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17|回复: 10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9 10:16: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9-19 10:21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九)

k蟞龐 2023-07-01 10.16_1_edit_238041641205912.jpg

第二章  商业组织

    自明清迨至民国,数百年来,移民来津的脚步从未停止。岁月久远,尽管那些会馆建筑荡然无存,但它们中间的许多却以社区、街道的名称而存活了下来,得以印证这个城市的过去。津市的移民可分为商人和手艺人两类。商人随市场而行,手艺人哪儿易生存,就去哪儿。澧水河流径不长,流域面积不大,但津市是一个集山林土产、平原稻菽、湖泊水产于一身的物资聚散地,从一个渔村逐渐演变为一个乡市、一个城镇,收纳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外乡人。这种看似无序的人口流动,其实它是有序的,而这一看不见的无形引领,便是与这个城镇一同成长的商业组织。
第一节  会馆与船帮
    一、会馆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江西人建万寿宫。嗣后,继有福建人的天后宫、江南人的三元宫、山陕人的三义宫、广东人的南华宫等建馆于市。清咸丰年至光绪年间(1851-1908),是津市商场的繁盛期。外乡人的纷至沓来,客籍行商携家带口竞相在此开铺设坊,筹建会馆。如湖北人的禹王宫、四川人的川主宫、江西人的五府会馆、湘西人的三府会馆,以及湘潭、长沙、湘乡、衡州、宝庆、桑植等地会馆建立,大小会馆竟有40余处。它们或显露于街市,或夹杂于巷里。是时,连接街市的几座岩桥还在,加之城建无序,街巷不分,故有“七拐八桥九宫庙”之民谚。
    会馆多以宫庙的形式出现,其规模大小、地处位置、华丽与简朴等均可视为一个地方的人数多寡、财力大小的体现。在津市,宫庙是最漂亮的建筑,既是祭神也是祈福的地方,人们自己过着俭朴的日子,却把最奢华的排场给了祭祀的神。
    万寿宫 万寿宫最初叫豫章会馆,为江西人所建,办有学校--豫章完小。乾隆三十九年(1774),会馆毁于一场大火。嘉庆四年(1799)重修。同治三年(1864)复修,并撰《澧州津市万寿宫志》,其序文中有“豫人之侨寓斯土者,无虑千数百家”字样,可见当时的江西人已占了极大的比例。宫殿宏伟,戏台、花园、廊亭等一应俱全。此宫与太子庙隔街相望,津市人说的“一步两庙堂”指的就是这儿。万寿宫南北横跨两街,位居正中,占地8亩有余。会馆北靠后湖,有一块四面见方的空旷土坪,常被用来赈灾施粥以及做邑人集会的场所。
    天后宫 因供奉天后娘娘,故名。天后宫为寓津的闽南人所建,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规模略小于万寿宫,亦有殿宇、戏台、花圃。花圃濒临后湖,姹紫嫣红,赏心悦目。其所在街道以天后宫命名。咸丰五年(1855),邻近建一石碑牌坊,呼为牌楼口。因闽帮衰落,空荡的殿堂常被租赁它用。民国时期,几次大火差点使天后宫消失殆尽。会馆附设有福建高小,对闽籍学生是免费的。西班牙人的天主堂原在牌楼口河街,1925年,津市掀起爱国运动,教堂烧毁,再建时因忧患洪水另择新址,西班牙人早已觊觎着天后宫的这块地,因协商未果只能傍西一侧而立。夕阳西下,歌特式的钟楼尖顶与歇山式的屋顶毗邻相望,交相辉映,倒给后湖带来一番别样的景致。
    三义宫 一名关庙,山陕会馆,为寓津的山陕人所建。关庙右傍延光书院,左靠三洲驿。故这条街叫关庙街,官衙一般叫它书院街。关庙敬奉的是关羽,故来庙烧香的并不拘泥于山陕人,此庙香火繁盛,历来为津市的闹市区。当年,关中人以汉口为据点,横渡长江,来到津市时,可谓是财气冲天。关庙内有春秋楼,为市区制高点,登其上,大河横前,关山在望。庙宇气势磅礴,虎踞龙盘,凸显关中人的性情豪迈。1933年,津市商会奉令抵御红军,在澹水南堤上修筑碉堡,将市区内的几座宫殿拆除,关庙首当其冲,而万寿宫却安然无恙。真是此一时彼一时,昔日财大气粗的“钱老板”,此时,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三元宫 又称江南会馆,建于清代,为寓津苏浙皖籍人所建。有说三元为儒、释、道三教,也有说科考名第的解、会、状三元。相传道光二年(1822),泾县富商朱惇元重修江南会馆时,耗银二万两。迨至民国,会馆已不复旧貌,倒是界址完整,三进院落依存,南北临街。主要经营盐、土丝、绸布等生意,也有江南人在其旧址上建过戏场和旅社,且都冠以一个“大”字,似乎以此来宣示徽商的存在。它的东侧是永宁巷,永宁是江南小镇,取其名无疑是寄寓一种乡思。永宁小学也在巷内,后改为建安幼稚园。梅雨时节,小巷终日淅淅沥沥,木屐的脚钉在青石板上发出清亮而又寂寞的声响,而那撑着雨伞,过往巷中的人里,是否就有江南绸商的背影?
