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4-1-18 20:55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七十八)
第九章 工商人物
第二节 工业人物
津市的传统手工业几乎与商业同行,近代工业始于民国,但只能算浅尝辄止抑或是浮光掠影,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梦想。1951年春,由津市有儒商之称的禹禹三等人发起组建的澧东机制油厂,算是吹响了津市向近代工业进军的号角。向工业转型,将津市由消费型商业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工业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津市工商界的共识。嗣后,一个个工厂拔地而起,从皇姑山北麓的开拓,到窑坡工区的建立,以及北大路东端的二轻一条街。五十年筚路蓝缕,几代人前赴后继,终于夺得“湘北明珠”的美誉。 津市工业有两大特征:一是多由手工业孵化而来,由小聚大,由弱变强,最终“儿孙满堂”。列数津市市属工业企业,它们几乎占了70%。二是由“商”引领。1950年代,由于多是由商转工,工厂的领导者大多是过去的老板、掌柜。后逐一替换,均由1950年代转干的原商业学徒担任工厂领导。计划经济下的公有企业,在工人当家作主的口号下,以及领导者调动频繁的情况下,很难显示出个人的能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锅饭之弊。然而,也就有那么一些执着者,以不依不饶的韧性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将一个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救活,将一个个弱不禁风的企业变得强大。 凡此种种,我们把这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为津市工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记录在案,以表达我们的敬意。
一、禹禹三
禹禹三(1899-1960),字琼韩,邵阳人,早年毕业于武昌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在桑梓任教3年,后改行从商。1939秋,禹禹三定居津市,于大码头正街开设大中油行,与胡彬生、胡异三、龚道广、王明富同为津市工商界名流。他对津市的经济发展有颇多见解,素为商界所推崇,尊为儒商。 1951年春节,市委书记张邦信会见刚成立不久的市工商联筹委会负责人时,向大家传递了市委对津市今后经济发展将由消费向生产,商业向工业转型的重要信息。与会者异常高兴。这显然是3个月前由他们执笔的《津市市各界代表意见书》起了作用。某日,龚道广、朱振炎、何伯康相邀前往祥和油行,适逢禹禹三、胡异三两人在座。大家议论下一步如何做。何伯康就发展津市榨油工业做了详尽分析,指出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原料充足,二是历史悠久(市区就有油榨街),三是销路不愁;再者下脚料还可生产其他副产品。经过反复论证,统一了认识。他们专门向市委书记做了汇报。经市委研究,很快得到了批准,并指定由禹禹三承担这一项目。 禹禹三随即对此项目的实施进行了如下两项工作:一是外出考察,经过对比,确定了以天津榨油厂为蓝本。当时国内7.5吨卧式螺旋油机为最先进,具有操作方便、日产量高、出油率高、消费低、成本低等优点。再者,天津榨油厂的技术、管理最为先进,值得借鉴。禹禹三与其助手何叔康当即绘制了生产工艺流程图、房屋建筑平面图,及人员、资金、产量、产值、消费、成本、利润等图表。回津后,他们又到棉花业、粮食业、油业同业公会进行调查,为此写出一份项目可行性报告送交市里。在得到市里批准后,立马着手第二项工作,即筹集资金。由市工商联筹委会拟出认股书,在津市工商界内发行。禹禹三首先带头签名,并以大中油行全部资产3万余元一次性认股。油行盐号见他带了头,信心倍增,纷纷响应,争先恐后地赶来认股,以致认股额度远远超出预算的30万元。市委藉以因势利导,批准了一批商店转业户,成立筹委会。禹禹三被任命为筹委会负责人。 在市委与筹委会共同策划下,将南岸皇姑山南麓的大同寺作厂址,企业命名为津市公私合营澧东油厂。历经4个多月的紧张筹建,澧东油厂终在1951年10月1日竣工开业。市委常委张瑞峰任董事长,张云卿(公方)任书记兼厂长,禹禹三(私方)任副厂长。公私共事是一种新的共事关系。禹禹三以他的学识并借鉴外地经验,编制出整套企业管理、营销策略的方案,送请公方厂长审议,并与公方共同建立了工务、业务、财务、总务4课企业管理机构,采取集体办公,职权分管,责任到人,推行民主集中制。 禹禹三虽为副厂长,但实际履行企业全责,事无巨细,一一过问。从车间到化验室,到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率先垂范,恪尽职守。那时他已是50出头的人了。他的敬业精神除了得到工人们的崇敬外,也赢得了公方厂长的赞许。在位期间,几任厂长(公方)无不给予他政治上的信任,生活上的照顾,职权上的尊重,业务上的支持。教师出身的他非常重视知识的引进,除主动联系高农(湖南省高等职业农校)建起厂化验室外,还高度重视职工文化的提高,自编教材,亲自讲课,并自学俄语,而且学以致用,他的“两高两低以水定汽”的先进操作法,对指导车间生产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回报。澧东油厂的棉籽出油率和菜籽出油率均超出全国标准。车间工人向德元于1956年出席湖南省先进代表大会,被评为全国劳模,并出席全国群英会。厂支部书记张书麟于1958年出席湖南省先进代表大会,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并出席全国先代会。在这些劳模的背后,他总是默默无闻地充当推手。在治理生产环境方面,禹禹三还是一个优秀的园丁。澧东油厂依山傍水,他带领职工利用工闲时间在厂区内栽植花草树木,即美化了环境,又陶冶了情操。 禹禹三是市工商联第一届执委,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他还颇有学者风度,喜爱书法,热爱科学,勇于实践。极富开拓精神,他身教重于言教,敢于尝试,在毫无前辙可鉴的情况下,开“商转工”之先河。1960年10月,禹禹三因病去世,年仅61岁,从1951年澧东油厂挂牌,他在该厂整整工作了10年时间,一个旧式的知识分子,抱实业救国闯荡了大半辈子无所成就,却在人生最后的十年里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是以无憾。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