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33|回复: 6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三十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0 11:52: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1-20 12:11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三十七)

k蟞龐 2023-07-01 10.16_1_edit_238041641205912.jpg

第六章  工业立市

第一节 工业门类及主要产品
五、轻工
    1.造纸
    1950年代初,市政府鼓励私营商业向工业转移。1954年,津市五三皮蜡纸厂创立,聘请浙江师傅,以枸树皮、山棉皮为原料,手工操作,生产电池皮纸和蜡纸坯。1960年,市松脂厂和人造木板厂合并改组为津市造纸厂,自制787型单缸单网圆网木架纸机,以稻草为原料,生产原白有光纸,产品粗糙黑厚,由商业部门包销。1963年,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李瑞山视察津市,批准向该厂投资17万元添置蒸球、漂洗机等设备,改木架纸机为铁架纸机。同年,以技术员孙贵年夫妇为主研制成了芦苇造纸新工艺,生产出克重稳定的32克漂白有光纸,为湖南芦苇造纸渊薮,1965年生产量达411.95吨。
    1965年,五三皮蜡纸厂迁往大洼新址,改称地方国营津市蜡纸厂,次年投资30万元购置锅炉、蒸球、打浆机等设备,仿制侧浪式1092型纸机1台,改手工操作为机械操作。1969年,市卫星制索厂以稻草、废纸为原料生产瓦楞纸、包装纸、卫生纸,更名为红旗造纸厂,因产品滞销,未几停办。1973年,市蜡纸厂在侧浪式纸机上试制出卷烟纸样纸,1978年省、地批准其进行技术改造,用设备贷款添置 1880型多缸长网纸机1台,开始卷烟纸批量生产,侧浪式纸机改产皱纹卫生纸。次年,津市造纸厂购进1575型单缸双网散装纸机零件,自行加工安装成功,以液氯漂白新工艺替代漂白粉漂白,是年机制纸年产达1506.7吨。1981年5月,由省造纸公司提议津市造纸厂与津市蜡纸厂联合成立津市造纸总厂,因管理不便两年后又分为两个厂。蜡纸厂改称津市大洼造纸厂,并贷款130万元加快技术改造,1983年,卷烟纸年产达1306吨,获利57万余元。1985年,后该厂发展趋缓,出现经营性亏损。
    1986年,津市造纸厂与邵阳造纸厂实行产品联营,引进该厂圆网纸机生产双胶纸专利,用全芦苇浆生产普压双胶纸和静电复印纸成功,从而减少木板浆进口,节省外汇。1988年,省经委、省轻工厅将津市造纸厂列入“星火计划”,拨款96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购置1575型双缸双网纸机1台,生产规模骤增,是年年产即达3848吨,创产值624.71万元,利税324.48万元。职工人均创税利过万元,工厂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双胶纸与静电复印纸双获湖南省新产品技术开发优秀奖和国家“星火计划”成果银奖。1990年,其又分获全国首届轻工博览会银奖、铜奖。是年全市造纸行业共有企业2家,固定资产原值1180.5万元,职工707人,全市共生产双胶纸与静电复印纸4176吨,卷烟纸1079吨,卫生纸131吨,完成总产值1145.9万元,实现税利336万元,具备年产各类纸张8000吨的生产能力。
    1990年代,两造纸厂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洼纸厂因诸多因素于1994年关门停产,窑坡造纸厂经过新产品研制和设备改造,生产经营节节上升,于1997年生产机制纸10289吨,此后,又对1770纸机实施技术改造,为日后企业改制打下了坚实基础。2002年9月,窑坡纸厂实施两个身份置换,“湖南雪丽造纸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翌年4月,改制仅8个月,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完成工业产值6970万元,销售收入6565.56万元,上缴利税435万元。   
IMG_20231120_100422.jpg

