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4|回复: 5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二十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7 10:26: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1-7 10:33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二十九)

k蟞龐 2023-07-01 10.16_1_edit_238041641205912.jpg

第五章  城市转型

第二节  商转工
    一、澧东油厂建厂始末
    1951年春,由禹禹三、何伯康等起草的一份有关新建一家机制油厂的项目交到了市委书记张邦信案头,报告就项目的可行性做了详细的分析,经市委研究,批准了这个项目,并决定派人外出考察。禹禹三主动要求承担这一考察任务,得到市委批准。禹禹三遂与助手何叔康到当时榨油业较为发达的北方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以天津榨油厂为蓝本,将其生产流程、厂房建筑、人员、资金、产量、产值、消费、成本、利润等一一绘制成图表,回津后,又到棉花、粮食、榨油等同业公会调查其原料的吞吐量,据此写出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预算为固定资产投资20万元,流动资金10万元,人员100人。
    市委书记张邦信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听取了禹禹三的汇报,并详细询问了各项指标和数据,当场拍板,并对企业定性为公私合营,即政府以土地6万元参股,其他则由工商户筹措。工商联筹委会遂拟出发起书和认股证,禹禹三领头在发起书上签名,并以自己的大中油行全部资产3万余元一次性认股,油行、盐业见禹禹三带了头,信心树立,纷纷响应,一时争先恐后赶到工商联认股,经市委审核批准,第一批商店被列入转业名单,遂成立筹委会,并选定南岸大同寺作为厂址,企业命名为津市公私合营澧东油厂。
    1951年10月1日,澧东油厂正式挂牌成立,副市长张瑞峰任董事长,张云卿(公方)任厂长,禹禹三(私方)任副厂长。禹禹三将外地学习的经验编制出一整套经营管理规章制度,送请公方厂长审议通过。企业下设工务、业务、总务、财务4课,集体办公,职权分管,责任到人,推行民主集中制。翌年3月开工投产,主要产品有菜籽油、棉籽油、芝麻油、油饼。该厂的建立,不仅开津市公私合营之先河,比长沙最早的公私合营建湘瓷厂也领先一年,比1956年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提前了5年,成为湖南省最早的公私合营企业。开创不久,业绩卓然,棉籽油的出油率由每100斤不到12斤,很快提高到12.5斤,比传统木榨高出0.5斤,当年增产食油24000余斤。此后出油率年年上升,平均达到13.8斤,个别的达到14斤。1956年,该厂革新能手向德元上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并获得全国劳模称号。1958年,该厂书记张书麟代表单位参加全国群英会。
    1955年,油榨坊八棚木榨并入该厂,工人增加到214人,年产食油464吨。1956年,该厂过渡为地方国营工厂,按地方国营二类型厂定级,职工深受鼓舞,遂增添20匹动力机一台,生产规模扩大,由于副厂长禹禹三亲手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领退料制度、产品缴库制度、交接班制度、设备保管制度、财务计划管理制度、劳动组织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治厂方略,澧东油厂形成一整套现代工业管理体系,成为全市工业管理的样板。当年生产食油880吨,比上一年翻了一倍。受大跃进影响,1958年,省工交会议决定以澧东油厂机修车间为基础,建立津市轻工业机械厂,生产棉杆剥皮机,因产品不合格下马。后又以油脚研发试制糠醛、皮桨、芳草油、酱油、肥皂等下游产品,1959年,企业更名为津市澧东油脂化工厂。
    澧东油厂的建成意义还不在于这一企业的本身,它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也可以这样说,它吹响了津市商转工的进军号,而这群冲锋陷阵的领头羊,基本上是原各大商号的老板,从这点上来讲,意义非凡。
    二、企业公司的由来
