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重臣杨阁老
张长明
.
少年时代就听人讲杨阁老的故事,心生敬慕之情,家虽离赤山只有40多里路,却没有专程拜谒阁老墓,但一直也不知道阁老墓的具体位置。二O二O年四月十四日去沅江赤山拜访一位名老中医,同时也萌生了我寻访阁老墓的想法。
这天,天气晴朗,我们一行四人驱车经过鹿角山、胭脂湖、白沙大桥,约半个小时就上了通往南县方向的S204省道,十多分钟后,只见道路左边有一仿古牌坊,上书“阁老生态风景区”,路人告诉我老中医就住在景区内,按照他的指点,七弯八拐后找到了医生的住处。事毕,看时间还早,我便询问起阁老墓来,李医生说:“现在阁老墓修建得很好了,墓址就在“阁老公园”内,离我家只一公里许。我们四人开车来到了“阁老公园”。
据资料记载,明洪武十年(1377年)沅江并入龙阳县(今汉寿县),十三年(1380年)恢复沅江县建制,赤山以骑龙分水为界,山之西半部仍属龙阳县,设“赤山总”,新中国建立后,汉寿县管辖区域设蠡山乡。1950年12月调整县界,属汉寿县管辖的赤山西半部划归沅江县,但由此衍生的地域文化一直埋藏在汉寿人民的心里。
杨阁老名叫杨嗣昌,出身官宦家庭,明崇祯时期与父亲杨鹤同朝为官,官至内阁重臣,地位显赫,死后葬于赤山。由于他为官清廉是一位事务性官僚,根据他的官职,人们就把安葬他的这处地方叫成了杨阁老。1956年9月,沅江县设立杨阁老乡,1995年10月撤区并乡,新湾镇和杨阁老乡合并为新湾镇。
阁老墓位于新湾镇杨阁老村、月形山组。沅江市人民政府于199O年5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建成“阁老公园”。
公园是由一河汊筑堤拦截而成的内湖。湖内水面有数百亩面积,湖水通过穿堤水闸可直接排放到目平湖。公园东南面的山坡上建有老年公寓群,沿湖修有游览栈道和三处仿古览胜观光长廊,杨阁老就葬在两边临湖的一山嘴上。
墓区进门有一四柱石牌坊,上刻“阁老墓”三个大字,左右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赞扬杨阁老的为官清廉,联曰:“手头干净无欲孔方,心肠干净无欲害人。”进得门来,地面全部用火烧砖铺就,整个墓区砌有水泥围栏,围栏后面桔林茂密,桔花飘香,临外湖建有仿古长廊便于游客休息,欣赏西洞庭湖风光。正对门摆放着一块巨大的晚霞红景观石,上面镌刻着:“阁老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红色大字,右边不远处就是阁老墓,墓前置一虎腿龙纹铜鼎香炉,铭文“风清气正”,落款张丹妮、徐俊敬赠,香炉后是杨阁老的铜像,通体高约2米,身穿朝服,头戴官帽,手握尚方宝剑,煞是威风。铜像背后是坟墓,坟堆用水泥护土,高1米5左右。坟墓前立有花冈岩石碑,上刻“明太子太傅大学士杨公之碑”,两边题款是: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八月廿四日重刻。山松袁恭人,農耆、農考、昃正、昃介、立。墓葬坐东朝西,依山傍水,确实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杨嗣昌(1588-1641),字文弱,自号肥居士,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诗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崇祯十年(1637年)出任兵部尚书,翌年入阁,深受崇祯皇帝信任。明末,时局动荡,农民军风起云涌,清军入侵。面对明王朝内忧外患的局势,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但他的计划没有得到崇祯的准许,没有成功。崇祯十二年(1639年)以“督师辅臣”的身份前往湖广围剿农民军。他虽然在四川玛瑙山大败张献忠,但随后被张献忠反制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李自成又攻陷了洛阳,处死皇叔朱常洵,闻此消息惊惧交加,在沙市罹病而亡 ,时年五十四岁。
