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1-3 10:25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二十七)
第四章 民国商业
第十一节 饮食服务业 一、筵席业 津市筵业始于明成化年间,这可从何景明的《津市打渔歌》里“江边酒楼燕估客”一句中得以证实。起初的酒楼多设于河街,后随商业发展,到了清中期时,津市的街市逐渐分成河街、正街、后街以及连接三街的无数条巷子。这时的筵业已是遍地开花,店肆遍布了。时有新码头河街的浔阳楼(后更名为澧阳楼)、新合楼;谷家巷的老三圣园、桃源楼、筵业三和;水府庙的玉珍馆;三元宫的银珍馆、德泉楼(又称四层楼);大码头的集贤楼、大观楼、企园酒家;夹街的盟华园、多谢馆;财神殿的茶陵酒楼、明星楼等十几家尤为著名。抗战时期,人口暴涨,商业繁荣带来饮食服务业的兴旺,茶肆酒楼、饭铺客栈在通衢路口,大街小巷,如星罗棋布,津市筵业盛极一时。茶肆酒楼如雨后春笋,仅一条不足半里的夹街,竟有30余家。川菜、鄂菜、湘菜、下江菜各显特色。筵业经营以酒席为主,同时兼营面食。其时新设有湖北酒家、长沙酒家、三和酒家、一洞天、四五六酒家、醉仙楼、刘聋子粉馆、四圣园猪肉面、王盛井卤菜、春乐园金钩饺饵等店铺名噪一时。 津市筵席有长沙帮和津市帮之别。长沙帮称燕翅烧烤全席,筵席规格:进门点心、十手碟、四高桩、四香盘、四热炒、六大菜、二点心、四随菜、一汤,上有烤猪、烧方等名菜。津市帮简称鱼翅席,曰八大八小,其中包括:十二围碟、四高桩、十鸳鸯碟、四点心。八大即八个大菜,如鱼翅、金鸡、银耳等。八小即八个小菜,如炒红白肚尖、鱼、莲子等。各其繁复、讲究、精致,均为湘菜之精髓。抗战时期,因津市为入川孔道,过往人潮中不泛有军政要员、豪商巨贾、文人墨客。不管其大快朵颐还是浅尝辄止,无不交口称誉。 酒楼除雇有油、白大案师傅外,另有干杂和水杂师傅、堂倌等。油、白大案师傅靠烹饪技术,技术最好的则任以晨目(厨师长)。民国初年有汪若湘、刘先进,稍后有吴起凤、宋驼子、陆传银、肖得汉、宋维潘、蒋润生、蒋运廷、蒋云定等。其中汪若湘制作的冰糖排骨,光亮香甜,起丝脱骨,传为美谈;刘先进制作海味独具特色,色美清爽而透明;吴起凤擅长解切拼盘,其片薄如纸,长短匀称,层叠分明;宋驼子有吊烧卤味的绝技。宋维潘的燕翅烧烤全席堪称佳作。堂倌则迎进送出,打扫店堂,摆设桌椅。设筵时,堂倌迎客、安席、打把上菜,忙里忙出,先后有顺序,一招一式中规中矩,完美无缺。干杂师傅主要解切拼盘。水杂师傅则挑水洗菜,专司水活。厨工系列,数水杂工最为辛苦,尤以冬天为甚。故筵业有顺口溜:“先打杂后跑堂,祖人有德升灶上。” 二、熟食业 熟食,一名小吃,皆由油货铺、米货铺、磨坊组成,亦是小本经营,服务对象多以平民为主,店铺主要分布在津市东西两头,市区中心少见。津市小吃在数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博采众长,形成极强的地方特色,名扬九澧。 油货 较为著名的店子有民国初开设的潘恒茂、陈润记、张新记、习柏记、胡新顺、黄恢记、陈二记、易三记、王三录、周春舫、熊受才;稍后有张祖福、张祖炳、刘保生、李承锡、易法达、易元记等;抗战胜利后有胡兴玉、李承义等。油货以面粉制品为主,有油饼、油条、双麻饼、荷叶酥、奓口酥、藕饺饵、油糍粑、米面儿、梭形鸡蛋麻花、盐麻花、糖麻花、椒盐馓子、米泡丸子、鱼丸、油炸坨、白糖酥、麻枣、炒汤丸、麻打滚、扯糍粑、肉酥饺饵、筋骨条等。 米货 较为著名的店子为民国初开设的石万太、龙恒记、宋春记、刘福太、孙青山;后来者有梁美发、刘友朋、龚兴洲等。米货以米制品为主,其产品有娃儿糕、汽水粑粑、米包子、豆饼、年糕、绿豆粉、荷兰粉、凉粉、百粒丸、发糕、肉汤丸、糖汤丸、糯米团子、甄蒸糕、甜酒、粽子等。 三、茶馆业 作为市镇所必备的营生来看,茶馆业应稍迟于筵业。