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的津市百货公司(二)
文/钟月
现在的年轻人, 当然不可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年代的职场氛围了。那时节,只要你一踏进百货公司的营业大厅, 你就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摆放得清晰明了、井井有条,顿生一种舒适感和愉悦感。 大厅内, 整洁有序地放置着若干个商品专柜,每个柜内站着一至两名售货员,当然是一色的女性。她们衣着朴素大方,不施粉黛,素面示人,和颜悦色地接待每一位顾客。顾客选好所需商品后, 一律现金交付。售货员接过顾客的钱, 拿过柜台上的算盘(那时没有计算器), 啪啪几下算好账,迅速地写下票据,然后将钱和票据用专门的票夹夹好,挂到柜台上方的一根铁丝上, 手稍微用力送了出去, 这票夹便“唰 ”地一下顺着铁丝滑到收款台。这收款台的值班人员很快取下铁丝上的票夹,极其熟练地处理好退付钱款,而后将票夹挂上铁丝, 又“唰”地一下打回到售货柜台前, 售货员当即取下票夹,礼貌地将钱款如数递给顾客, 然后相视一笑,平静而快速地完成了交易。这种从售货柜台到收款台挂票夹的铁丝不少,即每一个售货柜台起码有一个这样的对接渠道,简单而便捷。 由于他们业务熟悉,办事专注,因而效率很高且不会出现差错。这种交易场面若是放在晚上的话, 在灯光的辉耀下,你会看到, 那无数根银亮的铁丝,在细微的“唰唰 ”声中闪着跳动的光斑,煞是有趣,恍若是一幅流动的画呢。
百货公司的声名远播, 是特殊年代计划经济赋予的特殊色彩,这是历史进程中的现实存在。但津市百货公司的一枝独秀之处在于,除了整体的业务素质外公司还拥有一支非常出色的群众文艺宣传队伍, 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至今有人提及时还啧啧称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以百货公司为主体的这支商业系统的文艺宣传队伍,占据了津市业余文艺宣传的半壁江山。他们的文艺宣传活动,整个常德地区各县区的同行俯其项背,自叹弗如。那些年,他们的演出水平和名次直逼长(沙)衡(阳)株(洲)潭(湘潭),常德都未属其列。我当时就看过他们的不少节目,除了大量的歌舞曲艺外,还有歌剧《刘四姐》《婉桃》,花鼓戏《打铜锣》《补锅》《挑货郎》, 荆河戏《游乡》, 等等。这支队伍中,确乎有些这方面的人才,我至今还记得的就有姜岳金、鲁春英、贺振禄、邓春生、蒯业勋、方德姣、曾桂珍、谭瑛、张亚武、李克明等人。这些人中,特别要提及的一个人就是姜岳金,按照现在的话讲, 他就是当年的“老戏骨”。那时有一个说法,叫“无姜不成戏”,上面提到的所有戏剧和其他节目,编、导、演他全占份。由于他在这方面的突出表现,当时颇负盛名的常德地区歌舞团招募他成为了专业演员。还有一个要提及的女性,那就是鲁春英。她端庄大方, 气质不凡,悟性高,演技好,上面提到的绝大部分剧目主演非她莫属。 在多年的群众文化舞台和各种大型演艺活动中,她总是众望所归的聚焦点, 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如果拿现在的一批一线女明星来对比的话,她就是津市当年的巩俐、许晴之类。她现在虽然年事已高,但还是玩票唱京剧(几年前我还为她京胡伴奏过《钓金龟》的老旦唱腔)。像这样的男女骨干还有不少,他们长期磨砺, 不辞辛劳,共同打造了一个高水准的群众文化平台,为津市的宣传发展赢得了声誉, 至今传为佳话。
如今,这一切已成过去, 一幕幕辉煌的情景已不再,一些曾经被无数人钟情过的事物渐渐地变得陌生、模糊....我在心里问,这张当年的城市名片是不是真的就这样丢失了呢?如果没有丢失的话它如今又在哪里呢?我想,对于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不会忘却的——我确信,这张当年的城市名片,应该永远地珍藏在心里了。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