    1951年5月,当筹建澧东油厂得到市政府的批准后,市工商联筹委会遂向油盐、百货、南货等行业商号筹集资金,始初定为500万(旧币)为一股,后因中小商户反应强烈,改为50万1股(1万旧币等于1元新币)。不几天,集资数额远远大于油厂所需。鉴于当时私营商业已限制批发业务,歇业情况比较严重,为给私营商业一条出路,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将集资款项中除去建厂所需的36.28亿元(旧币)外,多余资金另组建一家公私合营商业公司,即津市公私合营企业公司,明确公司发起人为:张邦信(市委书记兼市长)、张瑞峰(副市长)、王树桥(总工会主席)、刘钧、傅朝华、王锡文、李明忠、宋进城(以上为公方),龚道广、曾子东、黄槐吾、朱振炎、王明富、胡彬生、朱永濂、徐声杨、王振湘、聂锡桂、朱剑溪(以上均为津市工商联筹委会成员)等。企业全称为“公私合营津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双方投入资金分别为:政府投资5亿元(旧币),私商投资27亿元(旧币)。企业纯属商业性质。
    为便于管理,企业公司与澧东油厂同属一个董事会,由副市长张瑞峰任董事长,王敬任总经理(公方),张云卿任副总经理(公方);胡彬生、朱永濂分别任副总经理(私方)。下设业务、人事、财务、总务等4课,以及百货、布匹、土特产、信托、药材等部门,共有5个门市部和3个批发部,其副课长和部门正副经理均由私方人员担任,分别于1951年9月18日和10月1日正式挂牌营业。
    企业公私成立之日,正是国营商业各专业公司相继成立并处于试营阶段,就业务熟悉程度以及经营手段远不及企业公司,不及一年,双方业绩差距悬殊,故而引发国企的不满。显而易见,市场就那么大一块蛋糕,若政府不干预,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观,也就在此时,中央出台了旨在限制私营商业的六项措施。市委、市政府根据上面精神,指示企业公司逐一向工业转移。于是,企业公司除药材、土特产一部分人员和资金划归于常德所属专业公司外,公司剩余资金60亿(旧币)以及约300 名职工一概转向工业,如抽出部分资金充实澧东油厂,投入部分资金扩大光明电厂,将其改为公私合营。人员按需求输送到市属国营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1954年,津市企业公司更名为津市工业企业公司,办公地点迁至光明电厂,由张书麟(公方)、胡彬生、朱永濂负责办理善后转移工作,至此,企业公司的商业经营活动不到两年时间。
    三、商办工厂
    澧南粉厂这是一家企业公司转业后创办的第一家工业企业,创办澧南粉厂完全是基于原材料考虑。制粉的原料主要是蚕豆,而湘鄂边境县又盛产蚕豆。粉丝是佐食佳品,市场畅销。加之设备不多、工艺简单,系半机械半手工操作,既可安排较多岗位,解决部分人员就业,同时,其副产品粉渣粉水又能饲养牲猪,发展养殖业,可谓是一举多得。
    澧南粉厂是1952年冬批准筹建的,经过实地勘察,最终在澧东油厂西侧的“不二庵”庙址建厂,理由是此处有股经年不涸的清泉,制粉需好水。首任厂长王振湘,原私商振丰布庄经理,后任企业公司布匹部经理,恰逢布匹业率先转业,遂这位为公司视为能人的干将被派来担当重任,这次的安排与澧东油厂不同,从一把手到中层,几乎是清一色的原工商业者,基本上是津市布匹业的原班人马。
    工厂投资10万元,6万用于基建,4万作为流动资金。制粉技术工人是从长沙河西乡聘请来的,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工厂于1953年2月竣工投产。虽工艺简单,但对于这些原是做生意的商人来说还是一新课题,就以出粉率来讲,季节不同,水温不同都可影响到产量。历经多次试验,终于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提高了出粉率,仅以当年投产30万斤原料计算,便节约了3万余斤粮食。
    建厂第二年(1954),澧水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农业普遍歉收,更为要命的是,蚕豆也由自由买卖转为国家统购统销,原料受阻,只得另找出路。工厂先后以红薯、泥藕、马铃薯、菱角、荸荠等做替代品。后在具有“化学专家”之称的何叔康的帮助下,利用粉丝的下脚料生产酱油,并于1960年代初尝试生产味精,因设备技术都不完备,仅生产出几斤粉末状“味精”,但正因为有了这一经历,企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十年磨一剑,终于在1971年试制成功,并转为生产味精的专业厂,一跃而成为津市的重点工业企业。
