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4|回复: 0

《廿世纪湖南人物》中的常德人之五七 黄宏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1 14: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廿世纪湖南人物》中的常德人之五七
黄宏嘉



中国科学院院士,微波电子学家。
湖南省临澧县人,1924年8月5日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是晚清举人,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法律系主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和大法官。自幼受到父亲治学为人之影响,对中国古文诗词十分爱好,学习也非常用功。在北京读完小学后,随父母去南京,就读于中央大学附中。抗日战争爆发后,举家迁居四川,到合川二中读高中。在颠沛流离中幸遇一些尽职的教师,使他对工科的兴趣与日俱增。1940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电机系电讯工程专业。1944年毕业前征调到滇缅前线参战,在缅北战区二十二师服兵役,任翻译官。战后复员回到重庆,考取国际广播电台英语播音员,一边工作,一边复习。1946年马大猷先生将他调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助教,通过官费赴美留学的考试。1947年,到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做朱物华先生的助手。1948年去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在复变函数班始终名列第一。1949年8月获硕士学位,并申请到攻读博士的全额奖学金。他放弃了这一切,毅然回国,在台湾海峡的航船上度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辰日。
回北京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兼系副主任。1957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微波传输室主任、国家科委301工程技术副主任。1964年调任上海光机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后遭遇10年的蹉跎岁月。1979年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年任名誉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1989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美国欧罗理工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微波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委电子科技组成员。还是《应用科学学报》主编、国际《应用科学研究》中国编委、美国《光纤与集成光学》顾问编委。1984年任国际无线电联盟场与波委员会委员兼中国主席。
他长期从事微波理论研究。60年代参加北京电机所与苏联科学院合作的301工程,任技术负责人之一,1964年完成地下1千米波导线,成功进行8毫米波传输实验,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与反响。他结合实验,完成了《对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的若干理论贡献》的论文,在民主德国科学院召开的国际高频物理与技术研讨会上宣读,发展了耦合波理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突出贡献奖。1980年组织关于微波光学边缘学科的研究,在中国首次研制成功单模光纤。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等国际科技机构致电祝贺。80年代中期转人特种光纤的研究。1990年至1995年获得3项美国发明专利,获中国发明专利多项。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4年获美国仪器学会杰出论著奖。
他善于总结科技研究的经验和体会,辛勤笔耕,著有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论文集由纽约理工学院1981年出版。专著《耦合模理论》由荷兰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专著《非常不规则纤维光学的微波方法》1995年在美国出版。60年代,还写了《微波原理》两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改革开放以后,他经常应邀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扩大了中国在国际微波学界的影响。1982年在美国召开的微波30年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中国微波30年的主题报告。1988年7月作为特邀演讲人,在联邦德国纪念赫兹发现电磁波1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宣读论文。1988年12月到澳大利亚,在全澳光纤通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1991年4月,被邀请担任苏联国际光纤通讯会议主席团成员,在开幕式上作学术报告。在国内,他牵头组织了1983年桂林国际光波导科学讨论会并主编了论文集、1994年上海国际光通讯会议、1995年上海中法光纤与集成光学双边会议。还应聘担任德国、比利时、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学客座教授,担任荷兰、美国、欧洲等地国际刊物、丛书、协会的主编或编委。
他在微波理论研究上正在不断争取新的贡献。在1998年的最新专著中建立起特种光纤的系统理论,解决了悬而未决的非常不规则纤维光学的难题,引起国际上的重视。美国贝尔实验室对他的“光纤波片”给予高度评价。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提出把他的这项发明用于光纤偏振标准。为了这一切,毅然回国,在台湾海峡的航船上度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辰日。
回北京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兼系副主任。1957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微波传输室主任、国家科委301工程技术副主任。1964年调任上海光机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后遭遇10年的蹉跎岁月。1979年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年任名誉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1989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美国欧罗理工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微波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委电子科技组成员。还是《应用科学学报》主编、国际《应用科学研究》中国编委、美国《光纤与集成光学》顾问编委。1984年任国际无线电联盟场与波委员会委员兼中国主席。
他长期从事微波理论研究。60年代参加北京电机所与苏联科学院合作的301工程,任技术负责人之一,1964年完成地下1千米波导线,成功进行8毫米波传输实验,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与反响。他结合实验,完成了《对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的若干理论贡献》的论文,在民主德国科学院召开的国际高频物理与技术研讨会上宣读,发展了耦合波理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突出贡献奖。1980年组织关于微波光学边缘学科的研究,在中国首次研制成功单模光纤。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等国际科技机构致电祝贺。80年代中期转人特种光纤的研究。1990年至1995年获得3项美国发明专利,获中国发明专利多项。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4年获美国仪器学会杰出论著奖。
他善于总结科技研究的经验和体会,辛勤笔耕,著有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论文集由纽约理工学院1981年出版。专著《耦合模理论》由荷兰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专著《非常不规则纤维光学的微波方法》1995年在美国出版。60年代,还写了《微波原理》两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改革开放以后,他经常应邀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扩大了中国在国际微波学界的影响。1982年在美国召开的微波30年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中国微波30年的主题报告。1988年7月作为特邀演讲人,在联邦德国纪念赫兹发现电磁波1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宣读论文。1988年12月到澳大利亚,在全澳光纤通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1991年4月,被邀请担任苏联国际光纤通讯会议主席团成员,在开幕式上作学术报告。在国内,他牵头组织了1983年桂林国际光波导科学讨论会并主编了论文集、1994年上海国际光通讯会议、1995年上海中法光纤与集成光学双边会议。还应聘担任德国、比利时、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学客座教授,担任荷兰、美国、欧洲等地国际刊物、丛书、协会的主编或编委。
他在微波理论研究上正在不断争取新的贡献。在1998年的最新专著中建立起特种光纤的系统理论,解决了悬而未决的非常不规则纤维光学的难题,引起国际上的重视。美国贝尔实验室对他的“光纤波片”给予高度评价。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提出把他的这项发明用于光纤偏振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12:51 , Processed in 0.0322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