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遇上“两重天”
新疆,地域特别大,地貌变化大,气温差别大。 今天早晨,我们一行在导游米娜的带领下,前往南山牧场。出发时,我想:今天一定能在那里见到成群的牛羊和马匹,可以看到牧民们在大草原上放牧和挤牛奶、加工牛奶的情景。一会儿,导游对我们说,南山牧场不是我们想象的牧草青青的大草原,那里没有风吹草低见牛头羊的景象。 中巴车沿着十分平坦的柏油路奔驰。公路两边除了偶尔出现一排排穿天杨树以外,全是平平崭崭、大片大片的土地。车上的人不时这样议论:“这号地方好搞开发,根本不需要推土机。”“最好还是修高速公路,因为不需要搬迁,不需要修建涵闸和桥梁。”公路旁时常也有一些低矮的农舍。农舍周围不像江南那样,后有树和竹,前有红砖屋,菜园里面绿油油,猫儿狗子叫鸡公。这里什么也没有,低矮的土砖屋前屋后光溜溜的。导游米娜告诉我们说,这里的少数民族历来就没有种菜植树的习惯。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行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大家跳下车走进了一条幽深的沟谷,只见三面是山,雪峰高耸。嘿!迎风飘舞的雪花,一会儿漂漂直落,一会儿空中旋转。那情景,像笑盈盈的仙女撒下的白花;像美丽的维族姑娘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在热情地迎接我们到来呢! 眨眼间,一群骑在马背上,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男男女女,在绿树丛中穿进舞出,用当地的“普通话”,吆喝着游人骑上他们的“宝马”,或是奔跑、或是照相。 我们同行的游人中,大多赶紧穿上棉衣或夹衣,一个个还抱着膀子,缩着脖子,仍然感到身上冷浸浸的。 导游米娜将我们带进了一座哈萨克牧民的白色毡房。大家先是按照当地的习俗,小心地盘腿坐在了主人精心布置的地毯上,吃他们条凳上摆放的各种糖果和点心,品他们煮热的酥油茶。不一会,有人提出用他们的民族服装照照相。热情的女主人很快拿出了他们的彩色衣帽,顿时,小小的毡房沸腾了。乐观的人们顾不了自己是50多岁的年龄,顾不了在那又小又窄的毡房里,大家跳呀蹦呀唱呀,真是乐了一个够。 玩得尽兴了,我们乘车返回到了乌鲁木齐市宾馆。 下午,漂亮的导游要带我们去吐鲁番。一路上,我们带着好奇的眼光参观了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站,参观了声名远播的达坂城。 达坂城这个名字,在我们全中国真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什么?主要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的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唱遍了天山南北,唱遍了长城内外,唱遍了三湘四水。 导游米娜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广大军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响应党的支边号召,来到这里修筑铁路。因为这条铁道穿过天山,必须凿通13座长长的隧道,可以想象,在那缺水、缺吃,缺穿的环境里,该是多么的艰苦呀,更何况那时科技水平很低,机械设备简陋…… 为了充分调动筑路人的积极性,加快工程进度,当时的工程指挥者们相当精明。他们想起了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演绎出的“望梅止渴”的故事。他想,我们为什么不请著名歌王王洛宾编一首能够激发大家热情的歌呢? 王洛宾欣然接受了铁路工程指挥者的请求。他想,这13道涵洞修通的地方,就是一座古老而又很小的达坂镇,就用这个镇里有美女的“优势”来吸引大家吧。 王洛宾经过纵横想象,在歌词中写到:……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两个眼睛真漂亮,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你就嫁给我,带着你的妹妹,带着你的嫁妆,赶着马车来…… 这首歌词一经唱出,果然激起了筑路人们的极大热情。这些在大沙漠中连水也难喝够,不说是女人,就连母性动物都看不到的、清一色的七尺男儿们,听说达坂镇有甜甜的西瓜,有美丽的姐妹带着嫁妆,乘坐马车来嫁给他们。他们人人精神倍增,都有一身使不完的劲儿。工地上,炸岩的炮声、劳动的歌声和搬运工的号子声,响成一片,日夜不息。结果,铁路隧道工程比原计划大大地提前了。 离开小小的达坂镇,我们穿过天山,继续前行。刚刚在天山以南还能看到的星星点点绿色,在这新疆的东部就见不到了。这里是一望无涯的戈壁,全是成片的,好像是经过高温烘烤过的砂砾,我们极目远眺,就是戴起扩大500倍的望远镜,也见不到一丁点儿树叶和草芽。 汽车一边往前走,气温一边往上升。3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到达了吐鲁番。这里,是丝绸古道上的塞外绿洲,自西汉2000多年来,一直是祖国内地同西部边疆密切往来的必经之地。 吐鲁番是世界第二低地(仅次于约旦死海),是我国最低的盆地,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半的地方低于海平面。这里气温奇高,多风少雨,全年有近10个月不见雨雪,年降水量不过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空气异常干燥。我们到达时,气温高达30多度。晚餐后,我在宾馆房间写这篇文章时,虽然坐在放着冷气的空调边上,还是打着赤膊、穿着短裤,与上午寒气逼人的南山牧场相比,真是两重天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