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田野春色 于 2024-1-6 11:13 编辑
好院长张友清退伍不褪色 19年用高尚医德领队救治抚慰二十万百姓患者
图文/田明时
张友清院长
张友清,男,汉族,1981年12月出生于汉寿县罐头嘴镇新建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住汉寿县酉港镇鼎山社区。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大学本科文化。1999年7月于常德卫校毕业,在校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获“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于同年12月应征入伍,在海军潜艇四十二支队服役,成为编外军医,被评为“优秀士兵”。2004年1月退伍返乡。2006年考取湖南湘南医学院深造,获本科文凭。自主择业,先后领办“崇源堂大药房”“普善医院”“普善精神病医院”“普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19年如一日带领团队用高尚医德救治抚慰近20万名患者,用诚挚的爱心与担当诠释着一名退伍军人、医务工作者的人生信念和殷殷为民情怀。
。 。 自主创业心为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军人,就要时刻想着人民的利益,以赤子之心、家国情怀,服从党和人民的需要,心无旁骛,自主创业,善作善成,砥砺前行”。这是张友清的口头禅,也是他实际行动的体现。2004年退伍还乡后,他把军营学习深造的优良作风和品质带回地方,不为地方添麻烦,只为国家和人民增加财富,做善事。以自身的本领,闯出一条救治患者,解除百姓的病痛之道。退伍后第一年,张友清自主创业办起了一家崇源堂大药房,为方便周边镇村3000多户村民随时用药,低廉治病。
张友清(左一)带领医务人员到病房为患者会诊 为了更好的救治患者,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2006年他进入湖南医学院湘南学院深造,获得临床专业本科文凭。毕业后为省市县多家大型综合医院提供药品供销服务,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2012年底为冲刺二次创业目标,他选择在汉寿县酉港镇、鸭子港乡(现坡头镇)、文蔚乡(现洲口镇)“三乡两镇”交界处(偏坡小集镇),集股斥资2300余万元。并自告奋勇担任院长,始终坚持以“普施善行”为座右铭,带头组建了80余人的医疗团队,创办了一家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非营利性综合民营医院,命名为“普善医院”。医院科室设置齐全,专科特色明显,设“120”急救,全院设置有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内科;肾病学专业、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精神科;精神康复专业、麻醉科、疼痛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共15个临床科室。医院成为常德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汉寿县人民医院技术指导及双向转诊定点医院,年门诊量10000余人次,出院2000多人次,综合手术500余台,年营业收入由初始的200余万元,提升到2021年的1000余万元。2016年全县民营医院综合考核名列前茅,获得“优胜单位”,同年医院成功晋级为二级医院。2018年组建汉寿县普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2020年开设血液净化中心、2022年2月汉寿县普善精神病医院成立,在民营医院“医疗化”竞争中,开辟了特色办医的路径。在营运期间,坚持诚信经营,奉献社会为宗旨。普善医院很快成为汉寿县西湖片区医疗急救和业务指导中心,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他本人在2017年获得汉寿县团委首届“汉寿好青年”称号、2018年获“湖南好人”称号、2019年获常德市“最美退役军人”称号、2021年获“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医术精湛济苍生
他用精湛的诊疗技术服务父老乡亲,为饱受折磨的患者解除病痛。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崇敬与爱戴。23年痴心不改,23年风雨兼程,他用自己的专注和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患者需要、社会认可、医术精湛的医生。23年来,每天诊治患者60余人,为数以万计的患者解除了病痛。2017年,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发现肝脏有占位性病变,跑了多家医院都诊断为肝癌,几经周折找到张友清,经认真分析,他认为老先生可能是肝脓肿,而不是肝癌。他亲自为老人穿刺引流,证实了自己的诊断,最终老先生痊愈出院。2018年春节,从外院转过来一位危重病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张友清连续三天住在医院,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及时采取措施。