    南华宫 广东会馆,建于清代,为广东籍人所建。清同治以远,粤商翻越岭南,通过水运至湘潭中转,沿湘江北经洞庭湖将广货运来湘北,故那时的杂货铺又称南货铺或广货铺。清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继岳州之后,正式辟为商埠,加之轮船业的兴起,京汉铁路通车,湘潭的湘中物流中心遂被长沙所取代。广货再走老路成本过高,从此,路断人稀,商事式微。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迨至民初,粤商在所有的外籍商帮中仍能跻身于前五名。南华宫位于汤家巷码头东侧,东河街是粤商最为集中的地方,每年的元宵节,粤人爱热闹,除舞龙舞狮外,他们还会扎彩灯,提灯游行,夜间看去,长长的队伍犹如一条银龙,格外喜气,竹篾扎灯的习俗由此延续下来。1950年代初期,尤其是公私合营,各种庆祝活动不断,每次大会结束,总少不了要举行一次万人提灯游行。
    以省籍设置的会馆还有:四川会馆(川主宫)、湖北会馆(禹王宫)、浙江会馆(列神宫)、贵州会馆(黔阳宫)、广西会馆(桂籍宫)。此外,另还有以府、州、县命名的会馆十几处,无会馆性质的庙宇不计其数。《直隶澧州志》描写津市“连阁千重,炊烟万户”,这其中的“阁”,指的就是这些宫庙。每一个会馆的宫庙都是一个图腾,一个异域存在的象征。在众多的图腾里,江西人的万寿宫无疑是最大的一个。1964年城市开展“四清”运动,新码头居委会曾做过一次居民情况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其中江西籍的人口竟占了72%。
    “江西老表,河里洗澡,碰上乌龟,摸他屌屌。”这是一首流传于津市街头巷尾的古老童谣,是褒是贬,百年来,无人诠释。
    二、船帮
    津市除有会馆外,还有一个与商业不无关系的民间组织,这就是船帮。津市物资集散由来为帆船运输,船分上河船(澧水中上游)、小河船(澧水各支流)南乡船(毛里湖、七里湖)、外河船。民国时期,津市港常年停泊有船只千艘以上,船民为维护各自的利益,除有船帮外,还建立自己的会馆,其中以“庸慈石”和“湘乡”最为势众。1938年,澧县废区扩乡,津市改设称镇,镇以下辖14保,其中就有一个是水保,并设置水警队,因船民来自四面八方,加之商旅过往频繁,《州志》素称津市人杂事繁,便缘于此。
    抗战时期,各路船只相继来津避难,一时帮派林立,有荆宜帮(沙市、宜昌)四川帮、河南帮、下江帮(江苏、浙江,又称难民帮)等。在民船同业公会协调下,船帮都划有自己的停泊区,由于船只太多,故码头之争,水岸之争时有发生。
    澧水帮 一般指澧水流域内的船帮。但以石门以上诸县又合称为上河帮,即以“石、慈、庸”三县为主,含有桑植、永顺少许。湖泊则指澧水尾闾的毛里湖、七里湖等大型湖泊。主要船型大致分为澧水帆船、九澧拨船、津市板划、岩板船。澧水帆船多行驶于澧水主干或较大支流;九澧拨船因吃水深,仓容大,多航行于洞庭湖区及长江、湘、资、沅诸水;板划及岩板船专事港口转运或小河行驶。
    宝庆帮 津市人通常将来自资水邵阳、新化、安化三邑的人通称为“宝庆佬”。湘中出煤,其中新化最甚。民国时期津市孟体仁就是新化人,幼年随父乘煤船来津市。因学历高,能说会道,是为津市煤炭业之头脑。宝庆帮的主要船型为新化毛板船,这是一种马钉加木板钉成的一次性船舶,可装煤60到120吨,因扁平肚大,人称“蛋壳子”,千里水路,一旦触礁,瞬间瓦解,船工归为鱼腹。如果顺利到达,则获厚利,回家可以造屋买田,这是一种以命相搏的利润。“宝庆佬”有血性,他们在浪急风高中豪迈高歌:“船打滩心人不悔,艄公葬水不怨天。舍下血肉喂鱼肚,拆落骨头再撑船!”
    五邑帮 五邑即含长沙、湘潭、浏阳、岳阳、湘阴等市县。津市人称他们为“南边人”,浏阳历来是津市鞭炮的供给地,长沙则以铜官的瓷器为主,为津市稻米和瓷器之中转。湘潭船以晚清时期最勤,粤汉铁路通车后渐稀。而岳阳与湘阴多是为了澧州出产的棉布及棉花。主要船型为浏阳楸、长沙楸,因造船多用本地产的楸木,故名。南边人爱讲究,加之木质坚固,漆水好,平常保养精细,面洁舱干,这类船适应装载细货。
    湘乡帮 即湘乡籍船帮,晚清因有当朝重臣曾国藩的缘故,再者人多势众,1949年统计有船500余艘,是唯一能与本地船帮抗衡的一支。粤汉铁路开通前,湘乡人主要承接湘潭到津市的广货,以及湘西北入粤的土产水运。民国后,铁路修通,粤货转湘物资中心从湘潭移到了长沙,湘乡人又转向了湘中煤炭运抵津市的业务,湘乡历来水运发达,他们的“倒扒子”载运量虽仅有二三十吨,但船轻巧灵活,阻力小,逆水上行特厉害,有“倒扒子,两头尖,有水上得天”之说。
    衡阳帮 即为衡阳、衡山、祁阳、耒阳、零陵湘南五个县的船帮,以运煤为主,间或有些广货运进。主要船型为小拨,这种船体长而窄,篷矮而坚,首尾微翘,有衡阳、衡山等地方型。
    ......待续。

