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宝地大码头(二)
文/宋先熙
(接上页)大码头正街的老板们,大多出身商业世家, 作风较为正派。 他们重信誉、守商德,货真价实, 一诺千金, 不弄虚作假, 不欺蒙顾客, 诚实经营。他们富有管理经验和能力, 努力扩展业务,减少购销环节,遍设网点加大营业额。他们批零兼营,并视其实力派人赴各地设立购销网点,广泛联系、 沟通信息,从而增强了经营的主动性、 灵活性, 有利于积累的增加。
为吸引顾客, 他们都很重视门市, 商品花色品种齐全, 中高低档俱全,充分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尤其注重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顾客甫一进门,老板、店员随即起立, 趋前笑脸相迎, 有条件的还敬茶奉烟,尊若上宾。那时不兴称顾客为“上帝”或“皇帝”,也不书写“服务公约”张贴墙上,但他们在思想行动上,是把顾客视为“衣食父母”的。 在接触中,耐心介绍商品,并作顾客参谋,主动热情,真的做到百问不烦、百拿不厌。 不论成交与否,态度始终诚恳谦和。送客出门时,对未成交的顾客表示款意, 欢迎下次惠临;如顾客购货较多,携带不便,则派人送货上门或到户取款。 在这样温暖的购物环境中,顾客深觉宾至如归,往往成了回头客, 奠定了老宾主的关系, 加深了友谊和业务往来。 基本顾客队伍的形成,也是生意兴盛的原因之一。
“福今祸所伏”,大码头也透不脱这一法则。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津市地当要冲,过境军队频繁,拉夫派款, 负担巨大。 1920年12月30日,湘军李蕴衡部攻打澧州失利溃逃, 败经津市,明火执仗,沿街公开大肆抢劫。时值岁尾,年关在迩,大码头各店年货准备充足,在外货款大多收齐存店。败兵破门而入,悍然抢掠,凡贵重易带货物和现款以及家藏金银首饰,均被洗劫一空,笨重商品、器具悉遭捣毁,无一完整。 事后调查, 大码头各店损失各在万元以上(含捣毁器具物件),有的积蓄丰厚者几近5万元。 大码头劫后余生,路断人稀,一片萧条。商人是要做生意的,大码头老板们虽罹浩动,仍不忘业,决心清点残存商品,另筹资金和利用原来业务往来关系争取货源,另起炉灶,惨淡经营。时逢附近农村丰收,购买力增强,市面活跃, 各店业务均有起色,渐复旧观。追至抗战中期,战局一度呈胶着状态,津市偏安一隅,偷得一时苟安。是时,豫、鄂难民和川籍及湘北、湘南部分商人纷纷群居津市,人口激增,造成畸形繁荣。 当时,沙(市)宜(昌)沦陷, 长江、洞庭湖布雷,水运中断,津市形成川、湘陆路运输的主要孔道,肩负了沟通前线和大后方物资交流、 互通有无的桥梁中转任务。因此,川、湘道上人流如织,“到三斗坪去”成了当时的口头禅。在这种经商热潮下,各地来津商人和本地商人,还有非商人在内, 见状技痒,使出浑身解数, 不择手段,大显神通,或囤积居奇,或长途贩运,或倒买倒卖,有的甚至走私资敌、浑水摸鱼,大发国难财。(未完待续)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