        ▲津市造纸厂        
   

IMG_20231120_100452.jpg

        ▲窑坡造纸厂的芦苇停靠码头        
    2.蚊香
    1980-1981年,市人民政府利用斑马蚊香经营优势,将市竹器厂、高压水管厂先后并入该厂。同时组建津市蚊香总厂,辖一、二、三、四分厂。1981年,全市蚊香产量达56800标箱,居全国首位。1982年后,国家调整外贸补贴额,故外销下降,但内销增长势头不减。嗣后又陆续开发无烟蚊香、中草药蚊香、气雾蚊香、电热蚊香等新品。1983年受轻工部委托,由谭贵忠主持草拟蚊香国家标准。1985年,斑马牌高级蚊香全击蚊虫时间、有机氯残留量、燃点时间及外观等各项指标全面超过“红牌坊”。年产蚊香10.03万标箱,1988年达16.42万标箱,为是年全国蚊香总产1/10(其中出口6455箱),产值2270万元,利税361万元。同年,以该厂为龙头组成全国蚊香行业最大企业集团-湖南斑马蚊香企业集团公司,成为拥有生产、科研、商业、外贸等25家成员单位参加的新型经济联合体。是年,市蚊香总厂进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
    1990年,全市(包括乡镇办江南蚊香厂和街办益民蚊香厂)共生产蚊香12万标箱,其中出口近万标箱,总产值2434.1万元,利税142.70万元,全行业共有职工921人,固定资产原值1289.9万元。主产品“斑马牌”高级蚊香先后荣膺国家质量银质奖、全国轻工业出口产品金龙腾飞杯金质奖、上海1988年“今夏之最”金棕榈奖、1990年轻工部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畅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500多个县市及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蚊香产业在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企业于1993年后相继与外资公司合资组建驱蚊系列产品,如气雾剂、药物电热蚊香、液体蚊香等,均收效甚微,尤以海南办厂企业盲目扩张为一大败笔。这期间,蚊香产量虽有提升,但营销失策及市场竞争日增,企业每况愈下。在2000年公有企业改革中,蚊香总厂改组为湖南斑马蚊香股份有限公司,但无力回天,2002年,公司整体出让,更名为湖南新斑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IMG_20231120_100247.jpg

      ▲蚊香总厂30年未曾改变的厂大门        
   

IMG_20231120_100307.jpg

▲蚊香产品
    3.猪鬃
    猪鬃加工为津市二轻工业仅次于蚊香的第二产业。其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因市场在国外,常受国际政治风波的影响而跌宕起伏。1970年代初,国际猪鬃市场有所松动。1976年中美建交后,猪鬃外销更趋活跃。1978年,猪鬃年产达2931箱,其中水煮猪鬃1152箱,占总产量39.3%,省外贸确定该厂为全省唯一水煮猪鬃生产厂家。1980年,英、美、日等国向湖南定购水煮猪鬃1800箱,省外贸将全省各猪鬃厂生产的汉庄猪鬃全部集中于该厂加工,是年猪鬃年产达4800箱。
    1981年后,猪鬃收购市场放开,各地纷纷办厂,遂先后与省内外14个县20多个供销部门联合建立收购点,解决原料不足矛盾,逐步形成年产水煮猪鬃万箱生产能力。1985年,猪鬃厂与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湖南省分公司及津市外贸公司联营,猪鬃年产达9530箱,其中水煮猪鬃5262箱,实现产值591万元,上交税利98万元。迨至1990年,历年生产均保持在9200箱以上,产品大部分外销。1990年因上年北京动乱影响,出口减少近2000箱,加之销价年内4次下调,企业亏损90万元。1992年,猪鬃厂引进一名南京大学生物系的毕业生,利用猪鬃下脚料开发生产胱氨酸,颇有收效,后因规模太小而停产。        1995年,猪鬃市场向好,企业扭亏为盈,但受资金困扰,产量难以回升,4820箱成为瓶颈,此后逐年下滑,于2000年停产,由杨帮进与人合伙租赁经营。2001年,由颜军收购重组为湖南金湘猪鬃实业有限公司,是时境内仍有多家私营业主从事猪鬃加工。
    猪鬃与蚊香一样,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出口赚美元而外表光鲜,但每一缕猪鬃出自指间,个中艰辛少有人知。尤其是鬃脊毛,异常扎手,故凡在择毛车间工作的人没有一双好手。   
IMG_20231120_100331.jpg

