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1|回复: 0

窑坡渡,古渡千载梦悠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8 17: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窑坡渡,古渡千载梦悠悠



韩川


image.png





窑坡古渡,始于何时,无人知晓。弘治《岳州府志》是我所见记载窑坡渡最早的史籍。志曰:“窑坡渡,在州东三十里,通安乡、桃源。”



五十年前的窑坡,标志性建筑就是街口的那座贞节牌坊,上有蟠龙浮雕,中刻“圣旨”二字,柱雕有狮、象、麒麟等物,造型之生动、工艺之精湛,令人称奇。康熙年间,杨期远死后,其妻孙氏终身守寡未嫁,抚养公婆及其年幼的小叔子,《澧州志》称其“延师教读,出所积为奏名成均,娶娣江氏。雍正七年奉旌建坊。”文革期间,为了与“封资修”彻底决裂,人们拆毁了牌坊,去修了闸门,至今谈来尚令人扼腕叹息。


记忆之中还有砖窑和高岭土,高岭土俗称金刚泥巴,是我儿时的喜物,百玩不厌,又是烧制瓷器的原料。据说明初有窑百余座,所产瓷器,胎白细腻,发色深沉,虽比不上官窑,但也曾被列为贡品。如澧州诗人李群玉《石潴》所咏:“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诗人虽说咏的是长沙窑,又何尝不是当时窑坡的写真呢?只是后来高岭土少了,人们改烧陶器和砖瓦,于是窑坡的陶瓷业也就逐渐走向了衰落。



窑坡北临澹津故郡,南接澧州古城,东边沙洲芦叶青青,西边高岗杨树漠漠。丘岗之上多古墓,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明道的东晋古墓,墓中出土的铜伎俑,曾在香港展出,是国家珍贵文物。著名文史专家林河先生曾撰文《五千年来古黔中“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变迁》,说:“处于古黔中‘海上丝绸之路’的津市,出土了商代的青铜觚和青铜爵,青铜器上缠裹了丝织物,而不是麻布,似说明当时的丝绸已经多到可以作外包装之用的程度了”、“津市东晋墓中出土一件制作精巧的铜幻人俑,东晋的胡服幻人出土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城市,应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反映。” 不错,津市出土的铜伎俑、青铜觚、青铜爵和波斯金币,足以说明古代津市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地位。晋墓主人是谁,不得而知。

友壁,字廓然子,朱元璋的重孙,颇有文采,传世之作有《澧州八景》和《义仓记》,此公一生是命蹇事多乖,如果不是他的父王朱悦耀太性急的话,他就是华阳王,他的哥哥就是蜀王,也许至于后来兄弟阋墙、忍气吞声度过一生,最后孤苦伶仃地躺在远离蜀国的高岗之上了,与爱妃夏氏的墓遥遥相望。


在窑坡还有辅国将军一庵子的墓,窑坡渡附近还有悼康王申鍷、镇国将军朱宣封、辅国将军明心的陵墓,出土的《明诰封镇国将军昭明公之墓志铭》保存完好,存市博物馆中。


最不起眼的是南宋贡士蒲绅的墓了,墓陋碑残,仅85字。1979年发掘后,古碑丢失,仅存照片,碑文楷书,略含隶意,铭文如下: “宋故阆中贡士蒲公讳绅,夫曾祖叔献,朝议大夫,京卿秘阁,开国南部;祖,传之,不仕;考,祖锡,承直郎,佥判逢州;妣,惠氏;继赵氏。世居宝峰镇。贡士惠出也,生于嘉泰癸亥;翌春秋。淳祐丙年贡于□□纪寓荆澧,辛亥六月十三日。”

蒲绅虽一介书生,但阆中蒲家却是巴蜀望族。曾祖蒲叔献,字勉道,举进士。《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庆元元年十一月……,又诏诸司荐举连衔,以闻明年,章德茂、帅兴元荐知利州阆中蒲叔献等三人政绩,有旨与监司及升擢差遣。” 庆元五年(1199),蒲叔献举一家之力,集匠百余,刻《太平御览》1000卷。并为之作序,云:“叔献叨遇圣恩,且将漕西蜀,因重加校正,勒工镂板以与斯世君子共之,以推见太宗圣学之所从,明我宋历圣相承之家法,补吾蜀文献之阙,而公万世之传云”,又曰“吾蜀文籍,巨细毕备。”又前引《道命录》所谓“全蜀数道,文籍山积”。此版质量上乘,被历代学者视为宋刻精品,此本国内已无存者。

淳祐元年(1241)日本圣一国师圆尔辩圆携蒲叔献版的《太平御览》而归,藏京都东福寺。元至正十三年(1353)东福寺大道一以编撰的《普门院经论章疏语录儒书等目录》著录此本。卷中各册皆有“久远院”、“普门院”等印记。全书凡一百四十册。“历时八百余年,珍藏于此,纹丝不动,难为可贵!”难怪1928年,著名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傅增湘和著名版本学家张元济到日本访问,见到早已亡佚的南宋蜀地蒲叔献刻本《太平御览》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惊呼稀世珍宝!

