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企业公司的创办和转业 文/朱永濂
抗战时期,津市成为沿海与四川物资中转要地,人口剧增到近20万,工商业呈畸形发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腐败,金融紊乱,物价波动,地方政府无理摊派, 一般工商业者元气大伤,面临破产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物价尚未稳定,工商业者普遍存在重货轻币思想。 不久,物价趋于稳定,但货物滞销,因而经营者信心逐渐消退。 当时,市政府一方面宣传“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一方面组织私商采取联购联销、联购分销、深购远销等办法,来提高工商业者的信心,终于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但由于种种因素,原工商业者经营的企业出现了几种新情况,如布匹、百货、药材、南货业有业务而没有资金:油业、盐业、香烟业有资金而无业务;部分工商业者消极、彷徨、苦闷,这一严重消沉现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不能让它发展下去。同时社会上也还存在一部分闲散资金,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为了充分利用游资,解除部分工商业者的顾虑,达到发展和繁荣工商业的目的,只能采取公私合营方式,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1951年8月12日由市工商联牵头,召集大的行业负责人开会,共商工商发展大计,市委书记张邦信、副市长张瑞峰出席了这次会议并讲话,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并充分酝酿后,决定筹建公私合营津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多工商业者都积极响应,并提出建议。会议明确了企业公司发起人为张邦信、张瑞峰、王树桥、刘钧、傅朝华、王锡文、李明忠、宋进城、龚道广、曾子东、黄愧吾、朱振炎、王明富、胡彬生、朱永源、徐声扬、 王振湘、聂锡桂、朱剑溪等。当即成立筹备机构,拟定公司组织章程, 发出征股书和认股书。经过会议发动, 宣传酝酿,在自愿原则下,先后吸收绸布、百货、油盐、药材、香烟、土特产、南货7个行业28户,劳资双方319人,资金50亿元(旧币)成立了公私合营津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下设百货、 布匹、土特产、信托、药材5个行业共5个门市部和3个批发部, 先后于9月18日和10月1日开业,成为我市第一批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企业,实行“四马分肥”的利润分配办法,当时这在全省也处在领先地位。
公私合营津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起来后成立了董事会,由张瑞峰任董事长,王敬任总经理(公方),张云卿任副总经理(公方),胡彬生、 朱永源分任副总经理(私方), 下设业务、人事、财务、 总务等课和信托、 布匹、 药材、土产、油脂等部门,副课长和正副经理均由私方人员担任。
公司开业伊始,由于绝大多数工商业者被分配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来,他们长期经营中小型企业,有专业知识和经商能力,熟悉商场业务。首先在全国大中城市遍设采购机构,如长沙、 上海、 重庆、广州、 武汉等长期设立有办事处,大庸、慈利、龙山附近县、 镇均派有采购员, 他们多是行家里手,精打细算, 会做生意。企业党组织亦给大家以充分信任,放手经营, 公私合作共事关系较为融洽。因此,开业后不到一年半, 就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尤其是药材畅销不衰, 效果显著:布匹花色齐全,进销快速,3个月就取得约占公司资金总额20%以上利润:士产部购销两旺,沟通城乡物资交流, 深受农民欢迎。 公司定息8厘, 年终按时照付,获得各方面信任和赞许。1953年, 我国进入了计划经济建设时期,津市正处在商业转向工业的大好时机。津市的“五反”运动选在企业公司开展,仅用3个月时间就胜利结束了。当时商业国营系统分别成立了盐业公司、油脂公司、花纺布公司、百货公司、贸易公司和供销社, 与企业公司业务上竞争激烈, 矛盾重重, 在干部队伍上他们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际,而在这方面我们的工商业者都有其优势。因此,给国有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不利,正如供销系统的一份意见书中所指出:“如果让这种企业(指津市企业公司)延续下去, 势必打击国营, 挤垮合作社,建议必须让路。”为此,经市委研究,根据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 结合津市实际情况,作出了商业逐步转向工业的重大决策。
随着六项经济措施的公布,津市企业公司领导经过全面调查和周密考虑,报经市领导批准, 将全部资金分期分批转向工业,人员按需要输送到市属国营单位和机关领导层工作。 当时澧东油厂开始投产, 急需资金运转,公司遂投入资金约半数以上,使该厂获得了新的活力, 生产得以健康发展。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