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875|回复: 0

老家六合垸·“老十四队”的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5 18: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3-11-19 18:10 编辑

老家六合垸5.jpg
“老十四队”的记忆

    “六合十四队”,人民公社时候的称呼,取消“公社”,大队称村,生产队称组;合乡并村以后,组的序号也不是“十四”了,……。管它呢,在我的心里的所指是明确的:老家东南角和丁家渡以及枞杨交界的地方,虽然离我老家住地不近,但昔日我和它有交接,而且有故事:
罗秋海和夫人黄腊秀.jpg
罗秋海(1945—)和黄腊秀(1948—)夫妇

    张慎国主任很热情,不顾八十高龄,听说我要回忆往事,亲自到十四队拍照采访,他发来的第一张照片是罗秋海(1945—)和夫人黄腊秀(1948—)的照片,而且还让我和罗秋海通了电话。罗秋海夫妇,分别是78岁和75岁的老人了,仍然精神矍铄。罗秋海比我大两岁,我们同在彭家湾小学读书,有印象。回生产队劳动,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时有故事传来。他结婚早,传言他特别爱自己的妻子,新婚燕尔,妻子在生产队出工车水,如果在水车上和青年男子挨着并且有说有笑,准不高兴。我不熟悉黄腊秀,看了照片,仍有明星风范,难怪年轻的罗秋海醋意浓浓。最近和罗秋海通电话,我们还忘记了自己的年龄,相互取笑。1963年年底,县里选拔青年基层干部到常德县参加“社教”试点,六合大队两个指标,一个是罗秋海,还有一个是龙元秀。大队副书记刘玉林到十四队通知罗秋海,不料罗秋海出外看湖鸭去了,找不到人。那时没有电话,联系不到人,大队党支部只好临时换人,换成钟连生。龙元秀和钟连生到常德县石板滩参加社教。社教试点结束后,等分配,龙元秀和探亲的军人恋爱结婚,错过了转干的机会,只有钟连生循规蹈矩地等待,当上了国家干部,后来官至乡镇党委书记。
    罗秋海的爷爷罗爱生,罗秋海只有两岁时就去世了。爷爷是桃源枫树人,死在六合垸。奶奶织布。家里打鱼,开轿行,有五六顶轿子出租。罗爱生当甲长,地方小头目,和保长彭五爷称兄道弟。土改时划成分,工作组干部征求他的意见划富农行不行。罗爱生比他的一个堂弟“低调”,实际是精明,说我顶多是一个富裕中农,农闲、农忙不仅没有长工,短工都没有,都是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结果划了一个上中农,也叫富裕中农。罗秋海的亲祖母死了,罗秋海是跟着继祖母长大的。继祖母人称王冬儿,津市毛里湖人。罗爱生去世,王冬儿没有儿女,又下堂和单身老头邓石三结合了。王冬儿会打鱼,和我母亲合伙打鱼,1966年暑假,我曾代替我母亲给当时称呼的年近六十的邓家三娭撑篙子“放鱼”“收鱼”(即晚上放卡子,早上起卡子,收上来卡住的鱼)。罗秋海的父亲罗松庭(1912——1973),母亲李金秀(1915—1960)有罗秋海、罗元龙和罗连秀三个子女。

姚海元(1933—1989.jpg
姚海元(1933—1989)



彭满秀(姚海元夫人1943—).jpg
姚海元的夫人彭满秀(1943—)

    “老十四队”交往密切、印象最深的是姚海元(1933—1989)。姚海元已经作古,听他弟弟姚江洲说是死于脑溢血,在去县城的路上。他活到现在应该有九十岁了。我们结缘是他曾在学校帮老师做饭。他是大队的名人,当过生产队队长,调到学校做饭,是大队有待的一种安排。当时他还身强力壮,人也活跃开朗,爱说笑。他做饭时,正是我负责学校总务。那时粮食紧张,老师们预先交米吃饭,每餐煮饭前厨子都要找“总务”称米,总务和厨师相互监督;我放得开,很多时候是姚海元自到我的卧室里称米煮饭。王诗文老师是公办老师,住安尤,家里有困难,经常交米不及时,赊账。一人缺交,多了就闹饥荒,总是由姚海元想办法,或他自己多交,或在附近邻居借米,怨言也有。但,姚海元不改开朗性格,加入我们男老师说笑的队伍。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回六合学校,我深情地对老师们说:我最快活的“时节”是六合学校的食堂,天南地北,正经话,痞话,无所不谈,这其中就有姚海元,他的荤、素段子不少。我在六合教书期间做过学校厨子的还有傅家满嗲、刘福腾和孔家满嗲等人,姚海元比这些人都活跃。

姚江洲夫妇.jpg
姚江洲(1948—)陈阳春(1951—)

