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0-24 10:49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二十)
第四章 民国商业
第四节 布匹业 一、行业演变 津市布匹业分为土布、洋布、绸布3个行业。清末津市衣着以土布为主,市面有土布行多家,多为前店后坊。但也有绸缎庄数家,主要经营苏杭绫罗绸缎,供有钱人制作长袍马褂。后渐有英、日等国羽绫、台西缎、白细布、哔叽、直贡呢等输入津市。有“福兴义”“吉大祥”绸庄直接从上海进货。随着多家绸庄开设,外货渠道进一步扩大。民国后,津市出现青布庄,从平江、浏阳、醴陵引进货源,俗称平江布或浏阳青布。随着外国货、外地货的输入,本地土布锐减。或闭业,或转介到花行作打包之用。此时津市布业三分天下:一种是经营呢绒葛麻、绫罗绸缎的绸布店;一种是经营疋头(各种机织布)、青布的棉布店;一种是经营土布的土布行,并于1931年分别成立绸布业、布业、布庄业同业公会。时有江西帮的吉大祥、福兴义、聂庆记、伟章、伟纶,长沙帮的声大、大纶、九昶,实力最为雄厚。同行多嫉妒,两帮业务竞争非常激烈,临近的常德、沙市又夺走部分市场,故而发展平缓。1936年,澧水流域迎来前所未有的农业大丰收,农村购买力大幅度提升,绸布业务成倍增长。抗战爆发后,津市市场成为湘西北和鄂西南集散中心,呈现畸形发展,转手倍利,一时成为商人的黄金时代。 二、流通渠道 津市布匹主要购自长沙,一般在长设有专庄。汉口多不定期采购。少数在上海设立代庄,一般都搭庄,由长沙绸布店在上海的专庄代购,市面上的小店则在大店进货。抗战前年输入量约在10万匹左右,其中国货占40%、绸缎占10%、外货占10%。其进货路线主要是经汉口、长沙水运来津。抗战时期销售量猛增,年集散量约在20万匹左右。进货路线改经宁波、绍兴、金华、上饶、吉安、茶陵、界化陇运至衡阳、湘潭,津市多在衡阳、湘潭进货,部分从广州进货,直至抗战结束。津市布匹除供本埠消费外,90%以上销九澧各具,特别是慈利、大庸、桑植等桐油产区,以及湖北公安、松滋、石首等地,同时亦销华容、南县、安乡滨湖各县。津市布业亦受长江各大口岸城市商业强烈影响,特别注重广告宣传。民国初期就有“均益”绸布店仿效外商,雇佣乐队上街广告。后各家仿效,遂成风气。抗战时期,店铺开业频繁,市面上整天洋鼓洋号不绝于耳。 三、行业特征 津市是一个农村消费性质的城市,因此,市场旺淡季节性很强,年成也是决定市场的主要因素。1935年大水,殃及沿线各县,整个市场萧条。翌年农业大丰收,农民收入大增,一时嫁娶成风,市场火爆,当年新增店铺数十家。当然,这种靠农业丰歉吃饭的市场仍存在很多变数。经营管理得好,歉收年景里依然赚得到钱,并能做到经久不衰。声大经理沈炳生讲究门市业务,花色品种配备齐全,每日必亲自坐镇营业间,顾客进门,营业员必须千方百计投其所好达成交易,否则即追查原委。另对营业员待遇从优,五、八腊有夹薪还分享红利,当年同行业普遍亏本,而声大却还有盈利。这是管理出效益。绸布业作为津市商业的主业之一,大多商家资金雄厚,如吉大祥一年营业额即可达30万元(银圆)之巨。1933-1936年间,津市仅8家大疋头店年营业总额达百万元。1941年,全市19家绸布店,店员300人,资本总额达400万元(法币,下同),营业总额达4000万元。在全市所有商业行业中,布匹业是仅次于油业的第二大行业。 四、名店 1.福顺昌 该店创设于晚清,是津市早期经营土布的布店之一。掌门人王善庆,江西扬州人,早年随父王钟安在津经营福顺昌土布店,1930年代初,土布日趋没落,市面上各土布店纷纷倒闭。王善庆适应市场变化,弃土布改营绸布,遂经营向好,至1936年时,从一小本布商,一跃跻身津市富商行列,成为绸布业之翘楚。积资20 多万银圆,随即买田置房并投资省城长沙,一时名声鹊起。