       ▲猪鬃厂车间        
   

IMG_20231120_100403.jpg

▲猪鬃厂产品
    4.制刷
    1922年,九澧贫民工厂设编织科,生产羊毛刷、钢丝刷、衣鞋刷、牙刷等。民国18年,陈春庭在津市贺家拐开设春茂祥牙刷店,兼作麻将,从业10人。抗日战争时期,境内有牙刷作坊8户,年产80000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制刷业仍以私营作坊形式生产。1956年,津市牙刷生产合作社成立,有社员20人,资金不足200元。1960年代初,制刷企业发展到3家,产品达10余种,但设施简陋,工艺粗放。进入1970年代后,工业用油漆刷在市场走俏,制刷业乃全力发展漆刷生产,五金公司包销产品,经营渐有起色。1977年,工艺制品厂试制出口油漆刷成功,次年外销9000打。1979年,木制件厂、塑料二厂先后并入该厂,改称津市制刷合作工厂,仿制专用设备50多台,当年生产“海鸥牌”油漆刷79000打,全销西德、瑞典、泰国等国。嗣后产量逐年增长,1985年达28.22万打,1988年增至36万打,外销扩大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9年,出口受阻,主要原料涨幅达200%以上,产品销价下调50%,企业效益下降,1989-1990年两年亏损87万元。1991年,因出口拉动,年产油漆刷50万打,次年猛增到80万打,创历史最高水平。此时,因江浙一带乡镇刷厂兴起,企业产量逐年递减,1995年仅有21.11万打的产量,1996年,该厂被猪鬃厂兼并,油漆刷停产。
    5.制革
    清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市境有毕宏发的皮革作坊生产烟熏牛皮,其产品主要用于制作油鞋、木屐,是为津市制革起源。1950年代初,牛皮为“部管统配”物资,资源不足,皮革业发展缓慢。1952一1953年,19名皮革工人先后组成“工力”“工联”两个联营组,为国营畜产公司加工生牛皮,年产近万张。1956年,联营组转为制革生产合作社,有社员38人,变来料加工为独立经营。次年生产牛重革 11.15 吨,轻革6667 平方米。1958年,津市红旗制革厂成立,有职工142人,同年试制再生革成功。1960年代初,皮源锐减,省畜产公司停止对津供应牛皮,生产停顿。1960年代中期,津市制革业另辟蹊径,新增猪皮革生产,遂重现生机。1966年,津市生产猪皮革10800张(折牛皮6300张),1968年增至26600张(折牛皮16900张)。1970年前后,制革厂陆续添置大型制革专用设备,采用酶法脱色,实现重革快速鞣制、轻革无浴鞣制等新工艺,猪皮革年产稳定在30000 张左右,1974年达62300张。1978年,省皮革公司确定该厂为牛皮革重点生产厂家。
    1980年代是津市制革最好的一段时期,1981年,牛、猪皮革年产分别达30000张和14.75万张,工业产值为438万元,创利税82万元。尔后又两次用银行基建、设备贷款共332万元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在北大路建成车间、仓库6623平方米,引进意大利片皮机、削匀机、平板式烫革机、真空干燥机、喷浆机等先进设备,形成年产20万标准张生产能力。1985年,该厂迁入新址,改称津市制革厂,次年总产值438.74万元,实现税利55万元。1987年后,牛皮市场放开,进价大幅度调高,生产形势渐窘。又因企业内部技术力量薄弱,职工素质与引进设备不相适应,产品档次低,质量欠稳定,销售市场乃逐渐丢失。1990年,其猪、牛皮革产量不足40000张,仅为生产能力的1/5,亏损105.22万元。1992年,制革厂关门停产。
    6.革制品
    光绪二十八年(1902),桃源人陈洪昌来津市开设油鞋作坊,雇工4人。民国后,制革业大规模改传统的熏皮制革工艺为药水制革工艺,加之压皮机的专用机械设备引进,皮革质量大大提高,市面上成批出现以此皮革制作的鞋子,即当时所谓的“东洋皮鞋”,年产一万多双。一时制革行业风行,大小20多家,从业人员近200人,一跃成为当时最大的手工业。其中汉口人刘云山开办的炳泰元皮革作坊,从业人员有40多个,有压皮机一台,采用化学制皮工艺,产品直运汉口。截止到抗战前夕,牛皮制革年产量达到17000多张。
