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文人风骨朗朗(一) 文/ 湛建章
一条关于西班牙找到塞万提斯遗骸的新闻中,有这样一句话:“目前全世界共有60余种文字的1000多种《堂吉诃德》翻译版本,其中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博物馆收藏的中文翻译版本有4种,最早的版本是贺玉波于1933年翻译的。”
贺玉波,这位最早将《堂吉诃德》译为中文的学者,是1930年代上海左翼文坛有名的文艺批评家、翻译家、作家。1939年回到湖南后他携家眷在时局相对平稳的益阳办学,直至1982年辞世。月初, 记者在长沙见到贺玉波的儿子贺修平,已经80岁高龄的他,讲述了父亲风雨飘摇的一生。
求学于北京 1906年,贺玉波出生于湖南津市一个商人家庭。他先后就读于长沙兑泽中学和岳云中学,中学毕业后去了北京, 初到北京就读于私立法政大学,一年后转入北京师范大学。贺修平回忆, 父亲向他讲述过在北京大学接受马列主义教育的往事。 当时, 北大红楼是中国反帝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北京的进步大学生有很多就是在这里接受的马列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洗礼,贺玉波也不例外。1927年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这,也成为他日后活跃于上海左翼文坛的一个契机。1927年是多事之秋。7月,贺玉波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为留在北京开展地下工作,他放弃了受聘至东北大学任教的机会, 受领了“在北伐军攻城时举行暴动”的革命任务。为此,他暗中监视宣武门大街和骡马市大街反动军警的岗哨及活动情况,做了周密的城防调查。一天晚上,他在北京文艺中学开会,面见了北大教授高仁山(国共合作时期北京市党部负责人之一),领回了一大捆标语,然后分给各区分部, 当夜贴满街头巷尾。但这一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冬天,中共北京市委交通员被捕叛变,党在北京市的总机关被抄,高仁山被捕。贺玉波埋藏了党员名单,奉命紧急疏散隐蔽,坚守一段时间后, 于1928年1月取道天津趁夜色赴塘沽,搭乘轮船至上海,从此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