蒲叔献后来做过湖北转运使,与江陵知府杨辅过往甚密,《杨辅等□楚岩题记》记:“嘉泰二年(1202)重阳日,郡太守杨辅嗣勋、转运使蒲叔献勉道、都统制毛致通亮之,晓登汉皋□楚岩,晚饮洞前,东望鹿门,西俯紫盖诸峰,汉水绕出其左右,抚昔人之遗迹,知兹游之为胜绝也。”


他任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兼提举学事,治漕运有功,百姓歌曰:“运使姓蒲,民力可苏”,擢为宗正卿(三品),主管皇族事务。韩伲胄用事,遂请去,时论伟之。蒲叔献善诗词,未能传世,四川安抚使袁说友有诗《和蒲勉道转运官巡行出关韵》,云:“涛雷殷昼候前驱,驷马桥边使者车。风约江声喧笑语,山迎雨脚傍阎闾。城头北海倾樽后,马耳西风揽辔初。关外秋来闻小熟,更将余瘵入呵嘘。”

蒲绅的祖父蒲传之,未仕。父亲蒲祖锡曾任承直郎、逢州佥判。承直郎为文散官名。宋徽宗崇宁初置,以换留守、节度使、观察使的判官,正六品。佥判,为宋代各州幕职协助州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逢州即今日四川逢安县,祖父蒲传之和父亲蒲祖锡,史籍上没有记载。

蒲绅生于“嘉泰癸亥”(1201),卒于淳祐辛亥(1251年),享年五十岁。碑文中的“淳祐丙年”,应该是淳祐丙午年(1246)?也就是说蒲绅是四十五岁才中举,终身未仕。

端平中,蒙古军队进入四川,大肆屠杀平民,仅成都城中的尸骸达140万具,四川难民大举东迁,蜀中大族,如眉州的史氏,阆州的蒲氏,隆州虞氏。刘岳申在《贈蒲学正序》中说:“端平三年(1236),蜀破,衣冠大姓顺流下东南。至江陵,十不存疑,皆舟触岩崿,瞬息以死”。说到淳祐三年(1243年)那次迁移,“其物故与端平无异”。赵孟頫的畏友邓文原在《送蒲廷瑞北游序》中说,“所至如羁逐客,呻嚬无聊”,“幸而仕且贵者,往往无由以周其家。”湖南境内的四川移民主要集中在沅澧流域,如慈利的王姓、澧州的蒲家。蒲绅背井离乡,寓居澧州,元气大伤,艰难度日,虽中举而未仕,阆中蒲家从此走向沉寂。

元大德丁未年(1307),蒲家方复兴,蒲登辰继承蒲家传统,发起刻印澧州教授王执中编写的《针灸资生经》,并为之序,序曰:“资生经者,合明堂、铜人,千金、外台而一之。大监王公所编次。择精语详,针灸之法,皆聚此书矣。闻之故老,谓澧学旧有公本,火于淳祐乙巳年,后不复再见。至元壬辰,余得善本于维扬,即欲刻诸荆澧,与卫生之家共之,会授代不果。大德丙午,白其事于宪签汶上国先生,一见大喜,即召匠计直,命平带等处军民长官谢琰,医学正覃南荣,澧阳县典史唐益秀,协力相成其事,教导戴梦高专任校傩之责,越十月书成。”蒲登辰传世作品还有《救荒续录》,收入了《文渊阁书目》。


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是津市还是澧县,今天都似乎没有蒲姓人,也不知白衣乡蒲山村还有没有?据《直隶澧州志·舆地志·城池》载:“元末。倪文俊陷安乡,遂陷澧州路,治毁”。至正十四年至明初,湖南人口因兵燹减少475万,蒲氏后裔溯江而上,重返故里,淳祐三年至洪武元年,百年如梦,留下了那套《针灸资生经》,离开了澧州。

阆中古城笔向街40号的蒲氏宅第,是蒲家返乡后所建,宅第厅堂高大,格局古朴典雅,门窗雕饰华美,匾楹喻理深刻,环境幽静宜人。后花园花木飘香,清风阁书楼幽静,具有典型的川北古民居风格。


有趣的是阆中的牛肉面和津市的牛肉粉一样,汤浓味美,川中名吃。记得梁启超先生说过“缘通商流寓,久之遂同化于中国。如宋代蒲寿庚之类是。”阿拉伯血统、牛肉粉、广汉的三星堆、窑坡的七星庙.....,蒲家历史上还有多少秘密不为人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23:15 , Processed in 0.0361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