    1950年代始,革制品加工从原有的作坊加工起步,通过组社、合社,逐步建起皮鞋厂、皮件厂、木屐社三家二轻工业企业。除木屐社途中转业生产橡胶制品,皮件厂、皮鞋厂两家企业一直持续到2000年公有企业改制。其中皮鞋厂以年产值过百万一度成为二轻骨干企业。而皮件厂的部分皮革制品通过外贸成为出口订单产品。
    1980年代革制品一度呈现向好趋势,全市(含街道企业)年产皮鞋20000双,出口皮箱5000口,皮手套70000打,皮鞋60000余双。皮鞋最高年份产量增至11.42万双。市皮件厂建成模压箱生产线,并联合省内同行,在深圳设立分厂,年产值达154万元。市皮鞋厂与上海光明皮鞋厂产销联营,引进旅游鞋、运动鞋及超尖皮鞋等产品,产量增至90200双。此间街办鸿达、九洲皮鞋厂相继投产。1990年,全行业共有皮鞋厂4家(其中街办3家),皮件厂1家,固定资产原值累计187万元,职工437人,年产皮鞋17.66万双,皮箱2460口,皮手套92500打,总产值392.3万元。随后全行业呈现衰退趋势,时至1990年代末,除皮鞋回归作坊外,其他皆关门闭户。
    7.金属制品
    津市五金制品发源甚早,明清即有为水上服务的钉焗、铁锚等,清康熙年间有了生产小农具的铁匠铺,民国时期更是有了铜器和白铁店多家,津市境内五金均属作坊家庭式作业,规模小,故又称“小五金”。截止到1949年,境内有铁匠铺18户,有铜器店孟华鑫、申德元、曾友记、申玉成等20多户,有白铁店吴吉兴、李兴友、徐正兴、周鸿顺等13户,各店制作五金商品,其中袁国华、段和泰的剪刀、剃头刀在澧水流域享有盛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五金制品行业仍有97户301人继续经营。1955年,铁器生产一社成立,1957年,各类五金社增至8个,尔后或分或合,增设新厂,1965年,全行业共有企业11家,完成产值163.77万元,创利17.52万元,并有元钉、元丝、镀锌丝、铁页蒲滚等新品问世。1968一1970年,为解决企业规模过小、产品重复的矛盾,全行业调整改组为冷作厂、日用五金厂等7家企业,1975年生产煤油炉10000件,白铁桶8400个,藕煤炉7600个,铁制小农具30000件,其他日用铁制品15700件。产值、利润分别达448.42万元和34万元。1970年代末,金属制品行业按专业对口要求划出部分企业归口机电系统,1980年代初尚剩市五金电器厂(原锻造厂)和市金属制品厂(原冷作厂)两家继续经营。
    1981年,市五金电器厂与湖南省煤炭科学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81-2型节煤炉,较普通藕煤炉节煤25%~30%,投放市场后旋即走俏。1983年,金属制品厂开始82-3型节煤炉生产。1985年,五金电器厂与省煤科所再度合作,研制成功SMZ-220型大蜂窝煤灶。1989年,两厂共产节煤炉35.63万个,产值617万元,实现税利38.42万元。同年,市五金电器厂又推出新品一多功能微型餐桌炉,一时风靡市场,备受消费者青睐。1990年,两厂共有固定资产原值289.2万元,职工257人,生产“乐川牌”系列炉具10多个品种计43.19万个,实现产值592.6万元,上交税利38万元。
    1990年代,五金电器厂与金属制品厂两家同以生产节煤炉为主的市属企业发生了变化,五金电器厂生产旺、效益好,但场地逼仄,难以形成大批量生产规模。金属制品厂场地大,但由于管理的原因,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纷纷外出办厂,生产不景气。经市政府批准,两厂合并,组设津市五金电器总厂,建5条新生产线,形成年产100万台节煤炉的规模,当年生产节煤炉45.8万台。而就在此时,节煤炉市场悄然发生变化,市场趋向饱和,煤气炉初现市场,加之周边民营节煤炉厂兴起,自带公有企业积弊的五金电器总厂难以与其竞争,生产经营一路衰退,于2000 年停产,2001年由澧县刘继文等人收购重组为乐川燃具有限公司。境内时有3家民营节煤炉企业存续。
    ......待续

