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大夫廖军传(四)
文/吴友文
廖军医生自己身体力行,先后在棠华和如东驻乡蹲点两年多,她在卫生院给村民看病,给乡村医生讲课,开办新法接生培训班,在田间地头向农妇宣讲生育知识,有时夜间甚至出诊到农家抢救遇到生命危险的产妇,那些年廖军结识了许多乡村医生,很多病人也开始认识廖医生, 知识也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全市上下的努力下,津市地区推广新法接生,普及生育知识,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 到1970年代提倡妇女自发节育运动时, 津市地区已然走在了各地前面,成了地区的先进典型。以廖军为代表的一批妇产科大夫功不可没,她们深入基层,走村串户,宣传科学,这段经历也使廖军职业生涯得到了锻炼。她走进了社会,了解了社会,也让她更加关注妇女的命运。
1976年,大儿子庆南已经18岁,插队落户去了石门,小儿子在读高中,廖军还只是三十六七岁,作为医生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这一年,她选择了妇科肿瘤作为主攻方向,去了湖南省肿瘤医院学习。
时轮进入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医学的春天到来了。那一年,卫生部主持了一个“全国医学细胞遗传学进修班”, “,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医学基础和临床经验的妇产科大夫深造, 多好的机会, 廖军大夫考上了,她在北京协和医院和湖南湘雅医院边学习、边实践,她用了两年时间,主攻妇产科最尖端最前缘的学科“生殖工程”,她的知识丰富了,视野扩大了,技术也更扎实了。
1980年学成归来,医院提拔她当了妇产科主任,好事一桩接一桩,“文化大革命”时停止了的职称评定工作恢复了,那年她被评为妇产科主治医师。
丈夫老范是个共产党员,老革命,“文化大革命”时因为是当权派而受到了打击,离开了卫生防疫站领导岗位,被罚到街道工厂劳动锻炼。因为丈夫的原因,廖军也受到了打击,被医院工宣队隔离审查3个月,那时候她白天到妇产科上班,晚上集中隔离学习写检查,两个孩子吃食堂、放羊儿、 没人管,后来廖军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段往事——混账。
改革开放后,因为接触到的专家教授大都是些民主党派成员,医学界又以农工党居多,廖军很自然地选择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夫妇二人,一个执政的共产党员,一个民主党派, 家里很和谐。
1980年代,随着清算“文化大革命”、发展经济,政治氛围宽松起来,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地位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廖军的职业和社会身份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来她又在医院里陆续发展了一批农工党党员,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医院院长的邹建龙。到1985年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在津市地区成立支部时,廖军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首任主任委员, 她也成为了中国农工党津市地区的创始人,后来又连任了两届主任委员。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