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3-8-28 16:32 编辑
我心中的六合垸 邓战勇
二o二三年五月中旬,妹夫应国斌先生打来一个电话,说他老了,最后要写一本《老家六合垸》的书。我理解他有落叶归根的意思,想让灵魂回归故里。应是土生土长的六合垸人,他的童年、少年、青年都是在六合垸生长的。六合垸留下了他太多的故事,要写的东西也太多了。听他的设想,这将是一本宏编巨制,写六合垸的历史,写六合垸的父老乡亲,写六合垸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我祝贺他成功,能够在耄耋之年做成这样一件大事情,是地方之幸!
2021年10月,我和夫人回老家看望乡亲彭定中,舅佬邓四一夫妇招待我们,聚餐后合影。 前排中为邓战勇,右邓德保,左邓春秀;后排右邓四一,右二刘瑞兰。
国斌先生没有忘记邀我帮忙,知道我最近编写出版了《邓氏家谱》,要我就便写点邓氏家族在六合垸的故事,我义不容辞地接受了。 我的曾祖父邓英仞,约在19世纪中叶,从长沙格塘迁移到下四垸(现在的三岔河镇枞杨树村),在下四垸开荒斩草,围湖垦地;并娶妻生子。邓英仞共养育了六个子女,女儿邓元贞,嫁军乐垸(即现在三岔河镇同春村)刘月香为妻;儿子老大邓林保,一直住在下四垸,有五六代了。老二邓林孝,即我的爷爷。老三邓林凡(1889—1971),配偶罗发秀(1898—1960)因战乱流落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老四邓林辉英年早逝,没有后代。老五邓林奎,因躲壮丁和老二邓林孝(即我的爷爷)一起逃往湖北公安县,并定居湖北公安,已经有五、六代人了。 邓英仞的女儿邓元贞和刘月香夫妻育有一个儿子刘良生,邓元贞的孙子辈有刘六生和刘文。邓英仞的长子邓林保有一儿一女:女儿邓招秀,嫁同春村刘少河为妻;儿子邓梅生,有三女二子,三女为桂香、爱莲、四贞,二子为文斌、志慧。文斌有二女二子,二女为大妹、小妹,嫁南县;二子必涛、德清。必涛有一儿一女,女儿邓超群大学本科毕业在长沙就业,儿子超鹏大学本科毕业,在深圳就业。次子德清有二子三孙,全家在深圳发展。邓英仞的第三子邓林凡育有两儿两女,长女邓四秀,长子邓双宝与二女邓二妹为双胞胎,次子邓天宝。四兄妹中二女邓二妹前几年中风后亡故,其余都健在,都是八十多高龄。邓林凡的长子邓双宝两儿两女,其大儿子远在在塞尔维亚,后调回福建一公司上班。次子邓天宝有一个儿子,叫邓邦峰。邓邦峰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长女是武汉大学硕士毕业在广州一医院上班,二女儿在陕西师大就读。老四邓林辉英年早逝,没有后代。