到1940年代中期,其家产约值30多万银圆,堪称津市巨商。其致富秘诀大约有三。 诚信为本的操守:过去做生意,一般购货拨兑,并且可以赊销和分期付款,凭“信用”搞活流通。王善庆吃透了“信用”是经商根本的道理,故在经营过程中,宁可吃小亏来顾全信用,以取得往来客户的信任,所以遇着机遇,靠信用取胜。1936年,四乡农村特大丰收,农民购买力突然猛增,王因信誉好,及时从长沙组织来大批期货,几个月里,每日顾客盈门,日进斗金。 把握信息的能力:王善庆在经商过程中做到三勤,即脑勤、耳勤、腿勤。平素一般不呆在店里,到处打听信息,窥探其他商号的进货渠道、销售客户、市场动态。那年长沙文夕大火后,日军逼近,货源断路,布匹奇缺,王探听到衡阳还有一条通往浙江金华的渠道,可以购进布匹,凑巧津市油行一批桐油在衡销售,油款尚待寻找出路,他当机立断,派人携带巨款前往,找到布匹货源,将自带现金与油行拨兑款全部购买布匹运回,获利甚丰。 知人善任的魄力:王为人精明,且知人善用,不拘一格。一小店刚出师的学徒张业义,因诚实机灵,被王看中收用,即被派往外地长期坐庄。坐庄,即是现在的采购员,算是一个商铺的半个当家人,故在人选上非亲即友,王让一个非亲非故的毛头小伙担当此任,可见王的胆识。李贤柏,为人傲慢,喜欢恶语伤人,口碑不好。王看中他善于交际,会做生意,于是,亲自登门屈尊下顾,希望李能为其所用。果不其然,日后李成了王善庆生意场上的得力助手。 2.吉大祥 津市吉大祥绸庄,系清光绪末年由常德老号入津创办,设观音桥正街,经营棉纱、棉布批发生意。初有资本纹银200两,首任经理彭贻谷(江西吉安人)。宣统元年(1909),资本增至500两纹银。1915年,吉大祥增加零售业务,并开始经营绫罗缎匹,上海庄号同源亨为其代庄,在长沙、汉口另设专庄。1919年,绸庄规模扩大,人员由7一8人增至20余人。1933年,王紫芝、刘瑞麟分任正副经理,改牌名吉大祥丰记,资本增至10000元(银圆),另有附存10000元(银圆),人员近40人。1942年,日军犯境,吉大祥丰记迁至大庸、沅陵经营。1944年,因王、刘二人意见分歧,吉大祥丰记收束业务。同年,王紫芝回津集资20000元(银圆),重组吉大祥丰记,职员30余人。 吉大祥为合股商店,其股东均是江西人。早期股东有彭蘅耘(住湘潭)、王桂林(住常德),由王桂林领股,批零兼营。吉大祥进货以上海货为主,其次是汉口、长沙、常德。其外地货品主要有上海货直贡呢、哔叽、龙头细布、绒布、花标,以及苏杭、绍兴的绸缎、纺绸、绫绸、缎子,还有英、法、德、美、日等国进口的毛绒呢、毛哔叽、大西呢、竹布、洋布。从长沙进货则以平江夏布、官布为大路货。抗战期间,货物由宁波、绍兴绕金华、上饶、吉安、茶陵、衡阳到津。吉大祥丰记时期,年营业额达30万~40万元(银圆),批发对象包括慈利、大庸、石门、桑植、松滋、公安、澧县、南县、华容、安乡等各集镇商店,年可获纯利20000 余元(银圆)。 吉大祥前后经营50余年,为津市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之绸布庄。以其做生意规矩、稳妥备受顾客信赖。吉大祥进货以上海货为主,在质量和价格上即先人一着。1933年,市面8家绸布庄联盟以大降价与吉大祥抗衡,哔叽每尺由原价1角2至1角5降为1角,而吉大祥从外地组织哔叽3200匹,每尺只卖8分,卒以其货足价廉压倒同行,吉大祥由此名声远扬。因与上海、汉口、长沙等大商埠联系密切,价格消息灵通,降价在前,涨价在后。另用人十分慎重,一般在津市有亲戚朋友的本地人均不录用,而只用江西人,且以同乡、宗族为纽带,使其循规蹈矩,并在薪酬上均高于同行业。 1949 年,该店改牌祥康绸庄。1951年,加入津市公私合营企业股份公司。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