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1-26 19:50 编辑
应氏家族的三位女性功臣 (2019年11月27日)
祖母刘英姑(1885—1964)
几年前,我就这个题目发表过议论,但仍有言犹未尽的感觉,想再次说说。
有出生年月记载的我家三世祖正爱(1820—1862)和四世祖大有(1844—1893)都不到50岁就去世了。而女性祖先孟氏(1819—1884)和高氏(1854—1928)却分别活到65岁,74岁,是他们撐持家庭。
先说四世祖母高氏,她的后代家人,我们的父辈做为亲戚曾有走动。高氏,先到袁家,大有先人的原配金氏去世后,寡居的高氏再嫁应家,在袁家有两个儿子,到应家后又生了三个儿子。这就是我们祖父三弟兄:忠清、忠焕和忠品。我的祖父老大,中河口的应氏是老二的后人,伏姐是老三忠品的孙女。四世祖大有去世时,他的大儿子即我们的祖父应忠清还只有12岁。高氏一手抚养三个儿子成家,三个儿子分家时每个儿子分得一百多亩田,一栋房子。我们的祖父1928年去世,他的母亲高氏还晚去世半年,白发人送黑发人。我家穷下来,是因为天灾人祸,天灾是倒垸,分在陈家渡的80亩良田被水冲毁了;人祸是祖父生病,以致去世后无钱安葬,把祖屋抵押给祠堂了,后来应雨田家解放前住的房子就是我家抵押的。老二忠焕家解放时好像是上中农,他家人多,据说常德县围垸,盲目搬迁有影响。老三应忠品是幺儿,读了书,有文化,他的独子我们喊松山伯伯的,田土保住了,解放时划为地主,只是政治的原因,家庭衰败了。我退休后曾与彭逢锐老师去麻河口寻根,当地人对“应家幺嗲”家反应很好。
五世祖母刘氏,我小时候用九宫格画法为祖母画像,有幸传至今日。祖父去世时,祖母43岁,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即我们的姑妈,已经出嫁。大儿子13岁,小儿子即我们的父亲5岁。当时家里地无一亩,房无一间,借住在幺嗲嗲家里的。祖母拉扯两个儿子长大成人。我写过《嗲嗲的现话》,父亲回忆他的苦难生活大家耳熟能详。祖母1964年去世,除国华外,祖母都带过。
1994年9月,母亲游北京八达岭长城
第三位伟大的女性就是我们的母亲,子侄辈称为“婆婆”的,应冠舜、盛迪、应予飞重孙辈都见过。记得病危时已经不能说话了,应予飞在床前喊“老老”,仍能清晰地听到她答应的声音。我们兄弟的性格有母亲的遗传。老三吃苦耐劳,打鱼种地,好像母亲。母亲生活目标明确,为了家庭的温饱,她不顾一切。我们都记得乡里“干鱼”,她去捡鱼,别人怕主家打烂泥,吵吵闹闹,母亲默默地“捡鱼”,当然身上免不了背烂泥,但她的鱼桶里收获颇丰,因为我们家有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我时常想,我的母亲没有年轻过,搞集体时,别的妇女出工休息时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家长里短,我们的母亲哪怕是到距离家两里多路的龙家尾子上做事,她也要跑回家里忙一阵!母亲5个媳妇,3个是本村的,其中2个是一个生产队的,母亲出葬时,个个媳妇哭得撕心裂肺……
母亲(油画) 刘禾 绘
九江有“中华贤母园”,纪念中国历史上的四位伟大母亲:孟母三迁,陶母截发延宾,欧母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我们应氏家族女性先祖也能列入“中华贤母”,并且后继有人!
九江中华贤母园 江西省九江县与贤母文化结缘深厚,被中华母亲节促进会誉为“母爱之城”。中华传统四大贤母中有三大贤母曾先 后在九江生活、游历过,其中两大贤母(陶母、岳母)长期生活并最终归葬于此。孟母三迁择邻、断织教子;陶母截发延宾、封坛退鲊;欧母画获教子、诫子奉公;岳母为儿刺字、励子从戎 等典故,蕴含着忠、孝、仁、爱、礼、义、信、公、廉的精神,深刻浸润到华夏儿女的心灵,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人无限景仰中,光彩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