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9-12 09:57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二十九) 第七章 琅琅书声 第三节 学校 一、民国时的小学 在变法维新的影响下,津市初等教育在与私塾的争夺中,逐步兴办起来,因而不少学校先后创立。1922年,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在津市元和宫创立,校长张云帆,这个学校专办高小班,以解决各类初级小学学生的升学问题,教师十余人。共设4个班,有学生120人左右,办校经费由县教育局筹办。1936年,该校更名为县立澹津高级小学,校长为李祖灵。教员 13 人,设4个班,学生 132 人。此外,还有区立初级小学六个,分别为禄保小学,校址元和宫,校长李祖灵;汤石保小学,校址汤家巷,校长滕开元;保合小学,校址太平街,校长樊生强;师益小学,校址城隍庙街,校长金壹元;三义小学,校址龙法寺,校长徐镇武;镇福小学,校址川主宫,校长朱务敏。区立学校经费由区教育筹款、校产孳息、学生学费几方面解决。 此外还有兴办的私立学校。如长郡初级小学(1926年创办),校址保合后街,校长黄永祥,教师4人,3 个复式班,学生 105 人。庸石慈初级小学,校址一文拐,建于1927年,校长龚光华,教师5人,2个复式班,学生68人。豫章初级小学,校址万寿宫,创立于 1934年,校长王士彬,教师5人,2个复式班,1个单式班,学生 137 人。津兰小学,校址津市福音堂,校长田德贞,教师7人,3个复式班,学生125人。此外,还有第七短期小学,校址元和宫,1936年设立,校长张文武,开一个班,半日二部制,学生 51 人。凡私立学校经费,均由各校董会筹办。 1936年,当时津市有县、区及社团开办的公私立学校 12所,46个班,学生 1309 名,教师 86 人。 抗战时期,津市这个九澧物资集散地的商业城市,因外地难民涌至,人口猛增。城市财政活跃,商业更为兴旺,这不仅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学龄儿童入学的要求,而且为往后的津市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前后,津市行政区划又有了改变,因而教育管理机构也随之而变更,直至1948 年,除私立学校外,公立学校均由镇教育股管理。这时,原县立澹津高级小学校改为津市镇中心国民学校,校址元和宫,校长杨文敏,教员16人,高级班3个,初级班6个,学生有470人。原区立学校先后分别改为保国民学校,如三、四联保国民学校,校址牌楼口,校长方德夫;五、六保国民学校,校址城隍庙,校长禹湘帆;一、七、八保国民学校,校址保合后街,校长周浮沦;二、九、十保国民学校,校址三元宫,校长褚东之;十一、十二保国民学校,校址汤家巷,校长曹友钦。此外还有吉州半日学校、私立澹津女子学校、私立津兰小学、私立长郡学校、私立豫章小学等,这个时期全市(镇)公私立学校共11所,教员 107人(管理人员除外),高初级共64个班,学生3093人。 津市初等教育,随着时代的要求、民众的愿望,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充实提高,为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培养人才、淳化社会风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