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48|回复: 14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十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9 10:26: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0-19 10:33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十八)

k蟞龐 2023-07-01 10.16_1_edit_238041641205912.jpg

第四章 民国商业

第二节 棉花业
    一、棉花集散
    湖南主要的棉田集于湘北,即洞庭湖西北部的滨湖地区和澧阳平原,并延绵到湖北松滋、公安县境。清末民初,津市渐有棉花集散,除销往澧水上游诸县外,另有湘中的宝庆、湘南的郴州各地棉商,或在津设庄收购,或自带银两随船购买,势头渐大。1921年,棉源扩至澧县全境,延及北邻的湖北公安、松滋、石首,东边的安乡、南县、华容,以及南部的鼎城、汉寿、临澧诸县,面积覆盖有2000多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本省棉花产量年约十七万担,产地以滨湖一带为著,而以津市、长沙为主要集散地,战前多由长岳输出汉口推销。”由是,汉口、长沙、茶陵、宝庆及四川等地棉商纷纷来津坐庄设点。而湘东、湘南一带花贩则以辣椒换棉花的方式参与交易,棉花市场由此繁盛。《湘鄂赣三省志》中载:“(1927年)津市棉花集散量达15万担。”1933年,津澧大水,上海银行为扶持当地棉花生产,一次拨给澧县棉花贷款30余万元。
    抗战时期,长江封航,湖北公安、松滋棉花北运受阻,大部转销津市,津市棉花交易猛增至20万担,最高峰时约24万担左右,占了全省的二分之一。时长沙“红盘”须等津市商人开盘后才能成交。湖南最大的纱厂安江纱厂(湖南第一纱厂)有办事处常驻津市,每年购花均在10万担左右。在抗战后期的4年里,由津市输出的棉花达200多万担。一部分的省内长沙、湘潭、衡阳、安江、祁阳、湘乡、宝庆、沅陵及澧水上游,一部分由津市挑运至宜昌三斗坪入川,销万县、重庆、江津等地。抗战胜利后,恢复到战前的10多万担。
    二、棉花市场
    棉花分湖花与山花。湖花又分洋花和土花。洋花即为美国陆地棉,土花又叫中棉,分铁籽(又称光籽)和白籽(又称毛籽)两种。铁籽细而润泽,但出花率低。白籽绒粗且干燥,俗称粗绒花,出花率高。津市经营的棉花以粗绒花为主,美棉次之。花行收购棉花前先找买方,与庄客议好价格,填好议单,庄客根据议单付款,花行拿到钱后派人下去委托花贩或乡码头的花行到四乡收花,再反售给花行,花行按庄客的要求打包交货。其过程甚为繁复,加之棉花因纤维长短、色泽好坏、水分杂质等不同而分为六个等级,等级不同,价格就不同,这便使其交易变得高深莫测,按当地人的话说:“这里面欺假大得很。”而路子深、径路深等说词均由此而来。收购棉花还有现花和期花之分,所谓现花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期花则是棉花未上市前买方与花行议定价格,先按议定价格付给三分之一的定金,交货时再以三分之二买断。
    花行 即棉花交易之经纪。花行属于丙种压帖。每请一帖需300银圆,故多是几人合伙,分头经营,俗称“蓬帖”。清末仅6家,后渐次增多,抗战前统计为17家。抗战期间花行猛增,仅三洲驿就有30多个门面,最高时达40多家,人员达400多人。棉花生意季节性强,农历八月上市,冬月扫尾。故清末民初花行一般请花、纱、丝三色帖。这样,以保证大半年都有生意做。后丝茧市场萧条,花行改营杂粮、枯饼等,故又叫花粮行,或花粮饼行。1935年,津市计有花粮行17家,总资本17200银圆。抗战期间花行猛增,甚至杂货店、鱼贩子也改营棉花,三洲街、大巷口、油榨街成了棉花交易场所,仅三洲街就有30多家门面做棉花生意。1941年,津市花行达40余家,翌年增至48家。抗战胜利后,棉源减少,但各行业仍有兼营棉花者。后以公行形式出现,每家公行三四十人合伙做生意。1950年,计有经营花纱布生意者58家。一直持续到统购统销,花行转业。
