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自有尊师情
蔡发祥
从我走进民办教师队伍后,真正感受到,尊师重教,是老百姓的优良传统。 1970年9月,我被大队安排到大队小学教书,正式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那时,教师地位不高,教育不被社会重视。就拿大队小学校来说吧,被纳入副业队管理,副业队的队长与生产队队长是平级干部,而小学校长则是副业队长的下级——相当于生产队的专业组长级别。担任民办教师的,说句不怕丟人的话,凡是与大队干部沾亲带故的,没一人干过,他们都通过这招工那招工地跳出了“农门”。而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所以就被大队安排作民办教师。我当然心安理得地干起了教书育人的工作! 我进入民办教师后,生产队的社员,却把我高看了一眼,他们总是亲切地叫我“蔡老师”。 我们那里有“相亲”的习俗:即男女双方通过媒人牵线搭桥,引见双方见面。第一次见面时,无论是男到女方抑或是女到男方,主人留客人吃饭,客人应允了,就基本满意,可以继续发展。如果客人婉拒,那就“没戏”了。主人也不必强留,应说几句客气话,送客人离去。 这种“相亲”的客饭,一般都会请族里的长者、有名望的人士、当地领导陪餐。我任民办教师期间,我队有两家请过“相亲”客,我居然和队长一样被邀请了!开始我并不理解,还不好意思,就推辞。我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骂我不通情理。说我才教三天书就摆臭架子,乡里乡亲的,千万不要扫人家的脸面,硬是要我参加宴请。我才知道,在社员眼里,老师也是很撑面子的职业。在社员心里,有老师参加相亲主人的宴请,这是为主人增光添彩的好事啊! 我们学校是茅草房。我入校时,房顶多年未换新草,下雨时有点漏雨。校长给大队许书记报告,请求各队支援一点稻草,把学校房顶盖一下。书记接应下来,并给队长发话,支援点稻草给学校。可是,没人理。没法,朱校长和我商量,上课时发动学生到队里搬稻草。一个大晴天的星期一,学校把一二年级的学生留校自习,三四年级的学生到队搬稻草。第一站是合意队,校长找到李队长,李队长也热情接待朱校长。待朱校长说明来意李队长立即表态:哪能让学生搬稻草的道理,立即安排两个正劳力,给学校送稻草,并要朱校长带学生回校。接着,朱校长有带领学生到临近的三星队搬稻草。三星队陈队长坦诚地告诉朱校长:今年的稻草不够用,社员分配后,留作耕牛越冬饲料都不够。他表示:明天派四个劳力送四担“碎米草”(盖房用比稻草好得多)。那时,割“碎米草”要到垸外的菱角湖洲滩,来回有二十多里。经朱校长联系,全大队派送稻草的事很快落实。后来,学校所在队,还主动安排两名“茅匠”(对善用茅草盖房手艺人的敬称)义务为学校盖房。那时,我真感到奇怪:大队书记布置的事,队长敢拖,而小学校长发的话,虽说左一个支持,有一个请求,队长为何那么雷厉风行的照办呢?朱校长告诉我:在老百姓心中,教师还是受尊敬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安心上学读书,提高文化水平,将来有出息。再说,全大队的队干部,都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因此,他们还是支持我的工作的! 我联想到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对文化的崇敬那是无以复加了。我母亲除了认识自己的名字外,真的是目不识丁了。可见了有字的纸张(报纸、书纸),都会小心翼翼地捡到灶里烧掉,避免遭人踩踏,绝对不能带到厕所里去。还教育我们千万不能用字纸当手纸用,那样是对神的不敬,会遭天谴的! 我知道,老百姓对老师的崇敬,就是对文化的崇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