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1-9 10:33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三十一)
第五章 城市转型
第四节 窑坡工区 一、工业新布局 1954年澧水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澧东油厂被淹了半个厂,企业损失惨重。毗邻的澧南粉厂因地势高而未受淹,但生产、生活均受到很大影响。寻找一块既交通便利,又免受洪涝侵袭的工业园区,便成为津市的当务之急。经过实地勘察,决定以窑坡渡为中心,将襄窑公路西侧沿线作为津市工业拓展用地,这便是日后津市人俗称的窑坡工区。从1958至1998年的这40年里,以窑坡渡为中心,在工厂选址方面,凡用水、用电、用汽及原料供应上有协作关系的,都注意加以组合协调。如电厂与纺织企业、造纸企业都建在窑坡渡,运输量大的企业安排在运输线上,对环境污染有影响的企业,布置在距市区较远的下游地带,同时注意少占农田,节约用地。对生活区,一方面照顾工人上下班的便利,一方面考虑风向的影响,工业区与生活区保持一定的距离。 窑坡渡辟为新工业区后,从1958年新华工厂、缫丝厂在此建厂开始,迨至1980年代,有湖南车桥厂、津市电厂、津市缫丝厂、津市绸厂、津市印染厂、津市绢麻纺织厂、津市螺钉厂、津市造纸厂、津市床单厂、津市砖瓦厂、津市玻璃厂、津市打米厂、津市皮革机械厂等十几家企业先后入驻,昔日荒山秃岭的窑坡渡,已是烟囱林立,厂房鳞次栉比,成为津市工业的一张名片。 1.窑坡溯源 窑坡渡东濒澧水,是为津市通往东南滨湖各县以及长沙方向各条航线的必经之处。窑坡渡最早见于明弘治(1488一1505)《湖广岳州府志》,是为官渡。窑坡一名来自于本地窑业。因依山傍水,黏土质量好,邻近湖泊滩涂,遍是柴山(本地人称芦苇洲为柴山),可作烧结砖瓦陶器之燃料。此地离津市、新洲两地各7里,且有水路相通,交通极为便利。有资料表明,明洪武二年(1369),先后有韩承斌等11户组设窑厂17座,生产青砖布瓦,历时数百年不衰。清光绪二十年(1895),津市人田远来开办田厚记窑厂,建窑3座,有牛3头、木船2艘,雇工30人,最高年产黏土砖76万块、布瓦130万片。另还有民用陶器瓦罐烧制。1966年夏,关山芦家发现一座明代砖室墓,考其墓主为明华阳王朱悦耀,其墓室为青砖所砌,历经500多年的地下掩埋,青砖仍是四方棱,相磕仍是清亮悦耳,可见当时烧窑技术之高超。窑业虽历史悠久,但也未见过鼎盛,津市城就建在澧水旁,上游木材多,顺流而下省钱省力,用木比用砖更为便宜,可能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这里已是破窑如冢,茅草萋萋,一片荒凉。 2.项目建设 5801工程 即为新华农业机械厂的代称,58是年号,01是编号。1958年5月,在中共津市市委委员郑长清的带领下,新华农业机械厂从原北区厂址南迁,为的是企业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3年时间,共投资132万,在12万平方米内,建起近2万平方米的厂房和宿舍,职工人数达到489人。企业以生产农业排灌设施为主,兼农业机械制造和修理。1960年,生产排灌动力120型煤气机365台,为当时农村排渍抗旱发挥了较大作用,当年被评为全省五个红旗单位之一,并被树为常德地区工交学习单位。 1963年7月,因政策性调整,该厂除部分人员和设备并入澧县农业机械修配厂,依然迁回北区原址。这一进一出,刚好是5年时间。然而,戏仅演了个开场,它为7年后的湖南拖拉机厂入驻窑坡埋下了伏笔。 5802工程 即为缫丝厂的代称,58是年号,02是编号。1958年7月,由中共津市市委委员朱迎春率领的一支先遣队入驻窑坡,开始了缫丝厂的建设。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共完成了1万多平方米的土建工程,及60台(1200绪)立缫车以及煮茧、复摇、捡整、屑物、锅炉等配套设施的安装,总投资65万,于1959年8月正式生产,缫出了湖南省的第一批白厂丝,当年产白厂丝10.9吨。 