    花贩 所谓花贩就是购进籽花,出售皮花,取得轧花费,并在买卖上获得少许差价。抗战前津澧一带花贩三四千户,轧花机七八千架。这是一种典型的时令生意,从农历八月棉花上市,到冬月角花扫尾的这三个月里,宛若是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无论市井,还是街巷,人们看到的是花,说起的是花,水上是花,岸上是花,仿佛成了花的海洋。另外,你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些平素消闲的老人,这时辰或许手挽个布兜,肩耷拉杆秤,随意在哪个路边,或是哪家茶馆,嘀嘀咕咕小半天,保不准就做成一笔买卖。他们将捣来的棉花转手卖给花贩,或卖给织坊。即便这样,你也很难将他们归类于花贩。因他们不靠这吃饭,成,赚个酒钱,不成,也没个损失。时有一句很形象的话来调侃棉花上市后的场景:“街上棉花贩子多得像蚊子一样撞脸。”
    花庄 花庄即是外地花商在津市设的收花点,或津市花商在外地设的销花商号。外地在津市设庄的主要有大庸、永丰(江西)、长沙、白沙等地花商。据《湖南之棉花》1935年载,津市花行庄客计有16家。津市向外地派庄主要是汉口、长沙。因其工作的重要性,庄客不是亲属便是亲信。
    运商 1921年,常澧镇守使唐荣阳开采石门雄黄矿,派吴子良坐庄汉口经销,同时为津市花行代销棉花,始有运销商,不久便发展为9户。后因汉口棉仓失火及长沙运花船失火,运商先后破产。至此,棉花外运一般由其他行业在外设庄的商店兼营,主要有青布庄、油盐号、榨坊、鞭炮庄等,大小数十家,规模较为庞大,在全省首屈一指。津市棉花运销主要依赖澧水船运。上游靠木帆船运抵大庸、桑植山区。下游分轮运与帆运两种,抵汉口、长沙两埠。棉花运销捐税名目繁多,如产销税、检验费、护商费、百货费、附加税等,上游每担在1.1银圆左右,下游每担在0.3银圆左右。
    三、行业特点及习俗
    在津市商业的所有门类里,花业算得上最为古老、影响力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个行业。但极少出现巨商,这主要归咎于它的季节性和风险性。从棉花上市到扫尾,短短几个月时间,可谓是轰轰烈烈,热闹非凡。津市有首流传甚久的民谣:“六月里赶风乘凉,七月里打扫华堂,八月里请客上庄,九月里大来大往,十月里有钱儿郎,冬月里到处拉账,腊月里朝煤山一望,好不恓惶。”这就是对此业的最好诠释,故而历来专营的少,兼营的多。再者资金需求大,津市桐油、药材等大商号常兼营此行。再者中下层经营者多,即人们通常所称的花贩子。大多抱以应时的心态:“赚不赚钱,求个肚儿圆。”但它毕竟是桩传统的,涉及到农村、城市以及千家万户的盛大商事,故而经久不衰,人们仍为之乐此不疲而忙活,除有经济上的考虑外,似乎还有精神层面上的涵义,这可从花行做会看出点端倪。
    津市工商业的各行各业皆有祭祀的习俗,但就声势场面上来看,无一能赶上花行。花业祭祀的是冬令圣母。冬令,理应在冬天,然花行却把祭祀的日子定在了农历的七月初七,这已是临近花市开盘的日子了。目的很显然,就是要赶在此前隆重地办场大事以示庆贺。大巷口、三洲街、油榨街是津市传统的三大花市,这天,都会举行盛大祭祀仪式,尤以三洲街为甚。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条人口众多,商铺稠密的老街,而就其地理位置和行业特征也是极为符合的。花源从北面的接龙桥外而进,棉包从南面的街口而出,于是,南到关庙口,北至接龙桥,各扎上一个大彩门。彩门用杉条或竹篙扎架,再在上面缚上柏枝,悬挂灯笼,贴上对联,一个隆重而充满节日气氛的彩门就算是成了。这天的参与者不仅仅是行会的成员,还会邀请众多的花贩子参加。祭祀台上香烛袅绕,鞭炮骤响,磕头作揖。从早到晚的流水席,推杯换盏,吆五喝六。有庄主或花行老板轮番朝天抛撒红包,这时节也不忌讳谁该抢谁不该抢了,其宗旨就是要热闹。搭台唱戏也是这一天的主角,当然是荆河戏,戏班是早已预定好了的,至于请谁,则要看主事的兴趣了,若喜文,就请“松绣”,若喜武,则请“双胜”。从白天到半晚,锣鼓嘎什,咿咿啊啊闹个不停……1936年,澧水流域迎来罕见的农业大丰收,那年花行在三洲街做会,据说是唱了三天三晚。
    ......待续。