    姚海元的弟弟姚江洲值得一提,按顺序,我应该是先认识他,他和我是同龄人,他出生于1948年年初,比我小三个月,读小学比我低一个年级,同学有我的生产队的龙元秀、龙忠恕、杨伯如等人。姚江洲不讳言自己起于文革,他担任过大队革委会主任,我父亲这个贫协主任也在他的领导之下。1966年某个时候,姚江洲参加县里举办的集中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学习班,结识了安昌公社和安昌砖厂的负责人,被相中调到砖厂,先任出纳、民兵连长,不久任副厂长,1989年以后任厂长、书记,砖厂成为安昌的重要乡镇企业。1993年砖厂改制,承包给私人,姚江洲被海南的一个县级砖厂聘请任厂长,整整工作了三年。女婿赵志强在安昌大兴湖承包了400亩水面养鱼、养珍珠,姚江洲辞去砖厂厂长职务,回大兴湖协助女婿养鱼。我和姚江洲电话聊天,他告诉我他的夫人是原大队书记陈良觉的侄女,叫陈阳春(1951—),两老现在是在三仙嘴社区居民,大兴湖渔场有自己的房子。后辈优秀,大女儿姚振球的孩子赵依凡上海大学毕业后在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第二个孩子赵依航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决心向姐姐学习,进名牌大学,出国留学,学成后报效祖国。

姚江洲3.jpg
姚江洲在大兴湖畔养老

   “老十四队”从桃源搬来的还有张天华,有人说同样是从桃源迁来的大队书记李恒辉对他有提携之恩。两个人的关系好,安排张天华当生产队队长。乡里的书记兰凤学也喜欢张天华,到六合蹲点,经常住在张天华的父亲张秋生家里。张天华当了几年队长之后,又被安排到大队的代销点负责,调大兴湖公社渔场工作,再后来在村里杀猪,卖肉。人缘不错,助人为乐,人夸他是“大社员”。晏西林在世时,劳力单薄,没有少帮忙。晏西林去世后,张天华更是全心全意,如同家人。张天华去世后,晏西林的家人为张天华办理后事,张天华生有所养,死有所葬。张天华的父亲张秋生,养育了五个子女:张天保,住安裕;张天富,住湖北公安;张年英(女),嫁黄合丰,养育女儿黄腊秀,嫁罗秋海,六合垸十四队;儿子老三是张天华,一直住十四队;张天元,住安化,现在同属三岔河镇。   
    晏西林的夫人李幺珍(1934—),健在,和小儿子住沅江。大儿子晏兴国,1955年出生,2019年去世;妻子陈冬秀,1964年出生,健在。

李幺珍(晏西林夫人1934—).jpg
晏西林夫人李幺珍(1934—)

晏兴国(1055—2019)晏西林第三子.jpg
晏兴国(1955—2019)


    “老十四队”还有有两件印象很深的事情,值得一记。一件事情是有一年双抢,我们生产队曾到十四队“打突击”。时间在六十年代,搞集体,十四队“双抢”落后了,我所在的六队晚稻插完几天,十四队的收割都没完成。大队调我们队去帮助插秧,时间一整天。我们去援助的是一支插秧队伍,只有一个男劳力,既是带队的,又负责挑秧,其余的都是青年和妇女,我和同是6队的青年社员即我现在的老伴邓三元都当选了。尽管我们刚经历双抢,很疲倦,但也兴奋,到新的地方可以大显身手。我们到十四队吃完早饭就下田了,十四队社员出早工扯好了秧,我们只负责插秧。我记得是好大一丘田,有5亩以上面积,但并没有和十四队的社员“混战”,就我们队里“打突击”插秧队伍单独插秧。中午休息没有地方,我记得我们只是在一个草箩背阴的地方打了一会儿瞌睡,仍然很累。那天,好像就只插了一个五亩大丘,没等吃晚饭就回家了。这天,我和十四队无论大人和小孩都没有接触。我只记得大人们在议论,实际上十四队亏了,为打突击的人办招待,不仅费人力,还要花钱,得不偿失。“打突击”,不给报酬的无私援助,由出人的单位记工分,在搞集体的时代是常见的。

挖藕.jpg
百度图片:挖藕


    第二件事情,我一生中唯一一次“挖湖藕”是在十四队。我和姚江洲通电话,75岁的老朋友回忆儿时的作文《我们的生产队》,老师评价说写得好,在班上作为范文朗读:“我家住在十四队,三面环水,南有小沙河,东有丁家渡通向唐家铺的排水沟,西面是美丽如画的谭家湖……”勾起我的回忆:可能就是我到十四队“打突击”的第二年春节,还是过苦日子时期,有一天父亲带我去挖藕,地点就在谭家湖。那天是立春,大人都说“春来一日,水暖三分。”尽管天晴出太阳,但光脚下到水里面仍然寒冷刺骨。我主要是帮助父亲搬走他挖出的淤泥,把藕起出来。挖藕很费劲,劳动时身上发热,不感觉冷了。挖藕有技巧,找到藕粘,跟着藕肠子追赶,找到正筒子藕。不会挖藕的人找不到正筒子藕,尽是“烧巴子”。我们父子体力不及人,但收获并不比别人少。回家后,母亲就用擂钵把藕擂碎,做藕粑粑吃,在忍饥挨饿的年代,弟弟妹妹为能填饱肚子无不高兴!
【书名题字:徐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22:20 , Processed in 0.0359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