wKgBs1hh36yAJ2FBAAykIfM5XJM339_edit_173187745530703.jpg



56075_edit_1731225642804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9 12:57: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明清迨至民国,数百年来,移民来津的脚步从未停止。岁月久远,尽管那些会馆建筑荡然无存,但它们中间的许多却以社区、街道的名称而存活了下来,得以印证这个城市的过去。津市的移民可分为商人和手艺人两类。商人随市场而行,手艺人哪儿易生存,就去哪儿。澧水河流径不长,流域面积不大,但津市是一个集山林土产、平原稻菽、湖泊水产于一身的物资聚散地,从一个渔村逐渐演变为一个乡市、一个城镇,收纳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外乡人。这种看似无序的人口流动,其实它是有序的,而这一看不见的无形引领,便是与这个城镇一同成长的商业组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9 12:58: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江西人建万寿宫。嗣后,继有福建人的天后宫、江南人的三元宫、山陕人的三义宫、广东人的南华宫等建馆于市。清咸丰年至光绪年间(1851-1908),是津市商场的繁盛期。外乡人的纷至沓来,客籍行商携家带口竞相在此开铺设坊,筹建会馆。如湖北人的禹王宫、四川人的川主宫、江西人的五府会馆、湘西人的三府会馆,以及湘潭、长沙、湘乡、衡州、宝庆、桑植等地会馆建立,大小会馆竟有40余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9 12:59: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它们或显露于街市,或夹杂于巷里。是时,连接街市的几座岩桥还在,加之城建无序,街巷不分,故有“七拐八桥九宫庙”之民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9 12:59: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会馆多以宫庙的形式出现,其规模大小、地处位置、华丽与简朴等均可视为一个地方的人数多寡、财力大小的体现。在津市,宫庙是最漂亮的建筑,既是祭神也是祈福的地方,人们自己过着俭朴的日子,却把最奢华的排场给了祭祀的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9 13:35: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9 19:26: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艳阳 发表于 2023-9-19 13:35
欣赏佳作点赞!

谢谢艳阳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向老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9 19:56: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知津史,点赞雷局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20 06:02: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20 06:02: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2:00 , Processed in 0.04363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