    螺钉厂 1954年春节前夕,市里得知省五金公司有一个筹建螺钉厂的项目,这是湖南省的一个缺门,衡阳也在争取,立即通知企业公司副总朱永濂马上赶往省里一趟。力争把项目拿回来。事不宜迟,正月初二,朱永濂与澧东油厂技术员张宝福一道赶赴省会长沙。朱原为锦纶绸庄老板,素以办事干练,作风严谨而在商界备受推崇,市里也正是看到这点,才将如此重要的省城之行交付给他。果然,朱不负众望,拿到了项目。
    项目拿到后,朱永濂与张宝福专程到上海进行考察,先后到10余家螺钉厂调查了解其生产和管理全过程,拟定建厂方案,同时选定上海国华螺钉厂为学习培训基地,从津市选派6名青年来厂学习,另还在上海聘请技师王广训、沈兆海两人来津作技术指导。资金方面,原是准备由私营商业联合组设的,因资金等问题改由企业公司经管,总投资为9.2万元。建厂时,正遇五四年大水,施工受阻,厂房水深过肩,但大家不畏困难,日夜奋战,从建厂到投入生产仅用了5个多月时间。1954年12月19日,工厂正式投产,企业全称为“津市市公私合营企业公司新津五金螺丝厂”,任命方堃(公方)为书记,朱永濂为副厂长(无正厂长)。开工这天,全厂像过节一样,市委书记王树桥、副书记王玉、市长张茂文等来厂剪彩,并与全体职工合影留念。
    该厂当年筹建,当年开工。从1955年到1958年四年时间里,获利润总额达27.30万元,是投资额的3倍。其中,1957年全年销售计划39.65万元,实际产品销售44.05万元,超额完成计划11.1%。其生产的“金刚钻”木螺钉,于1958年在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商标,并成为中南名优产品。
    五三蜡纸厂 1953年,由徐声扬、汪文斋、王国顺等工商户自行组合成一家商业公司,取名五三公司。未及半年,因国家大力扶持国营商业,私营性质的商业受到钳制,公司经营陷入困境,迫不得已转向工业。经考察,澧水流域一带有丰富的野桑葚树及山桠树,其皮可以造纸,俗称皮纸,广泛用于铁笔蜡纸、电池皮纸以及商品包装,是个好项目,无奈资金短缺。这时,企业公司副总胡彬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将自己的一栋豪宅出让,所得资金除留有购置住房外,所剩6万元全部注入五三公司,正式更名为五三蜡纸厂,并纳入津市企业公司属下。
    此前,津市的造纸行业可谓是一个空白。为此,企业公司副总朱永濂利用筹办螺丝厂在江浙一带出差的机会,到处寻访,终在杭州找到一位愿意合作的造纸技师王光杰,并在他的协作下凑齐一班人马(10人,均为王的亲属)。由于他们当时还未公私合营,且又都是生产骨干,老板舍不得放,朱永濂便以组织名义与当地政府接洽,这才得以放行。
    因准备充分,旗开得胜,工厂很快见到了效益。先是生产皮纸,进而生产蜡纸,1956年私改后为公私合营性质,先后生产蜡纸坯、铁笔蜡纸、电池皮纸及打字蜡纸等产品,由于场地狭窄,为谋求企业更大发展,1965年,工厂从汪家桥迁往澧水南岸关山大洼,并趁机加以改造升级,成为全省第一家拥有侧浪式纸机的造纸企业。1973年,卷烟纸试制成功,于1978年大规模上生产线,一次性招工78名,进入市属重点轻工企业,并成为常德卷烟厂烟纸定点厂。
    四、改造升级
    轧花厂1949年8月3日,中共南下工作团进驻津市,对城市进行全面接管,津市轧花厂作为旧政权资产一并在册,市委在写给省委城工部接收汇报材料中,有关轧花厂的情况这样写道:“轧花厂,有4519引擎机一架,45个马达完好无损,轧花机百余辆,其他轧花用具一概俱全,煤39000斤,房屋近50间……”
    1950年,省农林厅报经省政府核准,津市轧花厂仍由省农林厅农业改进所接收,对该厂房屋、设备进行了维修和补充,并与安江纱厂签订合同,由安江纱厂提供资金,该厂代收代轧,皮棉归纱厂,棉籽留作轧花加工费用。自此,企业正常运转。
    澧津烟厂 1950年3月,新华制造弹棉机器厂工人袁都银(地下党)从湖北沙市引进一家私营小型烟厂迁来津市,与政府及驻军480团合资组建公私合营企业-一澧津烟厂,生产机制卷烟。该厂生产期间,利润颇丰,峰值用工近500人。
    新华工厂 1949年8月,由中共津市地下党创办的新华制造弹棉机器厂资产整体移交市政府,更名为公营新华农业机械厂,政府投资700万元(旧币),生产运行正常,以生产人力弹棉机和畜力轧花机为主。1953年,企业更名为津市新华农业机械厂,职工增至90余人,于1954年改为地方国营。
    人民米厂 原为一军用米厂,有一套旧式碾米机和一台24匹动力引擎,有工人20余人。政府接收后,于1950年3月复工,原中共新华工厂地下党党员贾劲生担任厂长,日碾米3万斤,以政府加工代销为主。
    建新砖厂 1951年,为建设需要,澧县、津市两地人民政府在南岸皇姑山分别建立“一九”“五一”两家机制砖厂,生产砖瓦。生产采用青窑和围窑,有手压砖机30部,手压平瓦机一部。1953年,两家砖厂合并,组成津市建新砖瓦厂,生产红砖、平瓦、布瓦、脊瓦等产品。
    津市酒厂 1952年,由27家私营酿酒户联营组成康乐酒厂。1954年,改组为地方国营津市酒厂,白酒为津市的传统产品,在九澧各地享有盛誉,其“老王甄”即是日后闻名遐迩的“醉太白”。
