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荆河戏剧团的前身是“松秀班”,1950年,松秀班在湖北沙市演出时参加沙市戏曲协会",年底返津,接受市文化馆、总工会领导,经学习改造,于1952年远组为“津市群众湘剧团”、演员身着蓝色统一团服,胸佩“津市剧团”徽章,结乘旧时代“下九流”身份,成为新中国文艺工作者。但剧团仍为自收自支,经费缺乏来源,为改变剧团穷困状况,首任团长陈天焕带领全体团员“艰苦奋斗,自为更生"。三年不拿工资,家属集中吃食堂,用节约的资金添置设备、道具。当年底员添置一批苏绣新戏服,舞台形象为之一新。同时,剧团狠抓业务,所排演剧目,获得多项奖励。1955年,剧团加工整理的传统剧《反武科》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汇演,获演出、演员、伴奏等多个奖项:1956年,省文化局派张文清等人到津澧等地调查剧种渊源,经反复论证,以其早期流行地(长江荆河段流域)而定名为“荆河戏”,剧团随之改名为“津市市荆河戏剧团”。同年秋天,加工整理的传统剧《马前复水》赴省演出获奖。1960年,剧团遂由集体性质改为地方国营,滴职人员始享受固定工资。
1957年至1968年间,津市荆河戏剧团联合石门、临澧两县3次开办“荆河戏小演员训练班”,地点在古大同寺、蔡家河、窑坡渡,培养造就了张淑容、彭鹏等 -批优秀青年演员。剧团整理的传统剧《辕门射戟》《白罗衫》《杨排风》《狮子楼》《谢瑶环》《双驸马》等剧目分别在省、地区戏曲会演中获得多次奖励。其中《谢瑶环》(双驸马》在长沙汇演夺得金奖,轰动长沙,全体演出人员受到当时省委书记张平化接见,随后到湘潭、株洲、益阳等地巡演。1964年,由杨善智执笔创作、张淑容主演的现代戏《太平村》赴长沙参加全省首届现代戏会演,获演出奖,省报连发三篇观后感,并在长沙红色剧院为越南访华团作专场演出。
1965年,津市荆河戏剧团受到造反派冲击,剧团撤销,大部分人员被下放农村。1970年,津市革委会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召回部分演员,主要排演八大样板戏。1974年更名为“津市镇文艺工作队”,创造“板车舞台”,下农村演出。1977年,古装戏解禁,观众如饥似渴争购戏票,仅《杨门女将》在津市就演出80余场,场场爆满。1978年,正式复名“津市荆河戏剧团”。其间的1970年和1974年,文艺宣传队和文艺工作队各举办了小演员培训班一次,即第4届和第5届“小训班”。
津市荆河戏剧团恢复后,迅即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组成两组演出团体,分赴湖北、重庆等邻边县乡巡回演出,收入颇丰,1979年,购买原九完小房屋一幢作为剧团用房。是年,现代戏《两份菜单》赴省城演出,电视台现场直播。1980在桃源演出《双驸马》,电视台专程录播。1982年,青年演员童小平赴省城献艺,在《百花亭》中饰演杨贵妃,被省文化厅授予“优秀青年演员”称号,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同年冬,常德戏校荆河戏科毕业生24人全部分配来剧团。1988年,因发展前景黯淡,津市荆河戏剧团撤销,仅留10名人员组建文化服务公司。2012年,津市恢复津市荆河戏剧团,为公助民营性质,其演职人员实际为民间花鼓戏剧团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