创业初期,厂里借来织布木机8台,成立织绸组,采用传统手工操作方法生产原白纺绸,因质地牢固,可与杭州木机纺媲美。同年2月,从杭州的杭江和洪锋两厂购回4台电动铁木丝织机及提花龙头等设备,自行安装投产,当年产绸缎4200米。随后添置设备,组建织绸车间。另为解决当时内织外染利润外流的现状,1963年后自已动手,土法上马,又建立起丝绸印染车间。从1959年出丝,到1963年印染,短短5年时间,便已完成缫、织、染三部曲。它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历程,而且还是一代丝绸人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 两个工业企业,均由两个市委委员挂帅,当时市委、市政府办工业的决心之大可见一斑。1962年,新华农业机械厂因中央紧缩投资规模而迁回至原址,缫丝厂也经受了三年农业衰退、桑蚕萎缩的严峻考验,随后渡过难关,不断进取,由单一的缫丝起步,十年时间,逐渐形成缫丝、织绸、炼染、绢纺四个车间的联合生产企业。时至1982年,其工业年总产值2163万元,上缴利税283.56万元。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厂频繁地接待过来自京城、省城、地区的各级领导,以及各国友人,成为津市地方工业的一张名片。 二、入驻企业 津市机制砖瓦厂 1951年,津市为修建澧水南岸皇姑山粮食仓库,听取承建商的建议,同时在皇姑山东麓建两砖瓦厂,一个叫“一九”,一个叫“五一”。1953年,两厂合并,成立建新机制砖瓦厂,并在窑坡新建厂房,时为澧水流域最大的机制砖瓦厂。因窑坡本来就是古窑厂,黏土质量好,所产红砖在邻近县市享有盛名,可与湖北公安南平镇红砖媲美。建厂以来,一直是本市重点项目建设工程供应商,自1958年始,砖瓦列入计划,该厂被列入常德地区计划供应区域。 津市新华农机厂 1958年至1961年,政府共投资132万元,在窑坡渡新建厂房,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135平方米,职工489人,主要产品为排灌动力120型煤气机,1960年年产量365台,上缴税利25万元,被评为全省工交五个红旗单位之一,后受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影响,企业压缩生产规模,以铁具小型农机生产为主,年总产值仍能在百万以上。1963年,该厂将厂房及部分人员和设备并入毗邻的澧县农业机械厂,其他人员和设备迁回至北区油榨街旧址。看上去似乎折腾,正是这次扩建,其12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和一批新建的厂房引来了凤凰一7年后,湖南拖拉机制造厂入驻窑坡渡。 津市电厂 原私营光明电厂于1953年经过公私合营后,仍只供应全市的部分商业用电和居民用电,远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工业需求。1958年,津市光明电厂从北区迁至窑坡,更名为国营津市电厂,始有工业用电输出。1962年,新装750千瓦机组,并入湘中北电网,发电能力较过去增长了3倍。随后将横跨澧水两岸的飞杆改为铁塔。高至百米的铁塔以及横跨两岸800米的电缆一度成了津市一景。电厂属能源工业,也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因涉及到锅炉、发电机组等关键设备,技术含量高,于是,在日后的几十年里,各企业的锅炉安装和检修以及发电机的检修,几乎都与这个企业相关。1984年,市政府根据上面节能办关于小火电耗能高,一律停办的精神,决定撤销该厂,在原基础上筹建津市热电厂。 津市螺钉厂 1956年,经市政府批准,新新电池厂合并到螺钉厂,增加电池车间。同时因市场圆钉供应紧俏,螺钉厂又增加了圆钉生产线。随后不久,企业又在长沙一家私营颜料店接收到一整套螺钉制造设备,通过协商,上级部门同意将这厂已在上海购置的螺丝机、打头机、锯槽机、抛光机等全套约值4万多元的新设备,无偿调拨给津市螺钉厂。