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共常德市委黨史研究室、常德市地方志編纂室刊發的“常德市優秀內部資料性出版物”——《常德古今》2023年第二期(縂第122期)上,將我數年前貼載于正揚網的一篇史探性拙文《古澧州三大状元沉浮錄》,補充、修訂、加工後,以《从澧州走出的三个状元》為題,載于該刊《史志鉤沉》(p38-41)欄中。這種“補充、修訂、加工”,使得原文大為增色。為了感謝他們的辛勤付出,特於此貼出,以饗讀者。 从澧州走出的三个状元 高守泉 常德重教兴学之风自古盛行,是我国较早出现书院的地方之一、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唐代建立的澧州文山书院,是环洞庭湖地区最早的书院。书院、学校的出现,为科举取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自唐至清,常德共出文、武进士近300人,古澧州(即澧州、安乡、石门、安福、慈利、永定六属),科举时代产生了3位状元。 不过,明、清以来的史志文献大多只记载了元延祐五年(1318)左榜状元的郝希贤,且只载状元一事,其余皆不详。而另两位状元都被有意或无意略过,他们分别是早于郝希贤206年就高中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状元的澧州慈利人莫俦、与郝希贤有师生之谊并同科荣登元延祐五年(1318)右榜状元的忽都达儿。按常理,某地诞生科举状元是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那为何这三位竟有如此特殊“待遇”?或许与三大状元生前身后的宦海沉浮有关。 靖康之耻,沅澧第一状元清名尽失 宋徽宗政和二年,年仅22岁的澧州慈利人莫俦,高中壬辰(1112)科状元,为沅澧流域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莫俦的父亲莫卞曾任兵部郎中。莫俦人仕后,累历承事郎、校书郎、迁起居舍人,兼修国史,转为太常寺少卿。后因忤怒宠臣遭弹劾,提点鸿庆宫。不久,即起为光禄寺少卿,进国子司业,迁中书舍人。靖康元年(1126),更擢为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自此,莫俦已成为当时的朝廷重臣。 由于宋王朝的腐败和软弱,金朝蓄力南下攻破首都汴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遭受靖康之祸,走向灭亡。当时,不知莫俦出于何种原因与金国周旋,后投靠金国,引金国使臣检视府库,往返奔走,积极为金人传旨立张邦昌为帝,被京师人称之为“捷疾鬼”。靖康二年三月,金国扶持张邦昌做“大楚”皇帝,莫俦被封为尚书右丞相、权签书枢密院事。后建炎元年(1127)赵构称帝,张邦昌伏诛,莫俦亦因此获罪,流放全州(今广西全州)。绍兴十一年(1141),秦桧位至宰相,放其自便。后来,莫俦死于潮州,终年76岁。 莫俦在国难当头时投降,后又任伪“大楚"重臣,这等行径被极重操行的儒士视为不耻,以致于明、清以来,莫俦不为地方所重,其姓名被彻底尘封,一般书(刊)不载其事。天y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岳州府志》定性为“为张邦昌劝进书科目之玷也”;《湖南教育史》亦载:莫俦在国难当头时投降敌国,后为伪“大楚”政权的重臣,这对极重操行的儒士来说,其行为是极为卑劣的,也有愧于“状元”这一崇高的称谓。事实上,莫俦不仅才华横溢,书画技艺精湛,还著有《真一居士集》《内外制》《四六集》等,《题参鸾阁》等诗作也颇有气势。因靖康之耻,其状元之荣、尚书学士之耀也少有人提。 时至今日,亦有不少人认为,莫俦改投之事另有详情。从《宋史》等史料来看:金人攻入汴京,掳走二帝后,当即扶持伪“楚”。当是时,汴京失守,起兵勤王,道阻未得进,后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是为南宋开国之君宋高宗。张邦昌曾亲到应天府谒见高宗,伏地恸哭请死,自述本是宋朝廷臣,接受金人册封实在是不得已。高宗问策于中书侍郎黄潜善,答曰:“邦昌罪在不贷,然为金人所胁,今已自归,唯陛下谅而处之。”于是,南宋朝廷以张邦昌为太保,封同安郡王。作为张邦昌称帝的伪“楚”七大重臣之一的莫俦,自陈“久留敌营,备遭困辱,乞置散地。” 在当时的文士看来,其余“汉奸”如吴幵(jian)自陈“国家祸变,不能死节,乞正典刑”,被视为正节。莫俦竟胆敢“乞置散地”,被视为士林之耻。不过,高宗并未治莫俦死罪,反而下诏宽恕,莫俦“以述古殿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以致被现今不少人推测,被后世学人定性之“叛徒”的莫俦,或许委实另有内情。 不久,高宗起用主战的李纲。李纲认为,张邦昌身为朝廷重臣临危变节,更挟金人之势易姓更号,宜正典刑。后张邦昌被流放至潭州(今湖南长沙),"旋诛死”;莫俦则贬谪曲江。机缘巧合的是,莫俦家的苍头奴替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朱胜非“治疽而愈,奴为俦请,得复官,后押送全州安置,再转广南”。莫俦得以贬官身份生活近40年后,在潮州去世,算是善终。 从莫俦一事来看,人才精英的进退荣辱从来都是以保家卫国为根基的。国难当头之际,没有为国捐躯的胆略与才智,就不可能获得青史留名的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