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夕照明 于 2023-8-12 09:51 编辑
创新突破天地宽 一一村民杨朗高携手乡亲探索枳壳产业发展新路子,实施主导产业大突围
李顺华
杨朗高,男,汉寿县百禄桥镇肖家湾村村民,他50岁出头,五等身材,古铜色的脸上始终布滿笑容。从他的笑容中人们看到了他对生活的自信,待人的友善,事业的成功。
烈日炎炎的8月上旬,地处丘陵区的百禄桥镇的村民正处于枳壳釆摘、加工和销售的繁忙季节,在百禄桥镇因经营枳壳而声名鹊起的肖家湾村村民杨朗高更是忙上加忙。他的一举一动都左右着全镇的枳壳产业,他脸上表情的微小变化都牵连着乡亲们的心。
枳壳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健胃消食、止咳化痰的功能。枳壳树为多年生常绿树种,适宜在丘陵山地种植。目前,汉寿县百禄桥镇有近万亩的枳壳核心产区,发展枳壳产业巳成为该镇产业布局的重中之重,也是该镇打造“一乡一品”的支柱产业。过去,村民一直都是经营祖辈留下的枳壳树种,沿用小作坊手工加工,坐等商贩上门收购的经营模式,产品不优、价格不高、销路不畅一直是制约积壳产业发展的瓶颈。
自打杨朗高跻身枳壳产业后,短短几年,“瓶颈”破了,村民富了,镇里的领导们乐了。
杨朗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3岁丧父,母亲改嫁,是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孤儿,从小练就了勇敢顽强的特性和感恩社会的品行。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当今社会,他是怎样突破枳壳产业瓶颈,成为枳壳产业领军人物的呢?为探究这一奥妙,笔者于8月11日,实地采访了他,现场看了他的枳壳生产基地、加工场地和销售现场,并和当地村民进行了座谈。
说起这本“枳壳经”,老杨眉飞色舞,侃侃而谈:2010年,他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以每亩300元的价格租赁本村村民的荒坡地400亩,栽种从益阳汉森制药厂引进的“湘泡”枳壳新品种,正式涉足枳壳产业。
杨朗高是一个不干则已,干就干好的实干家。为深入了解枳壳产业的发展历史、当前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他深入本镇主要枳壳产地调查研究,了解到百禄桥镇枳壳主要生产基地所在地的孔家湖、梧垌、八斗丘、肖家湾等村,基地上大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百年左右历史的老枳壳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政策的推动下,农户种植枳壳树的热情空前高涨,全镇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近万亩,枳壳枳实产量成倍增长。但是,品种质量差,加工难度大,销路不畅通等问题依然是发展积壳产业的瓶颈。
杨朗高找到了症结,看到了希望,决心在创新上来一番突破,在枳壳产业上实施突围,闯出一条振兴枳壳产业的新路子。
他革新种植技术,动员乡亲们改种他引进的“湘泡”新品种。热情宣传该品种挂果期短,6年左右即可挂果;鲜果产量高,每亩可达5000斤左右,比老品种髙出2000斤左右等优势,引导村民提高产量从改良品种开始,有力地推动了全镇枳壳品种的更新。
他改进开边工具,减轻劳动强度度,提高生产率。枳壳、枳实(鲜果未成熟就自然掉落的叫枳实,个头比枳壳小)加工,需要经历开边(即一刀两半切开)、晒(烘)干、精选、打包四道工序。尤其是开边,即把一个圆圆的鲜果切成两边,过去主要靠人工用莱刀切。一个劳动力一天只能开边积壳400公斤、积实50公斤。对此,杨朗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在亳州销售枳壳时,看到一家枳壳加工厂利用机械开边,就悄悄用手机拍下照片,默默把操作程序记在心里,将这一技术引进了家乡。现在使用枳壳切割机加工,一个劳动力毎天可开边枳壳1万公斤,开边枳实0.6万公斤
他以诚实取得信誉,广辟销售市场,跑遍安徽、广州、江苏洽谈业务,结交朋友,赢得了收购厂家的信任。2021年,安徽省亳州市湘莲协会副会长谭先生收购杨朗高发出的枳壳枳实成品90吨,货款高达720万元,仅一笔货款就打来298万元。别人枳壳愁销路,老杨收购盼货源。
杨朗高以14万元银行贷款起家,产业越办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景越来越广阔。他创办了汉寿县朗高种植专业合作社。办起了枳壳加工厂,建立了纵横交错的收购网点,拓展了畅销不滞的销售渠道,创造了家庭财富800多万元,堪称该村首富。
杨朗高富了,也把百禄桥镇的枳壳产业振兴了。通过更新品种,全镇年产鲜果突破2000吨、加工枳壳和枳实500吨。朗高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杨朗高销售渠道的畅通,使本镇生产枳壳、枳实产品的农户再也不需外出找销路,全由朗髙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村设点收购,彻底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杨朗高除负责本镇枳壳枳实收购,还把收购网点分布到江西省、益阳沅江市、常德浬县、津市及湖北省公安市等地。
笔者调查百禄桥镇部分种植枳壳的农户,了解到今年朗高种植专业合作社巳按每市斤枳实18元、枳壳9.5元的标准,对全镇种植农户所产的积壳枳实成品应收尽收。杨朗高介绍,今年第一批枳壳收购价为每吨2万元,枳实每吨3.8万元。从目前的销售价格来看,利润倒挂。杨朗高预计国庆元旦“两节”前后销售价格可能上涨。他说:既使销售价不涨,亏本收购的损失我也认了,只要乡亲们得实惠就好!目前,朗高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仓库里还存40吨成品枳壳待机销售。
该合作社平均每年购销枳壳、枳实150吨左右,实现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现在的百禄桥镇,枳壳产业形成规模,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产业链条环环紧扣,产业突围初见成效。
杨朗高经常说,一人致富不算富,帮助大家富裕才是福!杨朗高从事枳壳生产、加工和销售,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釆摘、切边、摊晒、包装、下点收购、装车运输,他的家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天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他总是优先安排本村闲置劳力来合作社务工,及时发放工资,每年支付劳务费近300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干熟悉的农活,可以回家吃饭。这样,既安置了剩余劳力,又延长了产业链条;既满足了合作社所需劳力,又给乡里乡亲增加了可观的劳务收入。谈起杨朗高,肖家湾村的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
产业是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突围是创新突破的必然结果。杨朗高无论从品种、加工,还是从销售渠道和方式,都突破了原有思维方式,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真正实现了创新突破与产业突围两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作者系汉寿县人民政府原副调研员,退休干部 2023年8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