和选怀浩气。
    范仲淹身世坎坷。他的青少年时期,即中举前的一段经历,有些扑朔迷离。尽管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认为范仲淹曾随继父来安乡生活并就读,但其继父是谁、什么时候来安乡、有多长时间等问题仍有待考证。本文拟就这些问题的讨论作些介绍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侧重介绍范仲淹生活和就读安乡的问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本地的影响。
    关于范仲淹青少年曾居住并就读安乡,见诸《宋史)。《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本传说: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意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传虽未涉及安乡,但已记其继父为朱氏,朱氏曾在安乡任职,这样与范随之而来安乡顺理成章。况且,传说仲淹既长之后感泣而去应天府就读,也引出此地究竟在哪里的种种议论。明确记载范仲淹就读安乡的是《宋史》卷四五九刘愚本传。
    刘愚,字必明,衢州(浙江)龙游人。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3),由江陵教授调任安乡县令,治理安乡有善政。安乡历年拖欠赋税上万数,刘愚到任后一一核实,并数次宽限时日,结果民众不用官吏催促,自愿如数上交。时遇灾荒,刘愚动用官仓的大批粮食服灾,同事们担心上司治罪,劝他不要这样做。刘愚却说“有罪不以相累”,即一人承担责任。他还用公款派商人从邻郡籴粮,平抑县内米价。同时,他在丰年收贮粮食上千石,以备饥荒。他还办了一件大事,即“邑有范仲淹读书地,为绘像立祠兴学”。《朱史》把这件事做为刘愚的政绩进行称颂。刘愚不乐仕进,在安乡离任后就致仕归隐,一直活到83岁才去世。《宋史》将刘愚归于“隐逸”一类。刘愚与南宋著名哲学家叶适(1150-1223)相友善,并同为浙江人,叶适称赞刘愚品行高洁,“可继陶韦”。
.   上述材料表明,在庆元二年以前,即刘愚任安乡县令之前,安乡就流传范仲淹随母到安乡生活并读书,建有范文正公读书台的事情。刘愚到任后,根据传说在读书台遗迹建立范文正公祠,并绘像供人祭祀,置祭田40余亩,以敷开支。此事记入《宋史》。
南宋时任澧州提刑的刘子澄写了一首《范文正公书台》诗,也能证明刘愚举措绝非别出心裁:
    安乡古下邑,公偶混迹居。编茅阅今古,清澄涔澧潴。
    波涛入胸中,万甲时卷舒。坐吐八九泽,去作宋真儒。
    西师出绪余,胆已寒毡庐。军中但歌范,谁识旧陶朱。
    大贤方穷时,隐忧在江湖。功成等糟粕,况复堂上书。
    我来拜遗像,悲风咽黄芦。公今倘无死,此地正堪娱。
    稍后,在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澧州军事推官任龙友撰《文正公读书堂记》,曰:“初,文正公少孤且贫,从其母归朱氏。朱宰澧之安乡,公侍母借来,尝读书于老氏之室曰兴国观者,寒暑不倦。学成而仕,为时名卿”。明代《隆庆岳州府志》记载范仲淹的继父为朱軏(yuè):“宋范仲淹,苏州人,幼孤,人其母归朱軏。稍长,筑室鹳江读书焉,今日书台。”《清一统志》记载:“古迹·读书台:在安乡县治南,相传范仲淹尝读书于此。”读书台址,在今县城北面,旧地名书院洲。洲临澧水,古称鹤江。有关范仲淹传说的,安乡不仅有读书台,而且还有洗墨池、朱池、南相寺等古迹。
    上引材料基本上都是说范仲淹少年时随继父朱氏来安乡居住并在兴国观读书。另外还有两则材料提出的有关问题却引起了争议。一是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宁宗时参知政事的楼钥(1137-1213),对范仲淹作过专门系统的研究,著《文正公年谱》,记载:仲淹“二岁而孤,母夫人谢氏贫无依,再适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县)朱氏,亦以为姓,名说。上长山僧舍修学,后居南郡庠五年,交通六经之旨……举进士……24(岁),询知世家,感泣去南郡,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大中祥符七年甲寅,年26有《睢阳书舍书怀》诗,在南郡学舍”。依楼钥的这一考证,范仲淹是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23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感泣,毅然独身来安乡读书的,到他中进士的大中祥符八年(1015)正好5个年头。仲淹究竟是怎样知道自己的身世的呢?《年谱》录《家录》中的一段文字透露出有关信息:
    公以朱氏兄弟消费不节,数劝止之。朱兄弟不乐,曰:“我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公闻此疑骇。有告者曰:“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公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郡(4)
    可见,范仲淹是从兄弟之间闹矛盾时得知自己的身世的。明朝云南右卫进士、官至山西巡抚的澧州太守孙继鲁,撰《范文正读书台记》(5)其依据为楼钥的考据:
    洞、黄、药之间,有曰“书台夜雨”,为安乡一胜,乃文公束发时依亲读书陈迹也。去今数百年,与湖山若争高深不磨宇宙者,以公故也。公家世姑苏,考为武宁军书记。公生二岁而孤,乃长知家世,泣别朱氏,之南郡,扫室读书。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者,公能堪之。其自刻益苦,乃大通六经之旨,中乙科,为广德司理参军,始迎母夫人养……
    仲淹知家世之后,怎么会毅然独身来安乡读书呢?孙继鲁的(记)中说是“依亲读书”。安乡也有这样的传说:范仲淹幼年与母亲随继父来安乡,在安乡发蒙读书。后随继父迁徙他地,而当年同来安乡的还有其舅,已在安乡安家。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来安乡是投舅父读书,并有故地重游之意。
