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刘宗燮(三)
文/刘毅
1949年7月津市解放, 父亲全身心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为了摆脱医院经费匮乏、难以为续的困境, 父亲集思广益, 开源节流, 延长门诊时间、扩大出诊范围等以缓解医院经费不足的困难, 保持医院的正常运营, 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和解放军南下部队看病就医的需要。1949年10月解放军南下广州的部队在路经津市途中,爆发了严重而致命的“脑性疟疾”,由于病情爆发突然, 部队医院缺乏治疗经验和必备的抢救药物,解放军战士生命危在旦夕。部队医院领导和一位姓陈的军医向父亲医院紧急求助, 要求协助治疗。 父亲毫不犹豫,立即组织医护抢救小组并亲自带队,带上医院所有治疗“脑性疟疾”的特效药物——针剂“注射喹啉”,全力以赴投入到紧急抢救工作之中,不分昼夜, 日夜守护,竭尽全力地抢救解放军战士的生命。因为诊断正确, 医术精湛, 抢救及时, 护理得当,病情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解除了疟疾进一步扩散传染的危险, 受到了津市市政府和驻军部队的高度赞扬。驻军医院领导和部队医生还特别邀请父亲和医院抢救小组成员,到当时津市最好的餐馆吃饭,以表达深切的感激之情。1950年1月父亲代表“津兰医院” 与新成立的津市人民政府, 协商成立“联立津兰医院”。1950年10月父亲积极配合市人民政府清理医院资产, 全面接管医院。 “联立津兰医院”改名为“津市市立医院”。这期间父亲受津市人民政府任命,继续担任“联立津兰医院”院长,为解放军南下驻军的医疗和市人民政府有序接管医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51年,医院开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津市人民政府任命市卫生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医院院长和党支部书记,主持医院全面工作。 父亲被任命为副院长主管医院业务工作。 当时父亲不到三十岁,充满活力,朝气蓬勃。 他满怀激情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医院的改造与建设之中,很快医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53年医院新门诊部在澧水北岸市中心拔地而起, 1955年医院住院部在风景优美的澧水南岸皇姑山下落成。医院形成南北呼应、 平行发展格局。就当时来说,医院住院部大楼属于津市最威风、最气派的大楼。至此医院划归常德行署直辖管理,并正式更名为“津市市人民医院”。随着医院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加,医院工作千头万绪。父亲积极配合医院领导工作, 运用所学之长,建立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引进优秀医务人员和先进医疗设备,积极投入党的中心任务工作。无论是在西洞庭湖治理工程, 还是荆江分洪工程, 无论是血吸虫病的防治以及灭螺工作,还是在大跃进年代的大炼钢铁运动中的医疗保障等,他都身先士卒,始终站在医疗保障第一线。同时父亲在政治上迫切要求进步,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经党组织严格考察, 于1956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更加坚定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进一步增强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