《直隶澧州志》载:“后湖,与街俱远。碧烟断处,红桥通焉。沿堤垂柳千株,茶楼酒肆,间露于绿荫中。而晚艇芰荷,夕阳箫鼓,览胜者恒于斯。”旧志书素以惜墨如金而著称,能用如此一段旖旎温婉的文字对某个景点作这样的描述,实属罕见。茶馆最初予人解渴,后予人休闲乃至到谈生意、做买卖、办行业聚会等,其演变进程也是一个市镇发展的过程。津市为商埠,属一个流域的物资集散中心,除商人外,更多的是为这一中心附有的运输业、搬运业、手工业以及人数众多的贩夫走卒。于是,茶馆作为公众最恰适的聚集场所应运而生。1936年,由澧水船工自行发起的“搭包会”(公益金)成立,将其资金于拐子巷河街开了一家茶馆,以此增值,是为首例公益性茶馆。 津市茶馆可分三大块。一是五通庙以西的上河街,这一带主要停泊澧水上游船只,故操上河口音的人多,人称上河佬。上河话属高腔,说话喊人像唱戏一般,很远就能听到。他们除做水上营生外,再就是做山货生意,性情爽快且单纯,因同在一个流域,故业主也是上河人。二是太子庙以东,这里是南边(湘中以南)人和下江(九江以下)人的天下。南边人以手艺人居多,说的是“鸟语”。下江人以服务业见长,说的是“软语”,夹街的大旅社基本上都是他们修的。三是以大码头为中心连接东西两头的一片区域,上河人的高腔、东吴人的软语、南边人的鸟语及澧州人的西南官话均在这里碰撞,相安无事,和平相处。 茶馆其实就是一个江湖,除却喝茶休歇外,很多事情是在茶馆里办的,如议事、雇工、荐人、延请、探询、签约、寄存等民间事务皆可在茶馆里进行。“吃讲茶”是江南一带的说法,即为本地所指的“了难”。一般是积怨已深抑或官讼无果,争执双方摆开阵势,各据一桌,陈词力争,一旦言语有过,便会掷壶飞杯,砸桌劈凳,死伤者有之。尽管如此,最终消停的仍是江湖老大。这种民间的“了难”似乎成了一种习俗。一般当地警局不会插手。贺龙任澧州镇守使时,属下辎重团团长,后任津市民船商业公会理事长的楚麟堂,就当过江湖老大多年。龙虎之争,没有永远的胜家。抗战胜利翌年,洪帮五哥赵少云为母祝寿,帮中兄弟沿街玩狮舞龙,途中将一小孩茶摊打翻,小孩扭住龙灯索赔,却反被打倒在地,楚目睹此事,仗义执言,对方竟鸣枪示威,楚不示弱,遂邀集船民多人,操橹持桨赶来,双方械斗,互有伤亡达十余人。从此,枭雄一世的楚麟堂退出江湖,销声匿迹。 茶馆说书是民国以后的事,此前,间有民间曲艺涉足茶馆,但影响不大,毕竟茶客大多不是澧州人。传说津市的卤菜缘于茶馆,民国时期,五通庙一带桐油和药材码头最为集中,甚是热闹。由此向西北方向蜿蜒的三尺宽的巷道,人称一文拐。刘公庙就在一文拐北,庙前既是戏台又是菜市,有三五个肉案,卖肉赶早,太阳才一杆高便拾柜收摊,这时的屠夫并不急于回家,而是拿了半边猪耳或一页猪肝,就近找家熟识的茶馆喝酒。夏季炎热,肉不好卖,屠夫就会带来整副下水或猪头猪脚,这时,茶老板便用很低的价格将其买下,尔后卤制成菜,茶馆里有多数人中午是不回家的,便以卤菜喝酒吃饭当午餐,茶馆平添了一份生意。煞黑时分,老板会将白天未卖完的卤菜一一搬上划子,到澧水河上去做船古佬的生意,夜色浓郁,河上一概模糊,但见一只像萤火虫的活体在水上游弋不停,人和船是看不到的,但那吆喝声清晰可闻,于空旷的澧水河上潆洄环绕:“卤菜、卤肉、卤干子的酒哦……饺儿面呐,猪蹄子喂……” 四、旅馆业 津市的旅馆业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何景明来津时,不仅进馆品尝到了津市的鱼,肯定也是留过宿了的,不然,他写不出那首脍炙人口的《津市打鱼歌》。旅馆的称谓及功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津市是个码头,历来商旅过往频繁,旅业从最初的歇铺进化到旅社,就像这座城市从市镇起步,发展到一个繁华商埠一样,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部五光十色的都市历史。 