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津市的旅筵业(二) ⊙谢国庆
二、饮食业 (接上页)津市筵席,属澧水流派,乡土风味浓郁。在官府菜中,烧烤席为冠。 烹调和选料考究,用专制铁叉,叉上去毛整净的仔猪置于炭火上烧烤,达到质地软烩香脆,红润光亮止。 筵席不但数量丰盛, 其规格排场也大,莱馆送筵席至官府(指澧州镇守使唐荣阳官府),将烤好的整仔猪,猪头向上用叉叉着扛于肩上,后随装菜的高大竹花篓, 厨师勤杂工具担,成队经过街市,鱼贯入府,十分显耀。二等筵席算烧方席,此席选肥猪上脊部位,约一尺见方,先用柴火烧成半成品,到开席时,再用炭火烧烤精制而成,故称“烧方”,随价格不同,配菜数量相应增减。
地方民间的筵席,以鱼翅席为主,鱼翅属海味类。此筵席分沙帮(指长沙帮)和津帮之别:长沙帮称燕翅烧烤全席(燕指燕窝),筵席规格, 有进门点心、十手碟、四高桩、四香盘、四热炒、六大菜、二点心、四随菜、一汤。津帮简称鱼翅席,为八大八小、十二围碟、四高桩、十鸳鸯碟、四点心。八大:即八个大菜,如鱼翅、全鸡银耳等。八小:八个小菜,如炒红白肚尖、鱼、莲子等。十二围碟:指各种冷盘和拼盘。四高桩:用高脚碟, 装上各种水果,水果上插牙签。十鸳鸯碟: 一半装花生米、一半装瓜子,每人一碟。四点心:全席有四次点心, 客人进门送上第一次点心,又称到岸点心, 每人发生肉小包子一个,用生肉馅做成包子蒸熟,鸡蛋面一小碗半两:二次点心是烧卖脑髓卷各半;三次点心是蛋糕;第四次是酥货子,即小酥饼类。酒毕不吃饭,每人一碗糯米稀饭。 二等筵席是鱼肚、鲍鱼、海参等席名,海参稍高一级。也有纯地方风味的酒席,称大小酒,即四冷盘、十六碗菜,也称四冷四热、六大菜二点心、四随菜一汤等席名。
民族菜和寺院菜,津市无专业菜馆,有的回民小吃部以牛肉为主,用小炒、煮、炖的烹调技术供应市场,常见能够持久的是牛肉粉。 寺院菜在市场更无,仅在寺庙、庵堂即经堂有之, 材料以豆制品为主, 拌上面粉做成鸡、肉、鱼型,用油炸而成,如用竹叶糊上配料的面浆,用油炸便是鱼型,因此全席也冒称有“扣肉”“扣鸡”等名称,但正统的佛教和道教像葱、蒜等香料,称“五辛”为“五荤”,也属禁食,这种筵席也只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才能品尝得到。
三、名牌网点 清末以澧阳楼最为著名,三层楼营业,故又名“三层楼”。 ”。其堂菜面食有独特的风味。1915年,经营筵席的主要有玉珍馆、银珍馆、集贤楼、德贤楼(又称“四层楼”),大观楼、桃源楼等9家。到抗战时又有发展,仅大型酒家就有企园、长沙、湖北3家,并中小型饭菜馆共达38家,后以企园筵席出名,该店远到长沙,专聘有名的厨师,如洪百生、刘太臣、李清泉、刘廷玉、何长生等人,由于这些名厨来津,带来了长沙风味, 仅面食就改称三鲜、酱汁、肉丝、光头等面名,取代了津市原有的名称大面、中面、常面等叫法,故而名牌企园也保留至今。
中型的酒馆, 有新合楼、顺发,但以新合楼的包子有名,肉馅拌笋尖,其包子质泡、松软,馅散而爽口。小型饭馆有双合楼、满春园、同庆、同顺,以双合楼的饭出名,米饭软硬适宜,且装饭满碗堆尖, 经济实惠。粉馆刘聋子、黄义发、胜利、剪春发、黄阳记;面馆有四盛园、春乐园、多谢馆。但粉馆以刘聋子的牛肉粉最具特色。此店既无屏风也无华丽装饰, 仅凭牛肉香气散发于街,招来顾客。多谢面馆的羊肉面,满碗红油而不辣,俗有美吃不如美看的说法,这可算美在其中。春乐园的饺子(外地称混沌)、四盛园的面, 均有名气。
网点分布,津市是沿河街一条直街,中段有河、夹、正、后四条街,河街是行,栈、茶馆、小吃馆多开设在此。夹街类似旧上海的四马路,剧院、旅社、姑院、三大酒家,均集设在此,饮食小吃馆, 多到仅一壁之隔,开门相望,如企园隔壁是盟华园,对门又是春乐园和兰香斋,这段小街仅50米长,就有大小馆子十多家。
正街是油业、盐业、百货、布匹、药材等几大支柱行业所占有,其小型饭馆多开设在正街两头延至街尾。后街是集中商号(住客及庄客)、青布庄(批发商)、南货店(农民称为货栈),也有少数的面粉馆。
上述所谓名牌,纯系经营者在了解顾客的喜爱,适合其口味,在色、香、味、型等方面下工夫, 不断创新、改进,既讲质量, 又讲服务态度,因而远近顾客,慕名而来, 自然形成名牌。各种饮食店,毗邻而立,顾客有比较、有鉴别,稍有松懈,则会被淘汰。网点的布局亦然,也没有谁领导,也没有谁干预, 凡经营是业者,无不选择人口密集或比较热闹地区作为开业地段。(未完待续)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