wKgBs1hh36yAJ2FBAAykIfM5XJM339_edit_173187745530703.jpg



56075_edit_1731225642804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0 15: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1950年代初,市政府鼓励私营商业向工业转移。1954年,津市五三皮蜡纸厂创立,聘请浙江师傅,以枸树皮、山棉皮为原料,手工操作,生产电池皮纸和蜡纸坯。1960年,市松脂厂和人造木板厂合并改组为津市造纸厂,自制787型单缸单网圆网木架纸机,以稻草为原料,生产原白有光纸,产品粗糙黑厚,由商业部门包销。1963年,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李瑞山视察津市,批准向该厂投资17万元添置蒸球、漂洗机等设备,改木架纸机为铁架纸机。同年,以技术员孙贵年夫妇为主研制成了芦苇造纸新工艺,生产出克重稳定的32克漂白有光纸,为湖南芦苇造纸渊薮,1965年生产量达411.95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0 15: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1965年,五三皮蜡纸厂迁往大洼新址,改称地方国营津市蜡纸厂,次年投资30万元购置锅炉、蒸球、打浆机等设备,仿制侧浪式1092型纸机1台,改手工操作为机械操作。1969年,市卫星制索厂以稻草、废纸为原料生产瓦楞纸、包装纸、卫生纸,更名为红旗造纸厂,因产品滞销,未几停办。1973年,市蜡纸厂在侧浪式纸机上试制出卷烟纸样纸,1978年省、地批准其进行技术改造,用设备贷款添置 1880型多缸长网纸机1台,开始卷烟纸批量生产,侧浪式纸机改产皱纹卫生纸。次年,津市造纸厂购进1575型单缸双网散装纸机零件,自行加工安装成功,以液氯漂白新工艺替代漂白粉漂白,是年机制纸年产达1506.7吨。1981年5月,由省造纸公司提议津市造纸厂与津市蜡纸厂联合成立津市造纸总厂,因管理不便两年后又分为两个厂。蜡纸厂改称津市大洼造纸厂,并贷款130万元加快技术改造,1983年,卷烟纸年产达1306吨,获利57万余元。1985年,后该厂发展趋缓,出现经营性亏损。
    1986年,津市造纸厂与邵阳造纸厂实行产品联营,引进该厂圆网纸机生产双胶纸专利,用全芦苇浆生产普压双胶纸和静电复印纸成功,从而减少木板浆进口,节省外汇。1988年,省经委、省轻工厅将津市造纸厂列入“星火计划”,拨款96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购置1575型双缸双网纸机1台,生产规模骤增,是年年产即达3848吨,创产值624.71万元,利税324.48万元。职工人均创税利过万元,工厂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双胶纸与静电复印纸双获湖南省新产品技术开发优秀奖和国家“星火计划”成果银奖。1990年,其又分获全国首届轻工博览会银奖、铜奖。是年全市造纸行业共有企业2家,固定资产原值1180.5万元,职工707人,全市共生产双胶纸与静电复印纸4176吨,卷烟纸1079吨,卫生纸131吨,完成总产值1145.9万元,实现税利336万元,具备年产各类纸张8000吨的生产能力。
    1990年代,两造纸厂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洼纸厂因诸多因素于1994年关门停产,窑坡造纸厂经过新产品研制和设备改造,生产经营节节上升,于1997年生产机制纸10289吨,此后,又对1770纸机实施技术改造,为日后企业改制打下了坚实基础。2002年9月,窑坡纸厂实施两个身份置换,“湖南雪丽造纸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翌年4月,改制仅8个月,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完成工业产值6970万元,销售收入6565.56万元,上缴利税435万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0 15: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蚊香