1957年,该厂由公私合营过渡到地方国营,正式纳入国家生产计划,主要生产木螺钉、圆钉、圆丝、标准紧固件,为中南地区唯一的螺钉专业厂。产品行销全国除台湾、西藏以外各个省、市、县,有一百多个长期重点客户,并有少量出口。因企业规模扩大,原在市区狭小逼仄的场地已不敷发展需要,遂于1958年迁至窑坡,分出电池车间,单独成立津市空气电池灯厂,同时支援开办津市五金工厂,于1959年与津市镀锌厂合并,增加生产电镀铁丝项目。1960年,在中央四机部的支持下,生产农用标准紧固件。1973年,由省机械工业局安排,增加大标准件螺栓生产。1975年,分出小标准件车间,另建津市无线电标准件厂。计划经济时期,该厂一直是市属重点企业,职工人数最高时达500多人。也是各级领导来津必访的企业之一。企业先后兼并津市新新电池厂、津市镀锌厂,1959年,更名为国营津市新津螺钉厂。在此后的很多年里,该厂一直被誉为津市的工业名片,受到省、部、地各级领导的数十次视察。 津市造纸厂 津市造纸厂始建于1960年,前身为津市松脂厂和人造木板厂,两厂因亏损严重,于1962年由地区林业局移交津市,合并改组为津市造纸厂。起初以稻草作原料,生产40克原白纸,产品粗糙,难以打开销路。1963年,省委书记李瑞山偕省工业厅负责人来厂视察,看到津市有造纸资源优势,决定向该厂投资17万元,由此企业设备得以改进,加之全厂职工努力,自制单缸单网纸机一台,开发了以芦苇为原料造纸的新工艺,成为我省首家采用芦苇造纸的工厂。在1960年至1965年间,年产量由62吨上升到411吨,产值由11万元上升到64万元。此后,企业经过不断的设备改造和工艺革新,生产、效益不断攀登,于2000年达到巅峰,成为市属企业纳税大户,其生产的“雪丽”有光纸和书写纸畅销全国,一度成为市场抢手货。 津市玻璃厂 1928年,江西人饶仪资等集资开办澧阳玻璃厂,生产吊灯、灯罩、饭鼓、花瓶、马灯等日用玻璃,3年后因亏损而停办。1959年大办工业,由津市红星日用品厂分出37名职工于中华路(原城隍庙街)组设金星玻璃厂,生产普通玻璃、明瓦及日用玻璃。1959年,其更名为津市玻璃厂,于1966年在窑坡渡新建厂房。迁址后扩大了生产,主要产品有明瓦、灯罩、灯座、冬坛、宝坛、饭鼓、花瓶、糖缸、酒瓶、压花玻璃等。1971年起,该厂向医疗器材方面发展,试制体温表和漏斗。体温表因环保不达标而停产,漏斗由普通型发展到标准型,从两种规格发展到14种规格。后又生产了磅瓶、培养皿、康维皿、染色缸、乳钵等医疗产品,民用和医用达50多种,产品行销全国各省市,部分染色缸远销港澳。 津市床单厂 津市织布厂于1969年自行制造3945型织布机2台,从此增加了宽幅蚊帐布和包单布的生产。1970年,该厂在窑坡渡征地8亩,新建床单车间。建成投产后,因相距太远,难于管理,经市里批准,床单车间从织布厂析出,组设津市床单厂,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床单和包单。该厂拥有染、织、印一整套生产流水线,职工近400人,并配备有一支较强的花型设计美工队伍,年产床单40万条。 津市绢麻纺织厂 1969年,为综合利用缫丝下脚料,经省计委批准成立绢纺厂,两年相继拨款 38万元,并从长沙、株洲、广州等地无偿调拨部分设备,新购1200锭绢纺纱锭,于丝绸厂修建绢纺车间。1973年,由国家投资120万元,增建厂房,完善设备,于1974年从丝绸厂析出,津市绢纺厂正式成立,是为湖南省唯一一家绢麻纺厂。该厂陆续生产腈纶薄呢、毛腈涤三合一、绢丝、绢绸、腈纶膨体线、绢棉球等十几个产品。1980年经省、地计委批准,国家再投资873万元,扩建为津市绢麻纺厂,有涤麻中长纺锭5700锭,多臂多梭织机180台,苎麻设备50台,从此生产上分为绢纺和麻纺两大类,产品中增加了中长涤麻花呢、苎麻布、精干麻、麻腈纱、涤粘纱、涤粘布、棉麻纱及各种色织布、白市布等,其中绢纺和中长纺产品填补了本省的空白,年产值在千万以上,职工1300余人,产品除内销外,部分出口,是为市属最大的纺织企业。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