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韩明楚(一) 文/韩佑君
我的父亲韩明楚, 原津市市人民医院院长,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精湛的医术奉献给了这座小城,声名遐迩。 “九澧一把刀”就是澧水流域的老百姓对我父亲医德医术的最高褒奖和赞誉。
20世纪初,芬兰传教士活动在湘北一带。1902年,芬兰传教士喜沃恩来到津市。1903年,芬兰人立足津市,建成福音堂,开办了津兰小学和中学。尔后一批批芬兰人来到津市。1907年,芬兰人黑金和妻子玛莎在津市开办诊所,传播西医。1911年,喜沃恩扩大了诊所, 在教堂边新建了病房, 正式命名为“津兰医院” 当时虽只有3名外籍医护人员,病床几张,但开创了澧水流域用西医诊治疾病的先河。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医院迎来了第一轮发展高潮。当时中国和欧美各国联合共同对付日德法西斯,大量的物质、设备、药品以及新的技术引进传播, 加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西医已被人们广泛认识接受,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津市解放时,津兰医院已有医务人员57名,病床近50张,有了专业分科,是现代意义的医院。其中有8名外籍医护人员,这些外籍医生通过教会在湘雅、德雅和津兰医院之间轮流执业,医院拥有当时最先进的X光机、心电图机以及检验、手术、麻醉设备和技术,医院声名很大。一时间,津兰医院成为与湘雅医院和广德医院齐名的湖南三家医院。1949年底,外籍医护人员离津归国, 当时津兰医院留守院长刘宗燮联合津市北大路诊所,请求市人民政府联办、扩建医院,为建设新中国服务。1950年1月,联立津兰医院成立,11月市政府全面接管医院,更名为“市立津兰医院”,1952年医院交由常德专署直管。1953年,最后一名芬兰牧师白光明离开中国。1955年医院更名为津市市人民医院,奠定了今天大发展的基础。
1943年,我的父亲进了医院,洋人牧师白光明常与我父亲聊天。看到外国人兢兢业业地工作, 我的父亲很受感动、 很受启发和教育,于是在业余花了大量时间自学英文和医学知识。
1951年至1953年间, 我的父亲向芬兰医生和传教士如饥似渴地学习医学知识,和他们感情非常深厚,当他们纷纷离开津市回国时,真舍不得他们走。我爸说,为什么要赶芬兰医生回国呢,他们都是白求恩。1949年解放军南下,成批的军人倒下(患了疟疾),我爸和他们这些芬兰医生不分日夜, 不怕传染,既当医生,又当护士, 还当卫生员,为解放军治病。我爸说这些人真的就是为病人,出钱出力,很有奉献精神啊。由于舍不得芬兰医生,我爸爸竟然挑担子走路将其送到了长沙。
解放初期,洞庭湖一带血吸虫肆虐,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我爸爸就曾在澧水流域带领医疗队不辞辛劳各处巡查、 组织灭螺,为消灭血吸虫病做出了重要贡献。津市、澧县的地方志对此均有记载。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