    1980-1981年,市人民政府利用斑马蚊香经营优势,将市竹器厂、高压水管厂先后并入该厂。同时组建津市蚊香总厂,辖一、二、三、四分厂。1981年,全市蚊香产量达56800标箱,居全国首位。1982年后,国家调整外贸补贴额,故外销下降,但内销增长势头不减。嗣后又陆续开发无烟蚊香、中草药蚊香、气雾蚊香、电热蚊香等新品。1983年受轻工部委托,由谭贵忠主持草拟蚊香国家标准。1985年,斑马牌高级蚊香全击蚊虫时间、有机氯残留量、燃点时间及外观等各项指标全面超过“红牌坊”。年产蚊香10.03万标箱,1988年达16.42万标箱,为是年全国蚊香总产1/10(其中出口6455箱),产值2270万元,利税361万元。同年,以该厂为龙头组成全国蚊香行业最大企业集团-湖南斑马蚊香企业集团公司,成为拥有生产、科研、商业、外贸等25家成员单位参加的新型经济联合体。是年,市蚊香总厂进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
    1990年,全市(包括乡镇办江南蚊香厂和街办益民蚊香厂)共生产蚊香12万标箱,其中出口近万标箱,总产值2434.1万元,利税142.70万元,全行业共有职工921人,固定资产原值1289.9万元。主产品“斑马牌”高级蚊香先后荣膺国家质量银质奖、全国轻工业出口产品金龙腾飞杯金质奖、上海1988年“今夏之最”金棕榈奖、1990年轻工部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畅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500多个县市及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蚊香产业在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企业于1993年后相继与外资公司合资组建驱蚊系列产品,如气雾剂、药物电热蚊香、液体蚊香等,均收效甚微,尤以海南办厂企业盲目扩张为一大败笔。这期间,蚊香产量虽有提升,但营销失策及市场竞争日增,企业每况愈下。在2000年公有企业改革中,蚊香总厂改组为湖南斑马蚊香股份有限公司,但无力回天,2002年,公司整体出让,更名为湖南新斑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0 15: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猪鬃加工为津市二轻工业仅次于蚊香的第二产业。其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因市场在国外,常受国际政治风波的影响而跌宕起伏。1970年代初,国际猪鬃市场有所松动。1976年中美建交后,猪鬃外销更趋活跃。1978年,猪鬃年产达2931箱,其中水煮猪鬃1152箱,占总产量39.3%,省外贸确定该厂为全省唯一水煮猪鬃生产厂家。1980年,英、美、日等国向湖南定购水煮猪鬃1800箱,省外贸将全省各猪鬃厂生产的汉庄猪鬃全部集中于该厂加工,是年猪鬃年产达4800箱。
    1981年后,猪鬃收购市场放开,各地纷纷办厂,遂先后与省内外14个县20多个供销部门联合建立收购点,解决原料不足矛盾,逐步形成年产水煮猪鬃万箱生产能力。1985年,猪鬃厂与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湖南省分公司及津市外贸公司联营,猪鬃年产达9530箱,其中水煮猪鬃5262箱,实现产值591万元,上交税利98万元。迨至1990年,历年生产均保持在9200箱以上,产品大部分外销。1990年因上年北京动乱影响,出口减少近2000箱,加之销价年内4次下调,企业亏损90万元。1992年,猪鬃厂引进一名南京大学生物系的毕业生,利用猪鬃下脚料开发生产胱氨酸,颇有收效,后因规模太小而停产。        1995年,猪鬃市场向好,企业扭亏为盈,但受资金困扰,产量难以回升,4820箱成为瓶颈,此后逐年下滑,于2000年停产,由杨帮进与人合伙租赁经营。2001年,由颜军收购重组为湖南金湘猪鬃实业有限公司,是时境内仍有多家私营业主从事猪鬃加工。
    猪鬃与蚊香一样,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出口赚美元而外表光鲜,但每一缕猪鬃出自指间,个中艰辛少有人知。尤其是鬃脊毛,异常扎手,故凡在择毛车间工作的人没有一双好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0 19:51: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雷局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9: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杨支埃 发表于 2023-11-20 19:51
欣赏佳作,为雷局点赞!

谢谢杨秘书长的支持与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21:37 , Processed in 0.0395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