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2-27 21:03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六十二)
第八章 工商记忆
第三节 岁月钩沉
九、彭仙旸和他的“群众会计学习班” 1940年,18岁的彭仙旸怀着一股从军救国的热情,考入驻津国民党53军“干部训练班”,短期培训后,因学绩优良,受到军长周福成的赏识,当了一名军需官。两年后,彭仙旸考入军政部属下重庆军需学校桂林二分校,该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经理通论、粮秣经理、政府会计、军队会计、商业簿记、成本会计、经济学、审计学、法律学、票据法等20余科。彭仙旸毕业后依然回部队从事军需工作,时间长达8年之久,抗战胜利后,曾随部队辗转到过越南、台湾等地执行接收敌资任务,1947年,部队驻防北平,此时内战烽火骤起,彭感前途无望,遂请长假离开部队,从戎8年,无染任何不良恶习,倒是业务精湛,官至三等军需正(上校衔)。1949年元月,北平和平解放,时已为庶民的彭仙旸与妻子响应政府压缩城市人口的号召,毅然返津。 1950年代初,人民政府刚刚新建一批企事业单位,急需会计人员。加之税务部门为了贯彻执行国家新的税收政策,要求私营企业经营管理建账建制。而当时津市工商企业的会计核算,一直沿用传统的上收下付的单式记账,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因接受过新式记账法教育,时任联诚绸庄管账先生的彭仙旸毛遂自荐,主动向政府提出举办“群众会计学习班”,这一举动很快得到了政府的回应和支持。从1950年3月到1951年9月(后因彭受聘于津市企业公司负责财务而停办),历时18个月,共办5期(一期3个月),共培训学员300多人。结业者经市文教科审查,文教科在学员“结业证书”上加盖“津市市人民政府”大印。这些学员结业后除被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录用外,有的还凭这本结业证书在异地参加了工作,其中最远的还去了新疆。 1951年10月,津市首家大型商业企业津市公私合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作为津市稀缺的财会人才,彭仙旸被聘请为财务课课长,由于工作出色,工资标准与总经理同为最高级300工薪分;1952年10月,彭调入我市首家工业规模企业澧东油厂,担任会计课课长;1958年,缫丝厂成立,彭又被调入该厂,主管财务工作。适遇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期,缫丝原料蚕茧减产,为渡难关,该厂发展多种经营以维系企业生存,彭发挥其特长,经济核算到班组、机台,实行班组定任务、定编制、定质量、定消耗、定成本的“五定”,个人定产量、定质量、定消耗的“三定”。企业在这三年中不仅无亏损,而且连续两年盈利。 作为津市财会专业的元老级人物,彭这一生都在与其专业打交道。除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外,无论是在上班期间的业余,抑或退休后的返聘,培养财务后续人才成了他终生的追求。尤其是在市政协担任常委期间,九年内,他与市有关部门联合开办工业、商业的各种培训班共24期,培训学员1580人,创设“津市会计咨询服务所”,并围绕振兴津市经济撰写有关论文 23 篇,其文章汇编成册,名为《管见集》,这本书被分送至市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