    楼钥的“南郡”说,参照《宋史》范仲淹本传有矛盾,据《宋史·地理志),应天府:南都。睢阳即今河南睢县,而不是南郡。还有一说,即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官至成都制置使的丁麟(?-1239),著《池洲范文正公祠堂记》,曰:“公生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改适长山朱氏。然人漫不知长山为何地,朱氏为何人,而公之寓于家其几何时也。”并得出结论说:“谢氏无以为生,改适朱君文翰。……朱氏云:族有在应天府者,故公以及冠辞母,绝江逾淮,学于应天。盖景德之末,祥符之初。”此说指明仲淹的继父不是朱軏而是朱文翰,“及长”后到应天府投亲读书。此说虽与《宋史》范仲淹本传相符,但人们据此而否认范曾来安乡就读,这与同为《宋史》的刘愚本传明确记载的安乡为范公读书地又相矛盾。因此,清初著名学者王士祯(1634-1711)著《长白山录》,力辨丁脯之非。
    楼钥提到的范仲淹的《睢阳书舍书怀》(6)一诗虽不能证明他在安乡读书,但他以诗言志,很值得一读,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鹧鹑。
    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诗中“歌风鸟”典出《论语·微子》。孔子周游列国时遇楚国狂士接舆,接奥在孔子的牛车走过自己身边时,向孔子唱风鸟歌:“风兮风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己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歌词的意思是:风鸟呀!风鸟呀!你的感行为什么如此衰微?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补救。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真危险呀。“赋鹪鹩”语出《庄子》:“鹪鹩巢林,不过一枝。”西晋张华成名入仕之前,曾做《鹪鹩赋》,阮籍读后,深为赞赏,以他为“王佐之才”。范仲淹诗中用此二典以明志,抒发的是他虽生于乱世但决不自歌“凤鸟”,自求隐没,而要以济世之才得王佐之用的抱负。
    范仲淹写的《和僧长吉湖居五题》(7)诗却寄托了对安乡及武陵的怀念之情,是他曾居住并就读安乡的内证。全诗如下:
    湖山
    湖山满清气,赏心甲吴越。
    晴岚起片云,晚水连初月。
    渔父得意归,歌诗等闻发^(8)。
    水月
    千寻月脚寒,湖影静于天。
    忽如嫦娥宫,俯仰见婵娟。
    更约中秋夕,长津无寸烟。
    筠亭
    为爱碧鲜亭,入夏敏敏至。
    台榭竞生烟,独有清凉意。
    高岗凤不来,幽人此沉醉。
    风笛
    风引湖边笛,焉知非隐沦。
    一声裂云去,明月生精神。
    无为落梅调,留寄陇头人。
    渚莲
    武陵谁家子,波面双双渡。
    空积心中丝,未成机上素。
    似共织女期,秋霄苦霜露。
    依据上述考察分析,我们认为比较可信的范仲淹少年的生活经历是:范仲淹于北宋端拱二年生于徐州,其时他的父亲范塘在徐州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任上。在他两岁时,父亲病逝。其后母亲迫于家贫改嫁朱家,继父是朱文翰(一说朱軏,因軏,悦谐音。父子名字犯讳,违背常理),仲淹随继父姓,取名朱悦。朱文翰是朝廷的一位小吏,在宋至德至咸平年间到安乡任过县令,仲淹“侍母偕来”,在安乡书院洲的兴国观读书,“寒暑不倦”。景德至大中祥符三年前后,朱文翰调任淄州长史,仲淹相偕至淄州,读书于长白山醴泉寺。大中祥符四年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径趋南都”,赴应天府书院读书,八年中进士。我所理线索,认为范仲淹来安乡居住和就读均在少年时代。但我认为楼钥的说法以及孙继普据此而作的《范文正读书台记》一文的观点,即范于23岁之后曾来安乡就读直至中进士,也不是全无道理。无论哪种说法都存在有待进一步考证的地方。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范仲淹确实来过安心,也确实在安乡的书院洲读过书。
    为了纪念范仲淹,不仅安乡建读书堂,在当时安乡隶属的澧州州治也建了范文正溪东书院。上文已提到的南宋理宗宝庆三年任澧州军事推官的任友龙,为此写了一篇 《补范文正溪东书院记》介绍了建书院的经过:安乡的读书堂毁于兵。“庆元初,宪使范公处,又复创干观山,因陋就简,将颓圮矣。侯谓问学精勤,立大志于穷约者,莫如范公;成大勋于显用者,亦莫于范公,学者所宜宗师。将徙书堂于近城,庶使四邑之士,御其高风而景其遗行。乃卜澧之阳,惟东彭山突兀,其前诸峰环列,左右旁挟两水,东西来朝,气宇轩豁,胜景毕露,岂地灵显晦自有时耶”可见,在当时人们认为范仲淹就读安乡不仅是安乡人民的荣耀,也是澧州人民的荣耀,为了永久性供人景仰,便移堂于近城,在选址问题上颇费了一番周折。建成的书院,“中建一堂,旁列两庑。设四斋以育士,植五间以为门。后创一楼,匾日“通经,盖取文正公读书十年,夫通六经之旨之意。立文正公祠于堂之东端。外又辟一门,以周垣,克北形势,栋宇华丽,轮奂鼎新,实一郡伟观也。”
    自南宋以后,在范仲淹曾经生活和就读过的安乡,历代政要和名贤前来观瞻和祭祀,留下了大量诗赋。本文选录几首供欣赏。明代孙斯亿写了一首题为《范文正公祠》:
    小范书堂古渡前,石炉朝暮袅寒烟。
    映阶枫叶红似火,绕岸芦花白似绵。
    图使湘沅母日,干戈辽夏报君年。
    宗臣庙貌丹青在,怅望威容一怆然。
