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07|回复: 2

萧骏琪:故事里的郑家坳(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3 10: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3-9-4 17:43 编辑

故事里的郑家坳(上)


萧骏琪

       郑家坳是大栗港镇的一个自然村,夹在资江和省道之中,注定了吃不了路也吃不了水。这里无郑姓,可是为什么叫郑家坳?笔者曾前去松竹堂组一个叫朝玉窝的地方,发现了一座清朝时候的古墓,古墓上除了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墓的朝向外,还赫然写着一个地名:郑家屯。
       屯与村同一意义,但屯的称呼却只限于东北一带。与东北远在万里之遥的江南小镇为什么也称屯?翻阅万千资科,揭开历史的层层面纱,郑家坳村的来历忽然豁然开朗。
      早在东汉末年(公元220年)期间,军阀混战,后来建立了以曹操为首的曹魏、蜀汉刘备、东吴孙权三种势力。那时,益阳常德一带在东吴的管辖之下,但荆州因为蜀汉政权在借而不还的前提下,东吴派鲁肃镇守益阳。蜀汉大将关羽奉刘备和孔明之命,守着荆州。一日,关羽马跃沂溪之后,侥幸摆脱了东吴的追兵,以后,他更加警惕东吴的一举一动了。
       那时,郑家坳还没有名字呢。东汉末年,这里还是一片水乡泽国,连斋饭山也只露出个山顶。关羽从马迹塘下来,看到这里可攻可守,忙率兵把资江疏通,待水退去,一个美丽的村居渐渐显出,他派一位名郑松竹的裨将守在这里,不让东吴兵进犯。
       大水渐渐退去,陆地显露轮廓。在斋饭山的左边,一个巨大生锈的铁锚深陷沙石中,官兵们一声惊呼,奋力将锚拔出来。后来,这里就叫铁锚村了,拔锚的地方,也是与郑家坳和铁锚村的交接处就叫沙河口。一条溪沟将两村隔成泾渭,但郑家坳村与铁锚村的友谊,是非笔墨而所能形容的。
       郑松竹是一位儒将,他喜欢下棋喝茶,太平时节,常和村里的一些老者在松竹旁敲棋听雨。一日,村里有一位老者请将军为村里赐个名字,郑松竹听了,用自己姓氏命名说,就叫郑家村吧。
       村民轰然叫好,大声说,将军,您下棋的地方就叫松竹堂吧。
       松竹堂盛产油茶籽,那时还没有碾房,每逢霜降以后,农人摘下的茶籽堆放在家里。郑将军看了,心急如焚,急忙向关羽说明了这件事情。在关羽的授意下,将军率军士将沿山的溪水筑好,并设立了圳坝引向松竹堂人的聚居处,开了一个水碾油榨。从那个时候起,设水碾油榨作坊的地方就叫油榨村,拦水坝挖掘时,因为黄泥甚多,人们就称之为黄泥坝。
       郑将军爱民如子,距他居住的地方有一位熊姓老人,老人没土地,为了生存,他喂了一些鸡鸭和猪狗,可常常喂到半大时就病死了。郑将军知道了,为老人的家禽与猪狗扯了些草药,剁碎渗到稀粥里喂给那些因生病而淹淹一息的畜牲,说也奇怪,畜牲们吃了药粥,马上就好了。熊姓老人对将军千恩万谢,可将军淡淡一笑:要谢就感谢关将军吧,这些关于治六畜病的药方还是他告诉我的呢。后来,熊老人省吃俭用在他住的地方修了一座关帝庙,哪家喂养的鸡鸭养生病了,只要到关庙里祭拜,会马上活蹦乱跳。以后,这里就叫庙嘴上了。
       那时,庙嘴上四周还是一片荗密的森林,从书楼村横过时,是一条宽阔的河流,村民出行要驾驶小木船才能到达对岸。一日,有一位私塾学子放学回家后,见父母不在家,问邻居,邻居告诉他说,是到对岸走亲戚去了。小儿忙驾一条木船,咿呀咿呀地划到了对岸,弃舟上岸,发现那株大栗树下,有两位白发白须的老者在下棋。小儿情不自禁地坐在一旁观看。直看到差不多天黑了才如梦初醒,他急了,再转头看大栗树下,那两个下棋的老者不见了,连棋盘棋子也不见踪影。小儿边哭边想:他的父母也该回家了吧。急忙赶往系船的地方,却发现好好的船四分五裂地深陷在土层里,面前那条横拦的河流也成了陆地。小儿这才知道,他刚才看到的是两位仙人在下棋。谁知刚过一日,世上已经千年。多少年后,人们把小儿弃舟登岸的地方叫做烂板船。
       书楼村一直被人误读为猪牢村,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如桃江县城的居士巷被读成猪屎巷一样。
       明末,一位熊姓读书人为了逃避喧嚣而求清静,在这里修了一栋两层简单的木屋苦读文章。可读书人文运不佳,他从一头青丝始,直到读成一头白发。每逢大比之年,他兴冲冲地赴京城赶考,但每次都是榜上无名。他的一生都是在读书和赴考的途中。面对苍苍白发和一楼线装书以及满腹才华,老人喟然长叹:苍天负我,如之奈何?
       后人称熊姓读书人读书的地方叫做书楼村。
       从烂板船上来,有一个名叫张家湾的小地名,这里位着瘳瘳几户张姓人家。初,张姓人的人丁不算旺盛。但到了清朝中叶,便开始繁荣起来了。后来,竟出了几个顶子(官帽),最大的官职做到了庶吉士。要知道,庶吉士是明清两朝的“储备干部”,是预备的丞相“候选人”。
       关于庶吉堂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晚清年代。初,这里虽然叫庶吉堂,但住着的是几户杂姓人家。直到有一天,瞿姓始迁祖羊谷公来到了大栗港曹家湾(现属先锋桥)。后来,羊谷公的子孙买下了这一片土地,修建了这一个占地两千余平方米的四合院,依老名叫庶吉堂,这个地名才正式叫开了。
      建国后,作为大地主的瞿氏五兄弟被赶出了这个四合大院,新搬进了五姓贫雇农住户,便改名叫五姓堂了。本人是五姓之一的萧姓后代,曾见过庶吉堂大屋的繁华和宏伟。正确地说,五姓堂如果没有萧姓,那只能称四姓堂了。
       大水退了后,这一片陆地几乎没有人烟。后来,人们渐渐迁移过来,开垦了第一丘田,修起了第一间房屋。慢慢地,在新屋的周围,人们修房聚居。抑或是聚居的地方呈月形,后人为了纪念先人创业不易,就叫这里为月形山。月形山因为陈姓人居多,也称陈家里,最先修屋的地方就叫新屋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3 10:48: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師会长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4 17: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学习,为萧老师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9 01:57 , Processed in 0.0332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