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河戏艺术大家吴云禄小传 文/佚名
1935年2月14日吴云禄出生于澧县荣家河,1947年在澧县荣家河入选荆河戏科班“大新班”,师从荆河戏名伶熊南云、孙升福、李合春,行当生角。出科后加入津澧一带的荆河戏“松秀班”,年轻的他出演《游龙戏风》,以高亢悠扬的唱腔、俊美的扮相和精湛的基本功,受到观众的青睐,担纲生行主角。 建国后,随戏班加入“津市群众湖湘剧团”,1956年改名“津市荆河戏剧团”。1962年, 剧团排演田汉创作的新编历史剧《谢瑶环》,吴担任此剧的作曲和导演, 率先将古老的荆河戏进行改革,其优美新潮的唱腔、新颖的导演手法,使艺术质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赴长沙演出, 轰动省城, 受到时任省委书记张平化亲切接见。1964年,剧团排演剧作家杨善智创作的现代戏《太平村》,他又担任此剧的作曲、导演和主演,被选入中南五省(区)戏曲汇演, 受到专家高度赞扬。 “文化大革命”时,剧团移植排演《红灯记》《沙家浜》《杜鹏山》《平原作战》《磐石湾》《龙江颂》等京剧样板戏, 身为剧团艺委会主任的他担任了样板戏的全部作曲。此时是他艺术生涯中的成熟阶段,他大胆地改革古老的荆河戏唱腔,融入其他剧种和地方小调的音乐元素, 使其北路唱腔高亢激昂、 悠扬悦耳、潇洒奔放, 南路唱腔阴柔婉转、凄美动人、擦人心魂,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文化大革命”后, 吴担任津市荆河戏剧团团长,除了领导剧团的日常工作,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剧团的艺术创新中。因“文化大革命”后电视、电影、流行歌曲的冲击,地方戏曲受到很大的影响,古老的荆河戏已不能适应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在每台戏的排演中都要重新谱曲,老戏新排,灯服导效都要更新,提高荆河戏艺术质量,吸引年轻观众。身居团长的他又担纲许多新戏的作曲和导演工作。2008年, 年事已高的吴云禄又参加了“常德市建设文化名城系列从书”的编撰工作,担任《荆河戏音乐研究》一书的艺术顾问,他创作的荆河戏《谢瑶环:谢瑶环深宫九年整》经典唱段,被选入书中。长期的艺术实践,加之聪颖好学,刻苦钻研,工作十分敬业,他基本上掌握了荆河戏的全套技艺,成了集编、导、演、唱、作曲、操主胡、京二胡、主鼓、操锣钱、 导具制作等于一身的荆河戏艺术家。荆河戏有400年历史,出了一大批技艺较全面的荆河戏名伶,但像他这样门门技艺高超的荆河戏艺术家,是风毛麟角。他一生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的传承、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2011年12月18日, 吴云禄因重病逝世,享年76岁。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