    “小范”,即范仲淹。范仲淹于宋康定元年(1040)北调陕西接替因三川口江夏战败的前任范墉,夏人把知州称为老子,他们范老子”和“小范老子”分别指称范雍和范仲淹,说是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范仲淹与韩琦共同主持西北边事,边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而他俩深受人民爱戴。当时边境流传一首诗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甚至“、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清康熙年间的翰林,安乡人张明先写了一首《书台夜雨》诗:
    胜状高楼记岳阳,谁知踪迹始安乡。
    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治年年翰墨香。
    事业当时留史册,典型此地是宫墙。
    梦中遥忆潇湘景,鹳港悠悠澹水长。
    张明先认为,范仲淹之所以创作出著名的散文《岳阳楼记》,是因为他少年时曾经在安乡生活、读书,与洞庭湖有过朝夕相见、四时共处之缘。
    清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的陶澍写了一首《范文正公洗墨池》诗:
古波盈盈石子黑,犹作砚池风雨色。
    八百年来迹不湮,小范老子曾洗墨。
    丈夫意气无近名,廊庙未易江湖情。
    想当四片画粥日,岂只弄笔称书生!
    乃知佳境因人异,一水一石关精意。
    不然笔墨徒污人,姓字反为山水累。
    不见一芍莱公泉,拂须参政名不传。
    “想当四片画粥日”,典出《年谱》:长白山苦读时,仲淹日常所食,也就是一“日作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暮取二块,断虀数茎,入少盐以啖之。”即:每天煮两升米粥,摊凉之后切分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而就粥的菜肴则是少许盐潘拌的切成碎段的韭菜。少年时的艰苦生活影响了他一生,《宋史)载:“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不仅自己如此,要求自己的子侄“各宜节俭”清心做官,莫营私利”。晚年范仲淹总结一生体验时说:“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兔祸。”当然,在我们看来仅以此分析范仲淹一生的重用和贬黜并不全面。但这终究是他为人为官最基本的品质。甘于清贫能够免祸自安,其实是一个极普通的道理,古往今来那些因贪财货而最终掉脑袋的人,应该也是能够懂得这个道理的。但他们就是不能“忍穷”,不仅不能“忍穷”,即使不穷了他们仍然是贪得无厌。陶澍的最后四句诗说景与人的关系,有的人为景增光,即景上添花,有的人却污秽美景,作者列举了常德“莱公泉”典故,寇准丁谓同样南迁在甘泉寺题名,前者美名流传,后者却鲜为人知。
    考证范仲淹是否在安乡读书有必要,有利于我们了解他的行踪,研究其生平。但是,其意义远不止这些,范仲淹是否就读乡这个问题长期争议不决,本身就构成了一道人文风景线,人们无非藉此怀念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贤。我认为清朝初年范氏刻行《范文正公集》时,将诸说并在做法是明智的。

【注释】
1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要他们条列当世政务。九月,范奉诏条上十事,以为“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击不救,祸乱必生,夷狄骄横,盗寇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所上十事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公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疏上,仁宗颁行全国,号称“新政”,遭强烈反对。次年(1044)范出任陕西,抵御西夏,朝中对新政反对更烈。1045年,仁宗下诏罢废新政,范仲淹被罢免。
2范仲淹“言志”的代表作《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征夫泪。。无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3一说庆元三年。
4王光耀著:《范仲淹忧乐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第25—26页。
(5)《直隶澧州志》、《岳志》均记为许宗鲁作。
(6《范仲淹忧乐人生》,第34—35页。
(7《全宋诗》卷一六四。
(8.原注:歌诗的诗,“宋本、四库本作声”。
原稿引自应国斌著《芷兰春秋》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年8月第一版第274页至283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1 17: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此文涨知识,值得静下心来细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1 18:26: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古道今,欣赏点赞!
mmexport1a95ad9cd6837310341a80daa1de58c8_1691749554250.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9 14: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学习,为应老师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6:23 , Processed in 0.04781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