我爷爷邓林孝在湖北公安娶妻生子,妻子虢氏,共养育了五个儿子。老大邓长生、老二邓保生(我父亲),老三邓东生,老四邓春生、老五邓秋生(又名邓云秋)。我父亲邓保生因杀坏了当地地主的吃我家庄稼的马,害怕追究,连夜逃回下四垸,投靠伯父邓林保。爷爷和其他三个儿子在公安又呆了几年,一年公安窑头埠发生水灾,之后爆发瘟疫,全家死了11口人:老大邓长生家五个子女就死了四个,仅存邓德保,邓德保的母亲覃氏也死了;老三邓东生的妻子去世了;老四邓春生的夫人去世了,还死了两个孩子;老五邓云秋也死了两个孩子。为了逃避瘟疫,在紧急关头爷爷和儿子们决定分期返回安乡。在哪里安家呢,考虑再三、决定在毗邻下四垸的六合垸定居,因为六垸有个五服之外同族亲戚邓淦斌,在当地算有头有脸、是个读书人,家中殷实,出门有轿夫抬送;地方上有事或重大纠纷,都请他出面摆平。邓淦斌看中了叔叔邓春生,身体魁梧,做事干练,让他做长工领班,称掌作师傅,并认他做干儿子。大家觉得有依靠,于是爷爷和一个伯伯、三个叔叔都定居六合垸了。这里还有个叫汤玉山的人,但与邓淦斌性质不同,听说汤是在江湖上混的,带有地方霸主性质。但两人结局都是一样,解放后被共产党镇压枪决了。我的几位叔叔伯父并没因邓淦斌而受牵连,因为都是帮邓淦斌家做长工、打短工、零工等,加上爷爷捕鱼、做裁缝为生。
解放后我们家政治上翻身了,但在经济生活上尚未彻彻底摆脱贫困,我小时候因饥饿,经常到叔叔伯父家混饭吃,我们家里人口七八个太穷了,不可能照顾得过来。大的要下地干活,小的走不动,我的运气好,下地干活不行,又能自己走得动。本着要吃饱饭的目的来往如梭。我们下四垸中间隔了下五垸,再到六合垸,虽然隔了一个垸,但地面实际实距离并不远。从我家到六合垸亲戚家,也不过两公里多一点。在那没交通工具的年代,步行不过四十分钟左右便可到达。每次来六合垸,每户吃一餐,就可住上一两天。今天回忆起来是多么幼稚可笑,一来几天不想回家。这些长辈们也许可爱和可怜这个侄儿,我想可怜还是主要的吧!
在我的记忆里,去六合垸,实际上称“垸子”的小地名不少,离开下四垸,经下五垸、作育垸,到八珍垸,就有个叫倒眼的地方,这里有两条沟港交叉,形成三岔路口,往右手朝北是一条港,上一个坎,有长长干堤,这就是狭义的六合垸;右手往东南,也有一条沟港,南面尽头是彭汉钧家。爷爷一大家子就住在两条港交叉的地方,也叫倒眼,在堤边边上。这是1954年以前的情况。1954年倒垸,1955年以后的情况就变了。爷爷去世了,邓家兄弟住散了,都住到六合垸干提上了:邓云秋的家离倒眼不远,往北顶多两百米,和李星田(即李家六嗲)住一个台子,属于干堤最南端。接着就是高高的杨家台子。这个台子最先是叫宋家台子,是大财主宋大元家的。宋大元无后,在六家渡码头上接一个孤儿,取名宋文章,搬到麻河口去了。台子被地主汤家二嗲买了,送给女婿杨鄂畴,于是成了杨家台子。伯伯邓长生就住在杨家台子北面台子脚下。冬叔与春叔住的地方还要往北走,经过汤家台子,廖家台子,到何家台子。何家台子在解放前应该是邓家台子,即地主邓淦斌的屋场台子。
爷爷在世时住倒眼边的情景我还记得:爷爷单独住的,有一间茅草屋,大约长7米,宽3米,里面有张木板铺的床,床前面有个铁架子,架子上有铁锅,用来生火煮饭的,旁边还放些打鱼的工具。1955年以后叔叔、伯伯住散了,杨家台子成了我走亲戚的主要目标,每次走上干堤,只要看见杨家台子,心里的感觉就是暖暖的,不仅有做客的喜悦,还有能吃几餐饱饭高兴……毫不夸张地说,我的童年与少年,几乎是在自己家和六合垸亲戚家交替长大的。六合垸是我一生难以忘怀、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六合垸啊,不是老家胜似老家!