杨嗣昌去世后, 崇祯帝亲撰祭文,追封他为太子太傅。不久,大明王朝也将随他一同消失。
迫于晚明时期的局势变化,家人没有将他的遗体运回常德老家,而是安葬在他长子岳父家袁鲸的祖山——赤山南端的兔子哨。
原来的杨墓,封土堆高4米多,周边用花冈岩砌筑,墓碑高3米,墓后有一月形墓枕,墓前还有一些石雕石刻。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率农民军攻陷武陵,进入龙阳后到处寻找杨嗣昌的坟墓,报复战场上剿杀他的对手,一连挖毁了杨家七代祖坟,焚烧了杨嗣昌夫妇的棺材和尸体。据《明史》记载:“断其尸见血,其子孙获半体改葬焉。”张献忠焚尸时杨嗣昌死后才二年,尸体还没有腐烂,后人将他剩下的半截尸体改葬于桃源的金厂溪。因此,杨墓第二次重修时是一座无棺之墓。他的长子山松之妻袁恭人(明、清时期四品官员夫人的封号)娘家的后裔,为了在此地纪念他,在原墓址上拢的一个坟堆,也没有立碑;现在立的这块碑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刻的。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沅江市人民政府对杨墓于2019年重新进行了修缮。时隔三百七十多年,杨阁老在天之灵,看到当今盛世国泰民安亦会含笑于九泉矣。
杨嗣昌自幼聪慧,敏而好学。《明史》称其“积岁林居,博涉文籍”。他家住常德,青年时期与来游的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竟陵派文学家钟惺等人有诗文酬答。他谙悉先朝故事,工笔札诗文奇辞,其文学作品主要创作于崇祯以前。著有《杨文弱集》《杨文弱先生集》《武陵竞渡略》《野客青鞋集》《地官集》等诗文集。其诗文的特点是:寄情山水之作,记述家乡的美景,文字间充满了豪放与热情。
.
.
杨阁老身为高官,身在京城,却心系家乡,为家乡人民办了很多好事。天启二年(1622年)为躲避政治斗争漩涡,遂称病挂冠,隐居家乡。这一时期他到处调查走访,了解乡民的生活与困苦。当他得知辰常二府年年洪水泛滥,堤垸溃决,灾荒严重,饿殍遍野,灾民流离失所,加上漕粮过八百里洞庭湖时,风高浪大,每每船倾楫摧,淹死船工无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使他寝食难安,暗自下决心要帮助家乡人民。
崇祯即位后,很赏识杨嗣昌的才能。崇祯四年(1631年)五月任命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这时他把了解到辰、常两地的灾荒和漕粮在幕僚中大造舆论,以获取这些官员的同情与支持。
据传说,有一次利用崇祯皇帝请他进宫议事的机会,悄悄溜到御用厕所里边,用准备好的蜜糖写下“辰常二府免漕粮”七个字。崇祯议事过程中上厕所,看见地上无数蚂蚁组成的字“辰常二府免漕粮”,好奇地念出了声,暗暗跟在外面的杨嗣昌听到后急忙跪下叩头,高呼“谢主龙恩,万岁万岁万万岁!”崇祯如厕完毕,出得门来,见杨嗣昌一人跪在地上,知道是他使的计谋,但自己说的话是“金口玉言”岂能反悔。转念一想,杨嗣昌是一位忠直大臣,国之栋梁,是自己器重的人,他决不会戏弄朕,虽然做法不妥,可能事出有因,也就没有责罚他。次日上朝,提及辰常二府的灾荒和漕粮,多位大臣反映实事如此,即令杨嗣昌传达自己的口谕,免除辰常二府的漕粮。
崇祯十年(1637)三月,他出任兵部尚书,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中心,十一年奏请修缮常德府城,嘉庆《常德府志城池》载:“撤旧易新,三年而工完,极其壮饰。”至今常德仍有杨阁老“城加三尺,桥修七里,街修半边”的传说。他还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实地考证了桃源境内沅江的各个风景点,为深度开发桃花源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