饭铺 饭铺又称歇铺,至今仍有人这么叫。1992年笔者到乡镇工作,随几个乡镇干部进城办事,到津市,领头的乡人大主席便说先去“写”铺,把铺“写”了然后再去办事,我未听懂,后才知道叫写铺是去旅社登记。“写”与“歇”同音,虽字意不同,但其行为一致,回头一想,民间的一些俗语、俚语不是凭空想象,还是很讲究的。《津市商业志》对这一行业有很温馨的表述:“这种店多为夫妻店,虽房间设施简陋,但价格便宜。门外挂一灯笼状的亮灯,上书店铺名称以及‘食宿便宜’或‘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的字样。”饭铺一般仅有一两个铺位,愿意挤铺的则价格打折,实在不行,就开地铺。客主多为商贩力夫或进城办事的乡人。这种店分布甚广,街道巷陌比比皆是,津市尤以河街、大巷口、油榨街、三洲街居多,既使到了旅社出现的盛期,这类店铺依然存在。 栈房、商号 随着商贸往来的频繁,以地域和庄客接待为主的栈房出现了,其规模和设施有了较大的提升,房间备有洗脸架、脸盆、毛巾、茶壶、杯子等,少数还装有电话。民国初,商会后街的孙同福、胡同福,主要接待澧县北乡王家厂、大堰垱、闸口一带的庄客。五通庙河街的四美、高升、永福等,以接待上河人为主。五福住大庸以下县商客。商会街的老东江有30多年历史,该店多住湘西油客(桐、皮、梓油)。同人利系浏阳人创办,在商业行号中算是上等,装有电话,老庄客一住数年,客人多系长沙、湘潭、浏阳等南边人,他们一般以收购棉花、粮食、油料等为主。湘鄂、两湖系湖北人经营,住湖北的行商客,专门买进卖出,这类客人又称跑单帮。长沙客栈在抗战时多住四川庄客,专收购棉花、棉纱、土白布等。甚至还出现了骡马店,以天后宫的六合春最著名。抗战时期,发展最盛,多达40余家。栈房以卖床位和行铺为主,少有开餐,而商号则注重伙食,围桌入席,荤素搭配,并负责茶水。 旅社 旅社出现在清末民初,因老板多为江南人,见世面广,做派新潮,其旅社就有了搪瓷盆、马赛克、西式床、留声机等一应现代设施,陈列奢华。待电灯、电话出现时,均是抢先享用。早期津市大旅社最有派,抗战时期,大小旅社如雨后春笋,较为著名的有大华、长春、福明、九澧、湘鄂等,尤以大华为著。这时的旅社服务不仅是吃饭住宿,间有了澡堂、牌室(雅厅)、筵席、堂班服务。堂班即是妓院,妓女又称乐女,堂班的乐女均有一门技艺,或唱或弹,她们大多来自江南,艺色俱全,京剧清唱是为一绝,这多少为津市城市的品味加了一大筹码,津市京剧票友的水平至今仍在沅澧流域独占鳌头,与这不无关联。同为卖身,此行当不再是发生在河街上某个吊脚楼里,抑或某条阴冷的长巷里的男女苟且之事了。堂班是在警局挂了号的,一般挂靠于旅业,有的设在旅社周边,有的就设在旅社内,其堂班班主和旅社老板就一个人,大华旅社老板--扬州人冯聚顺就是集旅业和堂班为一身,因名气太大,1950年民主改革时,骇(津市人读hei)不过而自杀了。 1944年津市旅业情况一览表 五、风味饮食 津市的风味饮食名目繁多,现仅对粉面类做一简单介绍。粉面大宗的主要有三种,风味迥异,百年来,就市面的欢迎程度,此消彼长,这也可从中窥视到这个移民城市发展的进程,尤其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麦面 民国初,津市有2-3副的磨坊就有陈二记、梁美发、易元记、潘恒茂四家,加工的麦子皆为四乡本土出产。后机制面粉出现,遂被取代。麦面为手工擀制,除有饭馆兼营外,专业性的面馆有好几家,如玉珍馆、银珍馆、双合馆、多谢面馆等。其中白案师傅蒋运廷,外号有蒋大刀之称,其刀切面令人称道,仅那细如发丝的外观就能让你垂涎欲滴。1932年开设的多谢面馆的羊肉麦面,以其鲜香浓郁而最负盛名,日销可达500-600碗。早前麦面多以羊肉、鸡肉为臊子,大一点的面馆一般自己杀羊并兼做羊肉钵。