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同事、老朋友杜九州的父亲杜修松老人于1月26日16点30分仙逝,享年九十岁。噩耗传来,我心情十分沉痛。 今天,我和老干网宣协会的先金、肇荣、国才、黄英几个老兄弟租车前往慈利县的小山村悼念杜伯。早晨七点出发,上午十一点到达九州同志的老屋。我们表情凝重,缓缓移步走到老人的遗体前,作揖鞠躬跪地三磕头。我泪眼模糊,在心里说,杜伯啊,您安息吧!您一路走好! 十年前,我们第一次来这里,受到杜伯热情接待,享受前辈亲自掌勺烹饪的大餐、自家酿造的高粱美酒。大家频频举杯,互相祝福的情景又一次在脑海里浮现。那次拜访杜伯回家,我很快写了一篇《一位义薄云天的最美父亲》。今天,我谨以这篇短文沉痛悼念、深情缅怀杜修松老人。
2014年5月7日,我和先金、九州、银成等一行九人坐着私家车来到张家界市慈利县赵家岗乡新泉村,专程拜望我的一位老同事、老朋友的父亲杜大伯。 慈利县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东部,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中游,是风景名胜张家界的重要一翼。史籍记载,慈利建置已有2200余年,素有“银澧金慈”之称,在这片沃土上,育出了爱国将领孙开化、中国著名武术家杜心五、无产阶级革命家袁任远、著名核物理学家陈能宽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三次入党,两次脱党,1928年代表湖南省委四上井岗山的知名党史人物杜修经也是慈利县人。 慈利县原属常德地区,后被划归张家界市。来到杜大伯的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这是山间公路旁的一栋简易两层瓦房,前面是稻田、菜地,屋后是一片林子,青竹吐翠,小鸟啾啾,草丛中几只土鸡悠闲地觅食。劈好了的木柴,整齐地堆放在墙边,杂物间里,化肥和农具等物件摆放的井然有条,猪舍里也很干净,没有臭气,一头半大不小的猪躺在那里哼哼着。走进堂屋,只见墙上挂着毛主席的画像,地面上干干净净。谁能想象得到这是一位长期独居在此的八旬老人的家呢? 杜老在厨房里忙着张罗饭菜,我们不便干扰,坐在屋外坪里喝茶、嗑瓜子,这时候,村支书和村主任闻讯赶来了,我们便听支书、村长讲起了杜老的故事。 杜老名修松,字玉吾,甲戌年9月28日生人(和我的父亲同年),2014年已经八十高龄。他十八岁那年结婚成家,夫妻恩爱,相依为命。后来妻子因患不治之症,三年卧床不起,背部、臀部多处化脓溃疡,疼痛难忍,彻夜难眠。丈夫时常坐立床头,抱妻打盹;有时脓血淤塞,便用嘴吮吸,常常不慎将脓吸到肚里,也毫无怨言。尽管久治不愈,但决不放弃;走遍乡间,寻遍名医,找遍良方;买药煎药,不厌其烦。端屎端尿,擦背洗身,亲历亲为,细心呵护。 杜老29岁那年(1963年),妻子因病逝世。他将妻子送上山入土为安回到家里,和三个孩子抱头痛哭了一场。当时家中一贫如洗,为办妻子的丧事,他向大队借了一千元、向生产队借粮两千斤,此前为给妻子治病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三个儿女年幼,最大十岁,最小三岁,一下子成了无娘儿。乡亲们为杜家的日子担忧,有人断言,这三个娃儿肯定会送出去让人领养。不少好心人上门说媒牵线,劝他续弦再找个老婆。他坚定一个信念:“孩子就是希望、就是未来,我就是拼死拼活也要凭自己的努力,把孩子们养大成人”。他谢绝了乡亲们发的好意,决不再娶。一个人做爹当娘,主内主外,孤身硬扛,用爱去抚慰孩子的心灵。对子女倍加关爱,使孩子享有温暖情、安全感。有吃的,大家吃;少吃的,留给孩子吃;没吃的,设法借给孩子吃;自己吃差的,让孩子好吃的,从不亏欠孩子。他言传身教,常常告诫孩子:人生在世要“身稳、口稳、手稳、脚稳”,出门在外“闹人(有毒)的不吃,害人的不做”,咱们“缺吃不能缺品德,人穷不能穷志气”。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给他的扶助,他白天出工,晚上算账,不分昼夜,一人干两人活,一人挣两人工分。任会计三十余年,秉公办事,不沾不贪不伸手。帐务结算不错分毫,公家钱物不要分文,是群众十分信赖和拥护之“内当家”;他对乡里乡亲常怀同情报恩之心由于长期做爹当娘练就了一手好工夫(农活),做得一手好饭菜,这成为他助人为乐的看家本领。遇有需要赈济之人,总是出手相济,给粮给钱,助人助困,扶弱济贫。遇有需要帮助之人,总是出手相助,春夏秋冬,红白喜事,有事帮工,凡请必到,从不推辞。帮工、下厨(厨师)四十余年,年均达三十多天,从不收分文劳酬。老人惦记和关心村里的建设,曾反复嘱咐儿子:“九州呀,要为家乡建设出点力,为父老乡亲做点事,乡亲们有恩于我们,咱要报答呢”!杜老的实际行动,受到当地群众普遍好评,左邻右舍很少叫他的姓和名,都亲切地称他为“老会计”。 修松老人凭着对妻子的一腔忠诚,呵护着儿女,守望和支撑着这个家。他抛弃再婚机会,忍受常人难以忍受之寂寞,誓不再娶,今生无悔。为了传宗继业,延续香火,常年在苦海中挣扎,终于战胜困难,赢得儿孙们的爱戴。其爱国爱家爱民之品德,坚强不屈的精神,勤劳善良的本色,忠孝为上的美德,治家教子的责任,正熏陶和感化后辈人。他的仨儿女都成家立业,分枝发芽。上慈下孝,他的子女孙辈都非常孝顺老人。
我们静静地听着村干部和杜老的亲戚讲述老人的故事,深深地被老人的精神、情操、德行感动着。不一会,饭菜做好了,大圆桌摆在室外,晕菜素菜摆满桌,色香味俱全。这时候。杜老从厨房出来了。我们走向前去,向老人鞠躬、握手、问候。他的儿子将我们一一向父亲介绍。老人个子不是很高,背虽有些弯曲,但腰板比较硬朗,脸上气色不错,眼睛炯炯有神。我们高高举杯为老人敬酒,老人也频频回敬我们。看得出,老人见我们到来,非常高兴。这桌饭菜是他和女儿亲自掌勺操办的。老人告诉我们,他虽然年过八旬,但每年还收获包谷2000多斤、红薯2000多斤、黄豆两百多斤,每年还宰两头猪,一头卖掉,一头自己吃和送给子女亲戚呢。 人们常说父母对儿女爱如山,恩似海。像杜修松老人这样,二十九岁丧妻,终身不娶,几十年甘愿鳏居生活,把幼小儿女抚养成人,八十多岁还不离劳动,自食其力,不给儿女增添困难,这样的男人、这样的父亲,世界上少有啊!说杜老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高尚的父亲、一位最美父亲、一位最可爱的父亲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那天回来后,我回味杜老的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晚上睡觉,在梦里也在写这篇文章。我衷心祝福杜老健康长寿!祝愿天下父母幸福安康! (写于2014年5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