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云华 于 2024-1-16 07:53 编辑
乡村振兴走笔(一) ---鼎城老干部网络宣传协会采风侧记 文/张云华 摄影/宋才华 莫益福
. 为进一步拓宽自身视野,创新鼎城老干网宣工作思路,1月14日,在鼎城区老干网宣协会会长龚天宝的带领下,组织了一次“弘扬老区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采风活动,网宣协会正副会长、正副支书、正副秘书长,协会会员,凤凰网驻常德站站长、红网版主,区委组织部涉老组织负责人沈爱华,区乡村振兴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江丽,谢家铺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杨天驰等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三九严冬确感受不到冬天的寒冷,冬日的暖阳给大家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参加活动的人员兴高采烈,热情高涨,内心充满无限喜悦和憧憬。 近年来,鼎城区坚持全区建设示范带、乡镇建设示范片、村(社)建设“幸福屋场”的“一带一片一屋场”工作思路,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好规划,确保办点有遵循、建设有抓手、振兴有蓝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推动有效衔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在较好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同时,探索出了“镇村主导、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乡贤赞助、协会管理”的乡村振兴“鼎城经验”,谢家铺镇就成为了鼎城区乡村振兴的一颗闪亮明珠。 乡村振兴局副书记、副局长王江丽(左二)网宣协会会长龚天宝(右一)
走进谢家铺镇,万亩农田绿油油一片,整洁的街道高楼林立,白墙青瓦隐于一片葱郁,幸福屋场蕴于方寸之间。谢家铺镇临沧浪之水,倚洞庭平原,该镇是远近闻名的商贸重镇、农业强镇、油茶大镇。近年来,谢家铺镇全面贯彻“三高四新”战略定位,深入落实“打造五个强区、建设五个鼎城”目标任务,全方位地推进乡村振兴大业,荣获“省级全域美丽乡村创建示范镇”、“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谢家铺镇鹿角坪村电商直播服务大楼
鹿角坪村党支部书记王用学在直播间
电子商务促进增收致富。今天的第一站--鹿角坪村,该村是三村合一的村,这里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一方山水富裕了一方百姓,村里通过常德鑫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20多万元,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流转农户耕地1600多亩,联手打造高标准的电商平台,帮助群众推销土特产“如”土鸡蛋、凉薯、红薯、山茶油、菜籽油、大米等,着力解决群众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走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运营模式,4个月销售近24万元,由于电商直播影响力越来越大,销售量正在成倍增加,今后业绩暴增已成为必然趋势。党支部书记王用家激动地说,过去人们无所事事,如今都忙的不亦乐乎,村干部轮流值班直播,个个搞得有滋有味。鹿角坪村让独特的乡风走进大众视野,让好山货被更多人看见与分享,体现了别具一格的乡村振兴特色。 常德市鼎城区乡村振兴学校 向家巷村党支部书记蔡志强介绍情况(前一)
乡村振兴教育促进“双融”实践。沿着谢黄大道进入了采风第二站--向家巷村,该村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集体出资、村民集资、村内乡贤能人捐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1600万元,全面开启美丽乡村建设大幕,全面提升了村级形象和百姓福祉。 乡村振兴学校,成立于2023年7月,属湖南省县办第一所乡村振兴学校、也是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湖南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开放大学等多所高校及湖南天文协会的授牌培训实践基地。有可容520人培训的多功能大教室和可容80人培训的小教室,可供80人住宿,以及集科普、休闲、拓展于一体的植树园一处。开班来已经举办培训班26期,培训1800余人,参观团80多个,23000余人次;按照“镇村主导、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乡贤赞助、协会管理”的经验,学校由区委组织部管理、镇村主导、公办民营方式,走市场化路子,进一步壮大经济。由“稻作源”公司运营占股48%,村里协助占股30%,乡贤参与占股22%的比例进行管理运作。全方位开展乡村振兴教育培训,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即“三基地一个中心”。 坚持“立足鼎城、覆盖全市、引领全省、辐射全国”的办学理念,并增设天文教学项目,达到了日接待500多名青少年研学实践的规模,为农村的孩子们引进更多趣味性科普课堂,拉近城乡教育水平,为乡村文化振兴,教育振兴提供根本支撑。是我省农旅融合、科旅融合,既“双融”的又一创新实践。 谢家铺镇匡家桥村蛋鸡养殖厂房 匡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勇介绍情况(左一)
庭院小经济撬动乡村大振兴。我们一行人前往第三站--匡家桥村参观学习。匡家桥村是二村合一的大村,农户359户,1387人,水田面积1692余亩,山林面积2200余亩。是由贫困村蜕变成了今天的市级美丽乡村,今年创建省级美丽乡村,上级给予了20万元补奖。近几年,匡家桥根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形成一方特色。通过乡村振兴政策的带动,坚持通过产业振兴和就业振兴思路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庭院经济建设,村里由原来的输血变为造血,变化如日中天。村里立足自身地理优势,主动谋划庭院经济建设,利用衔接资金与自筹资金,筑巢引凤。一是将组里闲置的几十亩水面流转,借助项目资金改造,引进甲鱼养殖公司,签定长期租赁合同,村级投入30万元,但不参与运营,每年保值收取8万元纯收入;二是利用衔接资金养殖蛋鸡。采取两种养殖模式,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创收。一种模式,走公司化运营,每年保底给村里分红3万元;第二种模式,利用乡村振兴的共享贷与公司共担风险入股分红,目前鸡舍建设已经全部建成,可养殖鸡35000多只,预计村里每年可以分红20万元以上;政策搭台,经济唱戏,在村里的积极带领下,全村的脱贫户利用衔接资金,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庭院经济建设,积极谋划打造特色庭院、美丽庭院、精品庭院。庭院有养殖,有种植,有花卉,有果园,绿植花香,环境优美,美不胜收。形成一体化的庭院经济产业链,庭院小经济撬动了大产业。“庭院经济”模式做出了特色,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