    人民印刷厂 1954年,5家私营石印局组成地方国营津市人民印刷厂。市政府将原有的5家私营石印局和3家合作性质的印刷厂组建为地方国营津市人民印刷厂,承办铅、石印刷。
    五、转业企业
    光明电厂 光明电厂的前身即是创设于1916年的津市昌明电灯公司,数次重组,直至1949年,该厂供电能力仍停留在商业照明用电及一家私营打米厂用电。1953年,企业公司转业,抽调部分资金并设法集资筹措,其中胡异三出资最丰,改组为公私合营。至此,供电能力大增,供电范围扩大一倍。
    陶瓷厂 1954年,由工商户投资兴办的“新中”瓷厂和“九一”陶厂相继开工,生产粗瓷器和日用陶器。
    新新五金电池厂 1952年,原百货业新新商行业主雷立鑫等人响应政府的商转工号召,组设新新五金电池厂,在长沙聘请师傅,购置简单设备,初有员工12人,生产三羊牌干电池,全系手工操作,没有检测设备,质量时好时坏,日产干电池1000-2000只,产品由市百货公司包销。
    新湘针织厂 1951年,私营织袜业组成一新袜厂,生产棉纱袜。因规模较大,后由政府扶持及部分工商业主注入资金,于1953年改组为公私合营津市新湘针织厂,有手摇袜机75台,汗衫背心机18台,毛巾机20台,工人280人,年产纱袜70万双,手套5万双,背心12万件,毛巾15万条。
    除以上这些企业外,另还有一些手工业,如:缝纫、竹器、制革、木屐、白铁、铜器等行业组成生产自救组织9个;染织、针织、线带行业组成生产自救组织24个;制索生产合作社1个。至此,工业产品主要有电力、皮辊压花机、老虎钳、木螺钉、圆钉、食用植物油、油饼、毛巾、汗衫、背心、袜子、蜡纸坯、电池皮纸、电池、灯头、肥皂、猪鬃、白酒、糕点、粉丝等20多种。
    1952年,中共津市市委在写给省城工部的报告中这样表述:“……以上是我市工业的情况,虽兴办工厂不多,但直接和间接地解决了当前的很多实际问题,如社会稳定问题、工人失业问题,仅今年一年,就安排了近500人就业,另外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仅烟厂一家,七个月就纳烟税18亿元(旧币)。”
    ......待续。

wKgBs1hh36yAJ2FBAAykIfM5XJM339_edit_173187745530703.jpg



56075_edit_1731225642804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7 20:57: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该厂的建立,不仅开津市公私合营之先河,比长沙最早的公私合营建湘瓷厂也领先一年,比1956年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提前了5年,成为湖南省最早的公私合营企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7 20:59: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956年,该厂革新能手向德元上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并获得全国劳模称号。1958年,该厂书记张书麟代表单位参加全国群英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7 21:05: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952年,中共津市市委在写给省城工部的报告中这样表述:“……以上是我市工业的情况,虽兴办工厂不多,但直接和间接地解决了当前的很多实际问题,如社会稳定问题、工人失业问题,仅今年一年,就安排了近500人就业,另外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仅烟厂一家,七个月就纳烟税18亿元(旧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7 21: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2 14: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学习,为雷老师点赞!

资料整理不易,谢谢付出、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21:50 , Processed in 0.03818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