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澹水(一) 文/韩川
澹水在津市北郊画了大半个圆,再经中渡口东去,在伍公嘴汇入涔水。两水构成津市东北方向的天然屏障,由蔡口滩至中渡口的澹水一线,是津市北面的第二道防线。1943年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时,中国军队在涔水至澹水一带, 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1943年5月,鄂西会战期间,我军在白洋堤一线与日军塵战,敌人始终未能突破津市防守线,让日军恨得咬牙切齿。11月1日,日军主力部队第116师团从40公里外的藕池向津市扑来,企图将第44军歼灭,以洗鄂西会战之仇。敌我双方在涔水澹水边鏖战10余天,防守中渡口阵地的是周咏南率领的女兵连。
11月8日,日军第116师团突破白洋堤防线后,先后增加步炮千余人,直逼中渡口、小渡口,企图强渡澹水,直取津市。
9日拂晓,日军在空军的掩护下,向津市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要与我军决一死战。
11月15日下午3时, 日军出动飞机轰炸津市市区和阳由垸,凭借水上舟桥优势,组织强攻, 我空军出动,轰炸敌军企图渡河的船只,炸沉敌船8艘。入夜,我军失去了空军的支持,日军乘机发起进攻, 抢滩登岸。女兵连最后与日寇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 连长周咏南冲锋在前, 凭着自幼练成的武功,连杀5敌。不料被流弹击中大腿,倒在地上。一个鬼子兵冲上来,连里年纪最小的女兵端枪迎了上去, 以弱小之躯,与鬼子兵展开了拼杀,不久,女兵倒在了血泊中,这个仅有十四岁的女生,以她的生命和鲜血诠释了她的爱和恨。
另一股日军由红庙强渡,千余人攻入市区与守军发生巷战,师长许国璋亲率一团,枪上刺刀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将敌驱逐于市外,日军胁屋大队被迫从谭家湾撤出。
摘自《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文存卷上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