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长津轮驳公司 文/黄庭瑞
津市地处澧水下游,东濒洞庭湖, 水路四通八达,逆澧水而上,航船可达临澧、石门等县,顺澧水而下,可达常德、益阳、长沙、岳阳和湖北的沙市、 宜昌、武汉等重要港口,是澧水流域的物资集散地。
清末由津市运往长沙、武汉、沙市、宜昌等地的物资,均由木帆船装载,木船行驶慢,运输时间长,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要,民国以后,长江一带已行驶了火轮,逐渐发展到湖南。
当时处于军阀混战时期, 军队经常乘坐轮船,往来行驶于长沙、津市间,但以拖运军人军火为主,尚无客运商船。1916年,长沙商人吴伯熙在长沙开设日星昌绸布店,时常至上海、汉口等处购货。 当时长沙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有一艘轮船在长沙,经上海太古公司介绍,将此船售与吴伯熙,取名为“通和轮”。开始行驶长沙到津市一线,以带拖民船为主。1919年遂自制拖驳,开始客货两用,行驶津市一线,由于经营独揽, 别无他轮竞争,因此业务兴旺,发展较快,经济效益很大。
同年有益阳矿山郭梅舫等与张司耀等人合资购买轮船一艘,定名为“新安庆”,也行驶津市到长沙一线。尔后由周又成、杨广元等共同购买“新安”和“新安太”轮以及“长太轮",在长沙和津市成立了六轮公司。其组织形式是各轮自负盈亏,而公司的开支是以营业额多少,用抽扣的办法来维持。船工人员工资,由各船主负责。1921年,由于发展需要,成立了长津公司以长沙为总公司,津市为分公司,长沙由王桂生负责,津市由周又成及杨广元负责,业务逐步发展,又先后添置了“强化轮”“永绥轮”各一艘,后由吴伯熙、王桂生又购置了汽船一艘,每条轮船还配备拖船一只,扩大行驶津市到湖北沙市的客货班。到抗战初期的1937年,这个公司已拥有轮船9艘,拖船8只。
由于长津公司业务的兴旺,垄断了津、长航运权,在货运价目上经常上涨, 引起津市货主客商的不满。
这时由浏阳秋船卢东海等发起, 与津市部分大商人合资组成福利公司,购买两艘轮船,定名为“鑫盛轮”及“杨子轮”,又租租轮船两艘,行驶津市至长沙间班次与长津公司相同。1923年由于竞争,互不相让,因而导致双方亏本。后由津市商会出面与长津公司商洽, 长津公司主动提出两方合作,将运费降低,改为一家公司经营,定名为长津福利联合公司。1924年又改组为长津轮驳股份有限公司长沙为总公司,由王桂生负责。嗣后又成立董事会, 董事长为郭梅舫,副董事长为胡德彪(津市商人)。这时拥有轮船12艘,拖驳12只,汽船2只,津市为分公司,经理黄庭瑞,副经理张司耀, 生意日趋兴旺。仅一年多时间,将两公司所负债务全部还清,货运费也合理调整趋向稳定。按照长江航运局规定价格计算,航行班次按时行驶, 客货两用,班期稳定,两地客商满意,群众称便。
1943年,日寇侵犯长沙,津市被侵时间不长,长津两地轮船均被日寇及国民党溃散军队打沉,损失殆尽,只有津市仅存轮船两艘,长津公司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全部财产只剩下百分之二十。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津市由黄庭瑞主持,将长途改为短途行驶, 仅开设津市至毓德铺、津市至澧县两地航线, 借以维持员工生活。
1944年长沙公司负责人王桂生等来津, 与常德鸿安公司、民众公司、津澧轮船公司合作,改名为湘西轮船公司,增设津市至常德航线。 当时长沙仍在日寇盘据占领下,长津班不能开航。
1945年日寇投降,公司迁移长沙,业务各自分开,恢复长津轮驳股份有限公司,将打沉的轮船打捞,重新修理,所有轮船集中,向长江下游开放,行驶长沙到武汉、长沙到津市、津市到湖北沙市、 宜昌等处班次,接着又与四川民生公司签订联营合同,开展长江一带航运,业务蒸蒸日上, 逐步获得发展, 并将原先所有失业员工都安排了工作。
1949年7月及以后,津市、 长沙相继解放,所有轮驳船只均投入支前运输,后又运送军粮物资等。由于海损过大,在1951年长津公司除赔偿外债外,其余全部交公私合营新湘轮船公司经营,即现在的省航运局。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