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焕宁 于 2023-10-6 09:44 编辑
雁门关 云冈石窟
在导游带领下,我们游览“天涯山”,只见天涯山重峦叠嶂,山势险峻,奇峰怪石,峭壁耸峙。山尖似箭,直插云霄。有诗曰:“焕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湘妃出歌舞。”后乘车参观游览“广武明长城”。 接着大家又马不停蹄赶到雁门关。雁门关位于代县城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上,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是塞北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古代关隘,有“中华第一关”之誉。
雁门关景区占地30平方公里。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展示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旅游景区。区内有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驿站等不同形式的历史建筑。展示了苍凉、凝重、雄浑、磅礴的边关风情,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 从西周开始,雁门关共发生过大小战争2000多次,其中,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有穆天子西巡、胡服骑射、白登之围、马邑之谋、昭君出塞、孝文南迁、炀帝北巡、宋帝(宗)虏北、慈禧南逃、雁门关伏击战等。历代帝王周穆王、赵武灵王、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徽宗、宋钦宗、明武宗、慈禧、光绪帝及历史名人卫青、李广、王昭君、蔡文姬、李靖、薛仁贵 、李白、郭子仪、李克用、杨家将、徐达、毛泽东等,都在雁门关留下了行径的足迹和历史华章。这座名关在中华民族大融合进程中做出了历史贡献,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天独厚、无与伦比。 浏览雁门关后,大家兴致勃勃立即驱车赶往云冈石窟。听导游讲解,该窟已有1500多年历史。始建于北魏,大多数石窟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历时40年,参加开凿的人数多达4万余人。郦道元在《水径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绵镜,缀目所眺。” 云冈石窟,现存洞窟45个,石雕造像达5.1万多躯,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在武周山南崖,东西伸展1000米,云冈石窟的佛龛,如蜂窝密布,大、中、小石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这里石佛聚会,石人、石马、石刻浮雕群集,真可谓是艺术家的乐园。 云冈两道山麓,把石窟分成东区、中区和西区。一、二窟位于石窟群东端,这里风化比较严重,只有第一窟东壁后下部浮雕仍保存完整。两窟同期开凿,窟内布局大致相同。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崖高25米,中上都凿有12个长方形石孔。这里分为前后两室,后室内有一佛二菩萨雕像。这些雕像体态丰满,此窟从雕刻手法判断,应为隋唐时期作品,反映了隋唐时期的衣冠服饰和造像风格。第六窟,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高达15米的塔柱。每层四面雕有塑像,周壁雕满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窟顶刻有33天神像和各种骑乘。壁上和塔柱四面,雕刻有释迦牟尼从诞生到传教的故事,雕工精细、娴熟,是云冈诸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洞窟。
云冈石窟用艺术形式记载了佛教,赞美了佛教。这无疑是当时历史时期石刻文化的大检阅、大展示、大发展,由此推动了石刻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和升华,完成了石刻艺术与佛教文化的完美结合。 纵观云冈,在这绵延1千米的石窟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厘米,石雕满目,蔚为壮观。他们的形态各异,神采动人。雕像或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细看还有异国色彩。因为当时波斯人也来协助开凿云冈石窟,佛像上就留下了独特的斧痕,不过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出现了中国建筑式的佛龛。 云冈石窟游客众多,金发碧眼,红男绿女,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我在云冈石窟等你,你不来,我不走!梦想有多远,我们就可以达到多远。这是心的呼唤,这是情的告白,心的旅途是每个人无法代替的漫漫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