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2-24 19:46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五十九)
第八章 工商记忆
第三节 岁月钩沉
六、八大标兵 1950年代,尤其是1956年公私合营后,随着劳资关系的改变,人们不再把劳动看成是谋生的必须,而是对党、对国家的一种报恩。这种境界的提升,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致工作起来不分昼夜,不嫌脏累,不计报酬。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15年或者更短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上超英赶美,会后,全国各行各业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 在这十年中,津市的经济建设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时期,津市逐步在由商转工的城市转型中获得成效,截止到1957年底,津市已有地方国营工厂9家、公私合营工厂9家,生产产品有电力、轧花机、老虎钳、木螺钉、圆钉、食用油、毛巾、汗衫、袜子、蜡纸坯、电池皮纸、电池、白酒等20多种。初步奠定了地方国营基础。第二是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由于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全党办工业,全民办工业”的方针,盲目地大千快上,“卫星厂”如雨后春笋,一时达77个,尤其大办钢铁和水泥,更是劳民伤财。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正反面,除应时的炼钢和烧制水泥失败外,津市的小商品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除恢复31个小商品生产外,还新增了21个品种。 这是一个劳模、英模辈出的年代,在这十年里,一个仅有几万人口的小城,先后有向德元(澧东油厂工人)于1956年在北京出席全国劳模会、张书麟(澧东油厂书记)于1958年在北京出席群英会、谢顺兰(女,旅社经理)于1957年在北京出席全国妇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姚华堂(卫星索厂厂长)于1960年在北京出席全国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被奖励一杆新式半自动步枪。在京期间,他们分别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与其合影留念。另有数十人被评为省、地区劳模和先进个人。为保持和激励这种态势,中共津市市委自1957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年一度的评先(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活动,1959年,经市委、市人委提议,在全市工商战线评选出8名代表树为标兵,鉴于行业及性别的代表性,经逐级推荐,最终评审出的这八大标兵分别是: 王锡纯(交通) 冯瑞武(工业) 孙常银(工业) 姚华堂(工业)李少柏(工业) 李万静(商业) 谢顺兰(商业) 庄永凤(商业) 八人的相片和事迹被张贴在市区最繁华路段的橱窗中展出,这就是名噪一时的津市“八大标兵”。八大标兵的评选,是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旨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干劲。与其说是表彰个人,不如说是彰显那个时代,因在这八人身上,是无数个劳动者的缩影。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