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盐务史话(七)
文/李克明
(接上页)七、盐商
津市最大最早的盐业运销商是许合兴, 自清咸丰年间(1851一1861)开业后,历时60余年,直到民国初年,才逐步破产。
宣统三年(1911)以来,由于军阀混战、 交通阻塞, 食盐极为紧张, 盐商由五六户逐步发展至16户,计有:大生昌、成顺公、谦裕厚、罗生记、同庆昌、行济、福泰瑞、朱顺兴、昌记......资金最大者为大生昌,约有光洋3万元,最小者也有资金光洋五千元左右。
同业公会组建于1916—1931年间, 当时时有战争发生, 物价极不稳定。资本雄厚者,则囤积居奇,小本经营者,则朝不保夕。每户柜旁内尚贴有“货价当面言定,早晚时价不同”等字样。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由小户发起于1926年组设盐业同业公会,地址设福泰瑞内, 公推该店经理黄镜如为负责人,每日上午在该店议定统一牌价,并商谈有关业务, 还订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在企园酒家设宴两席, 商讨有关购销事宣,其经费按每户销售额每担食盐抽光洋一角,作为同业公会开支。
抗日战争时期盐业 1938年以后,武汉失守, 沙宜相继沦陷, 长沙又发生大火,各方难民,争相涌入津市。这时食盐更为紧张,淮盐无法运入,川盐水路不通,唯一办法,只有依靠人力肩挑,绕道湖北三斗坪山区,向四川盐商求购。
1940年,津市盐业同业公会,由九家盐铺集资,组成“九华公”合资经营,前往三斗坪采购川盐, 在三斗坪设立采购站, 王国顺就是这个采购站负责人。
1943年,津市一度沦陷,运输中断,盐价猛涨,每担稻谷有时只能兑换1斤盐。因为食盐有利可图,在日寇撤退后,盐商日益增加,由原来的十多家发展到40余家。此外,津市河街一带,还开设有盐、耳行十多家,全国最大的“久大”精盐公司,在津市也设有栈庄,推销其精盐。 当时,计有盐商60户左右,均参加同业会。公会设在协盛盐号内,由该店经理金慕儒任理事长。但此时的同业公会不可能起统一议价作用,仅为应付地方各种捐税、统一分摊各项负担而已。盐业负担各种捐税,占全市60多个行业的五分之一。同业公会设有办事员2人,茶房1人。抗战结束后,外地盐商陆续返回原籍, 至1945年底止, 尚存28户。
解放战争时期的盐业 抗战胜利后, 交通畅通, 食盐业务日趋平淡,因而无利可图,有的大户拆伙,有的迁往长沙另作他图,盐业已呈萧条景象。1948年淮海战役以后,国民党溃散部队,或路过津市,或在津市整编,秩序混乱,这时盐商仅存3户。商店关闭后,所有盐业失业人员已达240人,同业公会理事长金慕儒于1948年离开津市,后公推朱顺兴盐号经理朱振炎接任理事长。1949年6月,乃自行组成津市盐业失业人员合作社,仍推朱振炎为总经理,设总店1所,按照市区上、中、下三段,分设5个销售点。凡属从事盐业的人员,不拘经理、店员、学徒、炊事人员,均可参加,但每人应集资食盐两担,每10天结算一次,借以维持每人最低生活费用,直至解放。1950年4月,因人员复杂、劳资意见各异,不易开展业务,经市工商局批准,宣告解散。所有人员,由其自行组合、另立牌号继续经营,部分人员已参加政府工作,到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时,盐业同业公会即告解散。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