抗战爆发后,长沙帮进入津市,以选料合理,精工制作,调料讲究,很快打开麦面市场。其三鲜、酱汁等招牌面得到顾客尤其是南边人的捧场,并为各店仿效。面馆时兴叫号,即顾客将在前台买好的码签递与堂倌,只需在餐厅坐等,堂倌视码签上的标识向里高声吆喝而告知后台,这是酒楼面馆通常的做派。但这种叫号地域性极强,同一种类型的麦面,各地堂倌叫法也就不同。如三鲜面,津帮号子是:“大面一碗”,“双油饱条”(指面和油多点),“还要带哨”(指快一点)。长沙帮则是:“三鲜一碗”,“带性、干”(指面要硬少放汤),抑或“溶排宽汤”(指面软多放汤),最后还补唱一个“来原”(指要臊子里的原汁汤)。此外还有“负青”(不放葱蒜),“负椒”(不放辣椒)等唱法。生意好时,两三个堂倌轮流叫号,抑扬顿挫,此起彼伏,顾客既饱了口福,也饱了耳福。这种厅堂叫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即被当作封、资、修的东西而禁止。 米粉 米粉的出道甚为传奇,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南下平蛮的一支维回部队,后屯田于沅澧,因不习稻米,故将米磨浆后制成粉状而袭传下来,故而也是舶来之食。米粉的制作近似于米面,除形状上一个圆一个扁外,且在口感上也有差别,米面细腻软和、米粉滑溜筋道。最大的不同还是臊子,米面仅为猪肉,米粉是维回人的食品,臊子用牛肉。牛杂是近代的出品。 1927年,家住常德县苏家渡,时任农协执委的黄承喜因大革命失败躲避追捕而逃亡来津,在津市一文拐开黄义发牛肉粉馆,因是新式口味,一时生意兴隆。继后,原随父在常德开永春楼粉馆多年的维人翦玉书,于1931年独自来津开长春粉馆店。至此,津市已有了两家牛肉粉专店。黄承喜是回族,翦玉书是维族。因二人都信仰伊斯兰教,且又都来自常德,故在牛肉粉的制作及品味上大致雷同,难分伯仲。不过,此时的消费群体仍囿于维回之间。真正给牛肉粉造势是在几年之后。1938年,日机轰炸常德,时在高山街卖牛杂碎的刘松生的小店毁于其中。不得已,来津投亲靠友,在其姐夫的扶持下,于夹街开设粉店。并以自己耳聋的缺陷而命名为“刘聋子粉馆”。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时遇城市人口暴涨以及夹街业已形成饮食一条街,让其后来者居上,声誉远高于“黄义发”和“长春”两家同类粉馆。这种用药包熬制且能散发出奇异肉香的汤料大大刺激了人们的味蕾,几年后,刘松生重建门面,生意日渐火爆。有人追忆:那时的刘聋子粉馆门前搁一老虎灶,上面的老锑锅一年四季就那么炖着,那香味……夏天闻着还有点膻,但冬天闻着闻着就像是勾了魂似的…… 米面 与上述的麦面与米粉相比,津市米面可谓是小家碧玉。米面,又称米面皮子,制作较为繁复,先将大米用水泡上一晚,然后用石磨磨成米浆,再用锅或蒸将米浆搡成面皮。上乘的米面皮子晶莹剔透,且极富弹性。米面的臊子较为单一,就是个肉丝,但极为讲究,一般会用猪的前夹最嫩的部分,左右偏一点都不行。汤料用筒子骨、肉皮熬成,里面再撒把虾皮,汤味极其鲜美。米面服芹菜,盖完臊子,再在上面撒一撮切细了芹菜叶(这点与麦面和米粉不同,以上两样都放葱),白绿相间,一股淡雅的清香扑鼻而来。因食材与制作精细,这种小吃的食主对象一般是老人和小孩,尤作为宵夜或给大病初愈的人吃最为合适。由于需求量有限,一般不开设专门的店子,仅是一早一晚走街串巷的挑担。 以上麦面、米面、米粉均为手工制作。麦面牵涉到参料和擀面,且为现做现卖,故劳动强度大。米面与米粉制作相似,米面可由一人完成,而米粉少则2人以上,故粉馆一般兼有粉坊。除专营面馆有麦面外,一般筵业都有兼营。而米面基本上是挑担生意。粉馆一般由回、维族经营,似有垄断的意思。麦面因有本帮及南帮的支撑,使得这一传统饮食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