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0-26 10:20 编辑
把话让给别人说
作者/每晚yebo
著名语言学家黄侃在北大教书期间,住在白庙胡同里。 有天晚上,他与友人探讨学术问题时,隔壁突然发出一阵阵噪音。 黄侃很生气,便找对方理论:“晚上是休息时间,别吵了行吗?” 对方听了,语气很冲地回应:“你是哪位啊?” 看到黄侃后,没等他开口,对方就大声吼道:“有意见请心平气和地说,你这样的态度,只会惹恼我们。” 黄侃想了想,便闭嘴离去了。 友人不解地问:“你被他吓到了吗?为什么不反驳回去?” 黄侃摆摆手说: 看得出来,对方是讲道理的人。多让他说话,这样他会感觉舒服,下次自然会注意,不会再打扰我们。 果然,他回到房间后,隔壁再也没传来什么噪声。 现实中,遇到事情,我们总是咄咄逼人,喜欢在语言中占上风。 结果往往让冲突升级,让原本的小事变得不可收拾。 弘一法师说,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很多时候,与其在口舌上针锋相对,不如少点计较,管住嘴巴。 懂得把话让给别人说,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一) 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话: “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是要让我们多听多看而少说。” 生活中,我们常常喜欢打断别人,说自己想说的。 结果自己滔滔不绝,让别人无话可说,最后沟通就会出现问题。 其实人与人打交道,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听别人说了什么。 在《经营沉思录》里,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讲了一个故事。 1964年,日本经济不景气,当时松下电器也受大环境影响,营业萎缩。 危急关头,松下幸之助想要调整公司销售体制。 一开始,他在电话中通知各大代理店与销售商,没想到遭到了很多质疑。 松下幸之助当即就跟质疑者吵起来,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都怒气冲冲地挂掉了电话。 放下电话后,松下幸之助发现,争论并不能解决问题。 后来,他经过反思,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将代理商们喊过来,组织了一场会议,说: “请大家畅所欲言,不要顾忌,若松下电器有需要改进之处,我会立刻改正。” 于是,会上大家纷纷发言,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大家发表意见时,松下幸之助则一言不发,静静地坐在一旁倾听。 等所有人说完后,他才根据大家的意见,详细地做出解释,并说明推行新销售模式的目的。 这一次,再也没有听到反驳的声音,大家一致同意他的改革。 钢铁大王卡内基说:“倾听是我们对任何人的一种至高的恭维。” 一个人想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最重要的,不是一味口若悬河,而是让别人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学会把话让给别人说,是一种聆听的修养。 将自己摆在倾听者的位置,你才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赢得别人的认可与支持。
(二) 汪曾祺在《读诗不可抬杠》中,讲到一个故事。 有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个学生站起来质疑说:“鸭先知,鹅不能先知耶?” 老师气得无语,让他坐下。 后来讲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学生又质疑说:“杏花没有声音,‘闹’什么?” 听了这话,老师大怒,一拍桌子,把他赶出了教室。 作家李小墨曾说,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是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 喜欢逞口舌之利的人,只会将自己困在狭隘的认知中,原地踏步。 遇事少点反驳,把话让给别人说,才能在自省中不断精进。 1909年,陈独秀在杭州当教员,经常与友人们闲坐谈论。 有次,他在一个朋友家看到一幅字画,是一首五言古诗,落款是同校的教员沈尹默。 陈独秀认真看了会,忍不住大摇其头。 第二天,陈独秀就专门跑到沈尹默家,一进门就说沈尹默的字“其俗在骨”。 面对突如其来的批评,沈尹默并不急于反驳,而是虚心地承认自己的不足。 陈独秀见沈尹默如此谦虚,便乘兴和他谈论起书法。 一连数个小时,沈尹默专注地听着,直到陈独秀告辞离去。 自那以后,沈尹默更加勤勉练习书法。 十几年间,他笔耕不辍,直至写出的字俗气脱尽,其骨挺立,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看过一句话: 盯人之短,则天下无人可交;看人之长,则世人皆可为吾师。 面对批评质疑,愚笨的人,会下意识反驳,将自己困于成长的边缘。 而聪明的人,会第一时间反省自己的问题,从自身找答案。 把话让给别人说,才能借人之长,补己之短。 当一个人拥有了包容他人的胸怀,也就拥有了快速成长的底气。
(三) 作家包立民记叙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张大千在英国举办画展。 在参观者的盛情邀请下,他挥毫落笔,即兴创作了一幅牡丹图。 即将收笔时,他含了口茶喷在画上,牡丹瞬间绽放,尤为动人。 就在众人叹为观止时,一名英国画家嘲讽说: “原来中国画家就是用茶水喷画,这也能叫艺术吗?” 面对这咄咄逼人的挑衅,所有人都在等待张大千的回击。 没想到,张大千只是笑笑,一言不发地收拾桌子。 事后有人问他:“这明明是中国画的冲墨法,您为何不多说几句,必能让他理屈词穷。” 张大千笑着说:“我无须同他争论,如果他对中国画感兴趣,他将来一定会明白。如果不感兴趣,我解释也是徒劳。” 想起卡耐基曾说过,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生活中,跟不讲道理的人争论,不仅没意义,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与其在白费口舌中跟别人消耗,不如戒掉争辩,把话留给他人说。 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刚出版时,引发了很大争议。 一次,福楼拜和朋友同行,在路上被一个人拦住,对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 “你写的什么东西,不是荒诞,而是荒谬。” 福楼拜笑笑说:“你说得对,我回去好好阅读一下,看看哪里荒谬了。” 说完,福楼拜便走开了。 那个指责他的人,没想到一拳打在棉花上,顿时泄气了。 朋友问福楼拜,为何你不辩解一下呢? 福楼拜摇头说:“《包法利夫人》已经在那儿了,争不争辩都不会改变什么。” 对于他人的指责,福楼拜没有反击,而是把话给别人说,从而避免了潜在的麻烦。 这种豁达的态度,让福楼拜始终能够专心创作,最终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有句古话说得好:责人勿说尽,得理也饶人。 太过争强好胜,不仅会陷入与他人的冲突,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消耗。 面对责难与批评,如其纠缠不休,不如让别人说去。 学会不较劲,你才能守住自己的节奏,专注地走好眼前的路。 作家蒋勋曾写过一副对联: 心有山海,静而不争。 真正大格局的人,心中自有一方广阔天地,能够容纳万物。 成年人的世界,不需要针锋相对的辩驳争论,没必要凡事都分个高低输赢。 行走于世,离不开的是包容他人的心胸,和恰到好处的沉默。 学会倾听,不争不辩,你才能远离纷扰,为自身留出成长的空间。 把话让给别人说,在少言多思中,宽容他人,善待自己。
(来源:每晚一卷书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