第四天,病人突然出现了消化道大出血,他立即组织抢救。由于病人是乙肝患者,污血弄得到处都是,参加抢救的年轻同志有所顾虑。但是,当看到张友清奋不顾身地全力抢救时,大家都被感动了。把病人从死神手里夺回来后,张友清语重心长地说:“在这种关键时刻,抢救患者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作为医生不能有任何顾虑,这是我们的职业要求。”在他的精心治疗下,患者得以康复出院,像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随着大家的口口相传,找张友清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收治的疑难危重患者也越来越多,甚至一些外院的危重病人也都往他那里转治。有人忍不住问张友清:“别人不敢收不敢治的病,你都收了,难道不怕万一出了问题,坏了你的名声?”他很严肃地说:“患者把命都交给我了,我还考虑什么名利得失呢。”
医德高尚暖人心
张友清常说:“做一名好医生,不仅要解决患者的病痛,还要拥有仁爱之心和大医精神。”患者到医院看病,生理上、心理上都需要关爱,需要抚慰。一部分医生把精力集中到患者疾病的诊治上,其实这些患者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注和抚慰,二者同步推进,更利于疾病的康复。多年来,张友清始终秉承治病和疗心同步进行的理念。虽然他每天要接诊几十个病人,但对待每一位病人,他都详细询问其发病过程,认真细致地望、触、叩、听,这些看似简单的诊断方法,被他视为至宝,这不但能让病人少花钱,而且能够消除病人的恐慌,拉近医患的距离。无论患者怎么难为他,他从不生气,经常是耐心地解释,轻声细语地拉家常,风趣幽默地帮助病人树立自信。他身边的同事经常说:张友清时时刻刻都是向着患者,让着患者,护着患者,谁同患者过不去,他就跟谁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他那里迎刃而解,患者早到早看,晚到晚看;为患者能省则省,能减则减;总是让患者花最少的时间和费用,获得最优的诊疗服务,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这些年来张友清带领医护人员深入周边乡村开展卫生宣教、健康咨询和现场义诊活动,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对15000多人跟踪客服,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在综合型医疗服务的基础上,他用战略眼光增设精神康复中心、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和尿毒症血透中心。引进精神卫生专业人员10人、又增设床位60张,先后收治精神残疾人500多人。目前又征地24亩,计划投资5000多万元筹建一栋高标准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到那时将为全县残疾人提供集医疗、康复、假肢安装、工疗、农疗、辅助就业培训、日间照料等多功能、多项目的服务中心。他对弱势群体关怀备至。医院形成精准扶贫定制,他组织本院党员骨干与特困病人结为帮扶对子,为重症患者和困难户减免50余万元的医疗费用,让特困家庭渡难关。鸭子港乡丰临村一位眼疾和慢性胆囊炎的特困病人彭菊香,夫妻均为残疾,儿子智障,孙女精神障碍,这一典型的残疾人之家,常年借居乡邻舍弃的房子,连住院治疗起付费用都交不起,他得知情况后当场表态,免除一切医疗食宿费用,并立即安排手术。病人出院后,他又亲自回访,定点帮扶,定期慰问,并为其申报特困移民建房户,争取国家扶贫资金8万余元,修建了一栋经济适用住房。彭菊香逢人便说:“张院长是我家的救命恩人,他是大好人”。在心慈善事业上,他总是倾力竭力。2017年4月的一天上午,他查房得知原文蔚乡毛家铺村病人饶学法家庭七口人,爷爷重度残疾长期卧床不起,父亲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难忍贫困离家出走二十多年,妻子患严重精神分裂症,仅依靠亲友在外地住院治疗,家中还有一个4岁的女儿和一对1岁多的双胞胎儿子,本人也是病魔缠身,平时靠政府和邻居的接济勉强度日,他当即召开党支部会议,依托工会迅速组织党员、职工献爱心活动,他带头捐款,当场募捐到4850元爱心善款,并安排院工会主席邱绍军送到饶学法家里。
张友清为百姓病患者推轮椅
他对酉港镇沙包村手术患者骆珍武、凤鸣村五保病人李英芝、文蔚乡杨柳村癫痫精神病人丁小珍等50余人,自掏腰包,登门看望慰问。在他的带领下,医院集体和职工个人每年用于扶贫慰问的金额都在10万元以上。党员骨干、医务工作者都和他一样,对患者做到了全程跟踪服务,对特困户做到了善心扶贫服务,最大限度地弘扬了精诚服务,忠实为民的可贵精神。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上,他心系公共卫生、情寄百姓健康,不仅加强医院内部管理而且主动无偿为周边镇、村捐赠防疫物资5万余元,指导当地村民和住院患者实施精准防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张友清还带头为百余名退伍军人及其家属优惠医疗费5万余元。酉港镇花护村退伍军人蔡坤山曾在医院就诊,不仅得到医院和职工2000余元的捐助,而且还把他聘为医院保安队长,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