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1-15 20:47 编辑
“听鸟”“问花”妙联小考
2024年1月14日,农历腊月初四, 三弟国合七十大寿。
2024年1月14日,农历是癸卯年腊月初四,是三弟国合七十大寿的生日。五弟国华请湖南省书法家何朝阳先生书写“听鸟说甚,问花笑谁”作品相赠。三弟喜欢花鸟虫鱼,还养狗、喂鸽子,字匾切合主人兴趣爱好;更主要的是我感觉很有禅意,耐人寻味,对于弄清其来龙去脉饶有兴趣。
何朝阳书法作品《听鸟问花》妙联
我问询“百度”,头条信息煞有介事作答:“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登鹳雀楼》。这句诗句唯美优美,引起了历代文人的热爱和倾慕。它不仅在诗歌领域受到推崇,更是成为了人们常常引用的经典名句。这句诗句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诗意。它探讨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也提出了人生的哲学思考和人性的情感疑问。” 但我查岑参诗词,并不见有《登鹳雀楼》,写《登鹳雀楼》诗最出名者为唐人王之涣,“白云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跟上一层楼”。继续寻找,也有说是柳宗元的,更有说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关键是没有一处说出“听鸟”“问花”的原诗。我向“会文怀德”微信群朋友请教,楚之氓兄为我破题了:“这副对联最早出现在昆明昙华寺,院中两殿门上各有一匾,前匾是“听鸟说甚”,后匾是“问花笑谁”。两匾相对,正好组成一副绝妙的对联。后来文人墨客书写者不绝,乃成为常用对联,其中有林语堂先生。”
昆明昙华寺
顺着楚先生提供的线索再查百度:昆明昙华寺,位于昆明市东门约3公里的金马山麓,金汁河畔,原为明代光禄大夫施石桥的别墅,崇祯年间(1628──1644)其曾孙施泰维捐赠建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地震后重修。昙华寺内有一棵优昙树,相传来自印度,昙华寺因之得名,古树依然耸立在昙华寺内藏径楼偏院内,墙上有石刻题泳“优昙献瑞”四个大字,昙华寺历来以花木繁艳著称,民国初住持和尚映空“以善艺花名于滇中”,使昙华寺内“花木亭亭,四时不谢”,当年培植的牡丹、春兰、雪兰、虎头兰、缅桂花、垂丝海堂等花,曾名噪一时,现绚丽多姿的名花佳木,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在昆明昙华寺的院子里,两殿门上,各有一块匾,前匾是:“听鸟说甚”。后匾是:“问花笑谁”。两匾相对,正好组成一副绝妙的对联:“听鸟说甚,问花笑谁”。
昆明昙华寺的院子里,两殿门上,前匾是:“听鸟说甚”
昆明昙华寺的院子里,两殿门上,后匾是:“问花笑谁”。
花与鸟,这是春天的一对伴侣。江南三月,莺飞草长,那是多么蓬勃的生气。古代的诗人们,多以鸟与花对举,来歌咏明媚的春天。热爱生活的人,大概没有不喜欢花与鸟的吧。“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绝妙的一联,为我们营造了一幅多么好的美人怀归图。其实,它又何尝不是蕴含着深深的禅意呢?听鸟说甚,问花笑谁。是那种内心的闲适,安宁,与世无争。听鸟,问花还不够,还偏要听清说得是什么,笑的是谁。鸟的自由,快乐;花的洁白,不染,是人们永远无法比及的。 一幅对联,充满了禅道精义,寻求解脱苦海,回头是岸。我们该深深的为创作此句的高人鞠上一躬,他向世人展示的不仅是禅的说法,更是人们心灵的那方净土本该有的洁净,一尘不染的。对于如今的都市人,这可能是一种奢望了,不能及至那份心境。心里装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也就开始变得麻木了起来,漠视了一切。在钢筋混泥土盖出的美丽牢笼,自作自受。
“听鸟说甚,问花笑谁” 颜伯龙绘
有些时候,我们兄弟姊妹甚至有些庆幸,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便于最真实的黄土地拥抱,一起长大,享受了城市孩子,从不能享受的那种幸福与快乐,非宁静无以至远,也只有在乡下,在农村,才能成为现实,去嗅花香,去闻鸟语,体验大自然的无限宽阔于美丽。静静的坐在山坡湖畔,看天边的云彩一朵又一朵,身边的牛、羊结队成群,春笋般的花草呐喊拔节的声响。一切尽在不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