wKgBs1hh36yAJ2FBAAykIfM5XJM339_edit_173187745530703.jpg



56075_edit_1731225642804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9 10: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主要的棉田集于湘北,即洞庭湖西北部的滨湖地区和澧阳平原,并延绵到湖北松滋、公安县境。清末民初,津市渐有棉花集散,除销往澧水上游诸县外,另有湘中的宝庆、湘南的郴州各地棉商,或在津设庄收购,或自带银两随船购买,势头渐大。1921年,棉源扩至澧县全境,延及北邻的湖北公安、松滋、石首,东边的安乡、南县、华容,以及南部的鼎城、汉寿、临澧诸县,面积覆盖有2000多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本省棉花产量年约十七万担,产地以滨湖一带为著,而以津市、长沙为主要集散地,战前多由长岳输出汉口推销。”由是,汉口、长沙、茶陵、宝庆及四川等地棉商纷纷来津坐庄设点。而湘东、湘南一带花贩则以辣椒换棉花的方式参与交易,棉花市场由此繁盛。《湘鄂赣三省志》中载:“(1927年)津市棉花集散量达15万担。”1933年,津澧大水,上海银行为扶持当地棉花生产,一次拨给澧县棉花贷款30余万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9 10: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时期,长江封航,湖北公安、松滋棉花北运受阻,大部转销津市,津市棉花交易猛增至20万担,最高峰时约24万担左右,占了全省的二分之一。时长沙“红盘”须等津市商人开盘后才能成交。湖南最大的纱厂安江纱厂(湖南第一纱厂)有办事处常驻津市,每年购花均在10万担左右。在抗战后期的4年里,由津市输出的棉花达200多万担。一部分的省内长沙、湘潭、衡阳、安江、祁阳、湘乡、宝庆、沅陵及澧水上游,一部分由津市挑运至宜昌三斗坪入川,销万县、重庆、江津等地。抗战胜利后,恢复到战前的10多万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9 10: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津市商业的所有门类里,花业算得上最为古老、影响力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个行业。但极少出现巨商,这主要归咎于它的季节性和风险性。从棉花上市到扫尾,短短几个月时间,可谓是轰轰烈烈,热闹非凡。津市有首流传甚久的民谣:“六月里赶风乘凉,七月里打扫华堂,八月里请客上庄,九月里大来大往,十月里有钱儿郎,冬月里到处拉账,腊月里朝煤山一望,好不恓惶。”这就是对此业的最好诠释,故而历来专营的少,兼营的多。再者资金需求大,津市桐油、药材等大商号常兼营此行。再者中下层经营者多,即人们通常所称的花贩子。大多抱以应时的心态:“赚不赚钱,求个肚儿圆。”但它毕竟是桩传统的,涉及到农村、城市以及千家万户的盛大商事,故而经久不衰,人们仍为之乐此不疲而忙活,除有经济上的考虑外,似乎还有精神层面上的涵义,这可从花行做会看出点端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9 10: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工商业的各行各业皆有祭祀的习俗,但就声势场面上来看,无一能赶上花行。花业祭祀的是冬令圣母。冬令,理应在冬天,然花行却把祭祀的日子定在了农历的七月初七,这已是临近花市开盘的日子了。目的很显然,就是要赶在此前隆重地办场大事以示庆贺。大巷口、三洲街、油榨街是津市传统的三大花市,这天,都会举行盛大祭祀仪式,尤以三洲街为甚。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条人口众多,商铺稠密的老街,而就其地理位置和行业特征也是极为符合的。花源从北面的接龙桥外而进,棉包从南面的街口而出,于是,南到关庙口,北至接龙桥,各扎上一个大彩门。彩门用杉条或竹篙扎架,再在上面缚上柏枝,悬挂灯笼,贴上对联,一个隆重而充满节日气氛的彩门就算是成了。这天的参与者不仅仅是行会的成员,还会邀请众多的花贩子参加。祭祀台上香烛袅绕,鞭炮骤响,磕头作揖。从早到晚的流水席,推杯换盏,吆五喝六。有庄主或花行老板轮番朝天抛撒红包,这时节也不忌讳谁该抢谁不该抢了,其宗旨就是要热闹。搭台唱戏也是这一天的主角,当然是荆河戏,戏班是早已预定好了的,至于请谁,则要看主事的兴趣了,若喜文,就请“松绣”,若喜武,则请“双胜”。从白天到半晚,锣鼓嘎什,咿咿啊啊闹个不停……1936年,澧水流域迎来罕见的农业大丰收,那年花行在三洲街做会,据说是唱了三天三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19 12: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的精华佳作 ,向您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19 19:18: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明津史,点赞雷局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20 0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学习,为雷老师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0 19:42: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渡源 发表于 2023-10-19 12:10
拜读老师的精华佳作 ,向您学习,为您点赞。

谢谢古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向您问好,祝您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0 19:43: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杨支埃 发表于 2023-10-19 19:18
读文明津史,点赞雷局佳作!

谢谢杨秘书长的支持与鼓励!向您问好,祝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0:20 , Processed in 0.0393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