到了七八十年代,尤其改革开放后,邓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邓氏家族以邓英仞为一世祖,往下延伸,经过几代繁衍。二世祖即我爷爷,祖母虢氏,养育了五个儿子,即邓长生、保生、东生、春生、秋生。 长子邓长生,配偶覃氏,有子德保。邓德保配偶彭金莲(1945—2021),有三女二子,三女为腊英,配偶曹双喜;友珍,配偶刘友恒;国珍,配偶李应典。大儿子大平在六合垸从事养殖业,并有女儿邓娟;小儿子国桃在长沙,有住房,从事各种电器修理。并有子邓文,大专毕业后,在长沙就业上班。。 邓保生(1914—1960),配偶刘金秀(1916—1993),有三子一女,女儿邓春秀,嫁本村刘兴元,现己儿孙满堂。三子长子为稀庭(1937—1986),配偶姚雪梅(1936—2019),次子志庭(1939—1984),三子战勇。稀庭有二子国良、国强。国良有子紫涵在长沙电大就读。国强有子邓旭建筑大专毕业,现已在徐州集团上班。邓志庭有三子,国清、国平和国辉,事业有成,或定居长沙,或在本地发展。战勇有一子一女,女儿立萍在城里就业,其女儿在武汉大学读书;儿子立波在本县城自主创业,跑运输。在县城有房。他的女儿可娜,在县一中读书,即将考大学。 邓东生有一子一女,女儿邓爱莲嫁华容,现已儿孙满堂,家庭幸福;儿子喜庭(1936—2011)残疾人(独眼龙),终生未结婚。
1994年,邓春生的女婿王雪安(前左)和妻弟邓合年(前右)、 邓四一(后右)、姨夫李红云(后左)相聚常德。
邓春生有二子、二女。老大是女儿莉云(1952—2021),嫁本乡丁家渡村王雪安(1948—2001),有一子一女,儿子王宏,在长沙做生意;女儿王霞,一家房地产公司做事。满女细珍嫁李红云,住枞杨树村,现已在长沙定居。两个儿子,大儿子合年(1955—)。儿子宇鹏大学本科毕业,在国企工作。小儿子四益也曾在常德等地做生意,年纪大了,定居六合垸。四益有二女一子,大女儿云霞、小女儿卫华,均巳在城市安家。儿子国龙从事餐饮业,在县城有房有车。
2010年9月中秋节,在大学读书的邓宇鹏和父母合影。
邓林孝的第五个儿子邓云秋(1922—1975),又叫邓秋生,妻子卢秋秀(1924—1989),生育了四个子女,大女儿邓桃英(1947—),女婿吴正华(1947—2022);二女儿邓三元(1949—),女婿应国斌(1947—);儿子邓学明(1953—1994),聋哑人,被流氓谋害;小女儿邓兰英(1955—),刘春山(1955—)入赘为婿。大女邓桃英及女婿吴正华本住江陵李甲口,改革开放后到石首横沟市做生意,定居下来。有三个女儿,均成家有后,其中第二个女儿,嫁横沟市中学教师潘德平,儿子已经大学毕业,第三个女儿嫁常德谢飞,其女儿大专毕业,参加工作。二女婿应国斌,一个村组的乡亲,有儿有女,现在随儿子定居长沙,女儿博士毕业,从医。三女邓兰英,儿子邓为硕士毕业,软件开发,在广州就业,全家定居广州。
邓林孝第五子邓云秋的夫人卢秋秀(1924—1989)
邓氏家族在六合虽然是小姓,随着人口增长,在地方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老一辈邓春生担任过多年的生产队长,有一定影响。邓秋生的二女儿邓三元也是多年的“村官”,不仅是长时间的大队妇女主任,而且是2021年表彰的超50年党龄的老党员。三女儿邓兰英是小学教师,因秋叔家里唯一的男孩是哑巴,家里便为最小的女儿邓兰英招进了一个优秀青年刘春山为婿。按传统习惯,他们的儿子跟母亲姓邓,培养得很不错。湖大学电子计算机的研究生,做软件开发,在广州找到工作,并定居下来了。叔叔邓春生的第二代邓合年,文革时高中毕业,“发麻疯”的年代办过麻厂,厂垮了,进城做生意,从常德到长沙,到重庆,绕一大圈,最后在长沙定居下来了。结婚时年纪不小了,但夫妇的工作重点明确,把培养儿子成才始终放在第一位。他成功了,儿子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在国企工作,在长沙扎下根了。 春叔、秋叔两房的后代从而改写了六合垸邓氏家族没有读书人的历史,填补了邓氏家族没有文化人空白。我想不管他们事业多么辉煌,六合垸永远是他(她)们的老家。不管他(她)们走多远,他(她)们老家都在六合垸。六合垸这块热土,永远是他(她)们的根基,也是他(她)们生长的摇篮。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希望他们多回老家六合垸走一走、看一看,更好地回报老家乡亲。
【书名题字:徐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